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本紅
非甾體抗炎藥不良反應發生的表現及預防措施
袁本紅
目的 分析非甾體抗炎藥不良反應發生的表現及預防措施, 為臨床醫師合理用藥提供借鑒。方法 回顧性分析本院門診收治的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出現不良反應的3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非甾體抗炎藥中, 以阿司匹林為最常見藥物和代表性藥物, 且用藥頻次最高;36例非甾體抗炎藥藥物不良反應患者其不良反應具體為胃腸道(44.44%)、肝臟(8.33%)、神經系統(13.89%)、泌尿系統(2.78%)、血液系統(5.56%)、過敏(19.44%)、心血管事件(2.78%)、妊娠期(2.78%)。結論 非甾體抗炎藥不良反應發生的臨床常見不良反應是胃腸道反應, 此外還有肝臟、神經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過敏、心血管事件、妊娠期等。采取必要的預防措進行預防處理, 對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具有積極的作用。
非甾體抗炎藥;不良反應;表現;預防措施
非甾體抗炎藥是一類不含有甾體結構的抗炎藥, 其作用機制主要體現在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拮抗H2受體、抑制內酰胺酶、抑制環氧合酶、抑制多巴胺受體方面。非甾體抗炎藥從具有解熱鎮痛作用的水楊苷開始, 已經成為全球處方量最大的藥物之一[1]。為探討非甾體抗炎藥不良反應發生的表現及預防措施, 特選取門診收治的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出現不良反應的36例患者,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月門診收治的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出現不良反應的36例患者, 其中男20例, 女16例, 年齡52~77歲, 平均年齡(64.00±4.33)歲。
1.2 方法 采用統計調查法, 對本院相關科室的非甾體抗炎藥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統計內容涵蓋甾體抗炎藥常見藥物分類和代表性藥物及其用量頻次排序、不良反應表現。
2.1 非甾體抗炎藥常見藥物分類和代表性藥物 非甾體抗炎藥中, 以阿司匹林為最常見藥物和代表性藥物, 且用藥頻次最高。見表1。

表1 非甾體抗炎藥常見藥物分類和代表性藥物
2.2 非甾體抗炎藥常見藥物不良反應 36例非甾體抗炎藥藥物不良反應患者其不良反應具體為胃腸道(44.44%)、肝臟(8.33%)、神經系統(13.89%)、泌尿系統(2.78%)、血液系統(5.56%)、過敏(19.44%)、心血管事件(2.78%)、妊娠期(2.78%)。見表2。

表2 36例非甾體抗炎藥藥物不良反應及占比(n,%)
非甾體抗炎藥不良反應危險因素研究中, 非甾體類抗炎藥引起不良反應以胃腸道癥狀例數最多。非甾體抗炎藥致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很多, 臨床用藥應遵循個體化用藥的原則,并加強用藥后觀察, 具有較好的預防效果[2-4]。
研究結果進一步闡明, 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胃腸道損傷、肝功能損傷、血液系統損傷和腎臟損傷。在處理措施上, 臨床醫生加強對患者用藥指導, 嚴格用藥指征, 必要時使用適當藥物預防, 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情況[3]。非甾體抗炎藥用藥中對不良反應進行警惕, 可明顯降低不良反應[4-7]。針對用藥中發生的嚴重不良反應常見于皮疹和肝功能損傷, 臨床治療中需要科學合理地用藥, 對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積極的作用[8-10]。
本研究中, 非甾體抗炎藥的主要不良反應和表象包括胃腸道、肝臟、神經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過敏、心血管事件、妊娠期等, 具體為:上腹不適、隱痛、惡心、嘔吐、飽脹、噯氣、食欲減退;長期服用者10%~25%發生消化性潰瘍, <1%患者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如出血或穿孔;10%患者出現肝臟輕度受損的生化異常, 但谷丙轉氨酶明顯升高發生率<2%;頭痛、頭暈、耳鳴、耳聾、弱視、嗜睡、失眠、感覺異常、麻木等;<5%的多動、興奮、幻覺、震顫等癥狀;尿蛋白、管型, 尿中可出現紅、白細胞等, 嚴重者可引起間質性腎炎;粒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凝血障礙等;特異體質者可出現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哮喘等過敏反應;干擾血壓, 使平均動脈壓上升, 加大如心臟病發作和腦中風的危險性;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潛在因素;圍生期出血;吲哚美辛可能會引起某些胎兒短肢畸形、陰莖發育不全。
在預防和處理措施中, 適時的采取有效解決對策, 對提升遠期治療效果具有積極的作用, 采取合理安排服藥時間;增強體質, 預防感冒;開發出對肝臟安全的醫藥用品, 并更好地治療藥物性肝損傷;醫師監護下加服神經系統保護藥物;定期尿常規監測, 必要時換藥處理;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不可擅自用藥;加服血液凈化藥物;停用一切可疑的致病藥物,并要加強排泄, 酌情采用瀉劑、利尿劑, 以促進體內藥物的排出;嚴重者接受藥物治療;醫師監護下加服保護心血管藥物;加強產檢;停止藥物服用, 及時治療等方式, 為臨床治療提供合理借鑒。針對本院非甾體抗炎藥中阿司匹林的使用用量頻次, 建議進一步規范化管理甲酸類藥物用藥管理, 嚴格此類藥物的口服和注射范圍, 對避免用藥不合現現象, 實踐本院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 非甾體抗炎藥不良反應發生的的臨床常見不良反應是胃腸道反應, 此外還有肝臟、神經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過敏、心血管事件、妊娠期等。采取必要的預防措進行預防處理, 對指導臨床合理用藥, 具有積極的作用。
[1] 謝建翔, 牛丹. 非甾體抗炎藥不良反應報告分析. 中國藥業,2013, 22(23):47-49.
[2] 洪淑超, 曹任鳳. 非甾體抗炎藥不良反應危險因素初探. 安徽醫藥, 2012.16(1):130-132.
[3] 王利敏. 非甾體抗炎藥不良反應發生表現及預防. 中國傷殘醫學, 2016, 24(7):181-182.
[4] 李新華. 非甾體抗炎藥不良反應及合理用藥. 心理醫生, 2016,22(12):38-39.
[5] 唐培仙. 非甾體抗炎藥不良反應發生表現及預防. 北方藥學,2015, 12(7):128-129.
[6] 劉紅. 非甾體抗炎藥不良反應發生表現及預防. 醫學信息,2015(42):263.
[7] 冼靜瑜, 黃炳松. 非甾體抗炎藥的不良反應分析. 醫藥衛生,2015(5):222.
[8] 劉桂芳. 非甾體抗炎藥的不良反應及預防. 中國藥物與臨床,2006, 6(9):704-705.
[9] 李玉珍, 王佩, 劉恩生. 非甾體抗炎藥的不良反應. 藥物不良反應雜志, 1999, 1(1):18-21.
[10] 郭立志, 劉鎖琴, 戴曉健. 非甾體類抗炎藥的不良反應及其預防. 天津藥學, 2001.13(5):8-1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3.118
443600 湖北省秭歸縣人民醫院
20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