劉翠翠
經陰道子宮全切術與腹腔鏡子宮全切術的臨床效果比較觀察
劉翠翠
目的 探討比較經陰道子宮全切術與腹腔鏡子宮全切術的臨床效果。方法 40例擬行子宮切除手術的子宮疾病患者, 依據患者入院時間先后次序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各20例。研究組行經陰道子宮全切術, 對照組行腹腔鏡子宮全切術。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均給予兩組患者跟蹤隨訪1年, 對照組遠期并發癥發生率為35.00%(7/20), 研究組遠期并發癥發生率為5.00%(1/20),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給予擬行子宮切除手術的子宮疾病患者應用經陰道子宮全切術的臨床效果優于腹腔鏡子宮全切術臨床效果, 且術后遠期并發癥發生率低, 值得推廣及應用。
經陰道子宮全切術;腹腔鏡子宮全切術;臨床效果
子宮疾病是屬于臨床常見的婦產科疾病, 包括有子宮肌瘤疾病、子宮腺肌癥、子宮惡性腫瘤以及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等, 發病率均較高。臨床對于子宮疾病多以舒適治療為主要治療手段, 包括常規開腹治療、經陰道治療以及腹腔鏡微創技術治療等[1]。本次研究旨在探討觀察經陰道子宮全切術與腹腔鏡子宮全切術的臨床效果并作比較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擬行子宮切除手術的子宮疾病患者40例為研究對象, 依據患者入院時間先后次序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各20例。對照組中年齡最小38歲, 最大57歲, 平均年齡(43.21±4.60)歲;其中7例子宮肌瘤, 5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5例早期子宮惡性腫瘤, 3例子宮腺肌癥。研究組中年齡最小39例, 最大59歲, 平均年齡(42.87±5.38)歲;其中8例子宮肌瘤, 6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4例早期子宮惡性腫瘤, 2例子宮腺肌癥。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組 患者行經陰道子宮全切術, 協助患者調整體位為膀胱截石位, 給予硬膜外麻醉, 行術野常規消毒鋪巾,牽拉宮頸, 并將腎上腺素鹽水(1∶10000)注入宮頸與陰道交界處、左右兩側宮頸旁。作一縱行切口由陰道前壁直至膀胱溝, 將陰道前壁至膀胱宮頸交接處筋膜以及宮頸鄰近間隙分離、鉗夾、切斷, 給予骶韌帶、主韌帶行雙重縫扎, 水平切斷子宮峽部, 行雙重縫扎子宮動靜脈, 逐漸鉤出鉗夾, 切斷卵巢固有韌帶、圓韌帶、輸卵管, 給予殘端行雙重結扎, 取出子宮,將陰道殘端及腹膜縫合, 盆腔常規放置引流管。術后常規留置導尿管, 陰道采用碘伏紗布填塞24~48 h預防出血[2]。
1.2.2 對照組 患者行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 協助患者調整體位為膀胱截石位, 給予氣管內麻醉, 行術野常規消毒鋪巾、導尿以及舉宮。臍部正中部位作一約1 cm切口, 成功氣腹針穿刺后將注入2 L二氧化碳(CO2), 在臍輪上緣皮膚采用套管針穿刺直至刺入腹腔鏡光源, 于患者的恥骨聯合上腹中線旁、左側麥氏點、右側麥氏點均作一皮膚切口, 穿刺相應的套管針并將操作鉗置入。采用舉宮器舉宮, 通過腹壁穿刺將適量垂體后葉素通過注射針注入子宮肌層內, 采用超聲刀將附件、圓韌帶、膀胱反折腹膜、闊韌帶前后葉進行處理,并給予子宮動靜脈及主骶韌帶妥善處理, 經陰道取出宮體。將子宮動靜脈套扎并給予陰道殘端打結固定, 陰道殘端行連續縫合, 骶韌帶上縫合, 選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盆腔及吸引干凈, 仔細檢查殘端無出血后將腹腔鏡等操作儀器撤出, 術后常規性抗感染治療[3]。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以及遠期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對照組手術時間為(86.86±23.45)min, 術中出血量為(87.21±4.33)ml, 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為(24.86±7.41)h, 術后住院時間為(5.12±1.12)d。研究組手術時間為(80.56±19.42)min, 術中出血量為(86.22±3.13)ml, 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為(17.36±8.23)h, 術后住院時間為(4.03±1.01)d。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而研究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遠期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術后均給予兩組患者跟蹤隨訪1年, 對照組有4例圍絕經期癥狀, 2例陰道干澀, 1例性欲下降, 遠期并發癥發生率為35.00%(7/20);研究組無發生圍絕經期癥狀及性欲下降, 僅有1例陰道干澀,遠期并發癥發生率為5.00%(1/2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子宮疾病屬于婦產科常見疾病, 而且臨床發病率極高,確診為子宮疾病的患者臨床主要治療手段為手術, 子宮全切除術為常用手術方法。但是由于子宮全切除手術對子宮疾病患者造成極大的身心影響, 因此, 采取何種手術方式提高臨床效果同時不造成身心影響且安全性高, 是目前臨床婦產科急需解決的問題[4]。
[1] 韓吟秋, 甘建輝, 于虹, 等.經腹腔給予利多卡因對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患者術后鎮痛及住院時間的影響.中國內鏡雜志,2016, 22(11):71-74.
[2] 范錫平, 范良生, 李婧, 等.難治性功能性子宮出血患者行子宮全切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中國性科學, 2016, 25(3):41-43.
[3] 張素芳, 王彩蓮.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子宮全切術40例臨床體會.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7, 23(1):45-46.
[4] 曾華.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聯合陰道殘端骶骨固定術與傳統經陰道手術治療重度子宮脫垂的對比分析.世界臨床醫學, 2017,11(9):111.
[5] 梁軍, 邢慧敏, 劉艷, 等.雙極電凝、LigaSure 及超聲刀對人子宮旁血管組織熱損傷的實驗研究.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6,16(11):1026-1029.
[6] 何燕. 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切除和開腹全子宮切除及經陰道全子宮切除的臨床觀察.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10, 17(9):706-707.
[7] 蔣瑜. 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切除術與經陰道子宮切除術臨床效果比較研究.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3, 19(9):1280-1282.
[8] 彭愛珍. 腹腔鏡輔助下經陰道子宮全切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觀察. 中國當代醫藥, 2014.21(33):176-178.
[9] 付婷, 游存厚. 經腹子宮次全切術與腹腔鏡子宮次全切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比較.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7):217.
[10] 朱紀坤. 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與陰式全子宮切除術100例臨床效果對比觀察. 當代醫學, 2013(27):104-10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3.033
113006 撫順市中心醫院婦產科
以往對于子宮全切除術多以開腹手術治療為主, 但是臨床治療效果不甚理想, 而且給予持續跟蹤隨訪可知, 患者術后遠期并發癥發生率較高, 極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5-7]。腹腔鏡子宮全切術屬于微創技術, 手術過程中術者術野清晰, 可以仔細了解探查腹腔盆腔臟器的具體情況, 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的特點;但是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對患者施行二氧化碳氣腹, 對盆腔臟器容易造成極大的干擾, 再者, 手術過程中需要應用各種腹腔鏡, 儀器設備較多, 故手術費用偏高。本次研究給予研究組經陰道子宮全切術取得了滿意結果, 患者手術切口小、術后疼痛感輕、有利于減少肛門排氣時間縮短、下床活動時間提前、住院時間縮短等, 而且術后遠期并發癥發生情況少, 手術后不會影響或者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不會導致夫妻正常性生活受到各種影響。女性陰道是屬于特有的天然孔道, 經陰道子宮全切術治療子宮疾病的患者, 通過充分應用天然孔道陰道完成手術, 只在陰道內操作, 經自然腔隙治療疾病, 不必進腹腔, 腹部無創口,更利于術后康復。除此之外, 經陰道子宮全切術不需要應用過多且特別昂貴的微創手術器械, 更不需要對患者施行二氧化碳氣腹, 手術時間短而且手術出血量少, 不會對患者盆腔臟器造成損傷[8-10]。
綜上所述, 給予擬行子宮切除手術的子宮疾病患者應用經陰道子宮全切術的臨床效果優于腹腔鏡子宮全切術的臨床效果, 且術后遠期并發癥發生率更低, 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2017-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