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
個性化護理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護理中的應用
趙婷
目的 對維持性血液透析(血透)動靜脈內瘺患者予以個性化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方法 70例維持性血透動靜脈內瘺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35例。對照組予以常規內科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以個性化護理, 比較兩組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發生情況、舒適度評分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動靜脈內瘺總并發癥率8.57%低于對照組的31.4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714,P=0.017<0.05)。觀察組舒適度評分(8.67±1.03)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38±2.40)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7.452,P=0.000<0.05)。觀察組滿意21例、尚滿意12例、不滿意2例, 對照組滿意13例、尚滿意15例、不滿意7例,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2.158,P=0.031)。結論 對維持性血透動靜脈內瘺患者予以個性化護理, 能夠有效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 同時還可提高其舒適度和護理滿意度, 保障血透效果。
個性化護理;維持性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
動靜脈內瘺是目前血透治療使用最為廣泛的血管通路,其具有安全性高、使用時間長、操作方便等優點[1]。然而,在實際臨床中, 動靜脈內瘺受各種因素影響極易出現內瘺狹窄、閉塞, 使透析不充分, 不利于患者的預后[2]。因此, 對維持性血透患者加強動靜脈內瘺護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選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70例患者做分組研究, 以探究個性化護理在動靜脈內瘺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具體過程和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70例維持性血透動靜脈內瘺患者, 均符合血透治療的指征,且均進行動靜脈內瘺術, 血透時間均>3個月, 2~3次/周,均對本研究內容知情, 簽訂同意書。排除嚴重心功能不全或內瘺未成熟者。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5例。觀察組男女比例21∶14, 年齡34~69歲, 平均年齡(50.63±7.25)歲, 內瘺應用時間2~76個月, 平均內瘺應用時間(30.45±15.18)個月。對照組男女比例22∶13, 年齡35~71歲,平均年齡(50.48±7.42)歲, 內瘺應用時間3~74個月, 平均內瘺應用時間(31.12±14.29)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的透析方法相同, 選用德國費森尤斯的4008 S血透機, 以碳酸氫鹽為透析液, 設置透析液流量400 ml/min, 血流量220 ml/min, 并在透析期間給予以下護理。
1.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內科護理, 即病情觀察、內瘺常規護理、飲食指導、口頭健康宣教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個性化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①健康評估:護理人員認真記錄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史、血透治療以及動靜脈內瘺現況等, 并對患者的健康狀態進行評估。同時, 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 告知患者目前的血透治療情況、動靜脈內瘺失功的原因、危害性以及預防措施等, 引起患者的重視, 并共同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②體重評估:每次血透前, 測量患者的干體重, 并了解患者的飲食、睡眠狀況, 合理設置各項血透指標, 以預防低血壓發生。③加強內瘺護理:a.加強基礎護理:在穿刺和拔針時, 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交流, 讓其清楚了解自身血管情況, 積極配合工作。對于動靜脈內瘺穿刺失敗者, 應力度適中地按壓針眼, 避免因按壓力度過小致出血, 力度過大而血流阻斷。b.加強出血護理:每次穿刺完成后, 均選用標準的壓迫止血法止血, 但需要掌握壓迫時限, 避免導致內瘺狹窄、堵塞, 一般為壓迫5 min, 但對于凝血功能較差者, 可適當將壓迫時間延長。c.加強感染護理:維持血透室內患者干凈整潔, 定時消毒, 通風換氣。在透析護理中, 護理人員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 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加強患者的個人衛生和營養攝入。d.加強血栓護理:密切檢測患者的吻合口、末端血運以及導管的通暢情況, 定期監測其血紅蛋白(Hb)水平, 若患者的Hb值過高, 則遵醫囑合理使用抗凝藥和促紅細胞生成素, 防止血液過于粘稠而出現血栓。④加強隨訪:對于年輕患者, 借助郵件、QQ、微信平臺直接與患者溝通交流, 定時發送血透治療、動靜脈內瘺護理的科普文章, 并了解其身體狀況;對于年齡較大患者, 主要對其進行電話隨訪,了解其自身感受和生活狀況, 并與患者的家屬加強聯系, 核實患者的實際情況。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記錄兩組患者在血透期間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發生狀況;②選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的舒適度進行比較, 刻度范圍0~10分, 分值越高越舒適, 由患者依據其自身感受打分;③選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測評表記錄兩組患者對血透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該量表主要從護理人員專業技能、服務態度、健康宣教等方面進行測評, 總分100分, >90分為滿意, 70~89分為尚滿意, <70分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動靜脈內瘺出現1例肢體腫脹、1例血栓形成、1例出血, 總并發癥率為8.57%(3/35);對照組動靜脈內瘺出現3例肢體腫脹、4例感染、2例血栓形成、2例出血, 總并發癥率31.43%(11/35);兩組動靜內瘺總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714,P=0.017<0.05)。
動靜脈內瘺是臨床應用最普遍的一項永久性血管通路,同時也是維持性血透患者的“生命線”。但在血透過程中,受患者自身血管因素、感染、低血壓等不良因素影響極易導致其動靜脈內瘺堵塞, 使血透效果欠佳[3-6]。本研究為減少血透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的發生, 對觀察組患者給予以個性化護理措施, 主要以患者為中心, 切實對動靜脈內瘺并發癥進行預防, 并依據其實際病情及具體需求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使患者正確認識血透動靜脈內瘺, 積極配合臨床工作, 進而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 增加患者的舒適度[7-9]。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動靜脈內瘺總并發癥率8.57%低于對照組的31.4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714,P=0.017<0.05)。觀察組舒適度評分(8.67±1.03)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38±2.40)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7.452,P=0.000<0.05)。觀察組滿意21例、尚滿意12例、不滿意2例,對照組滿意13例、尚滿意15例、不滿意7例,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2.158,P=0.031)。與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比較, 觀察組動靜脈內瘺并發癥幾率更低, 且該組患者的舒適度、護理滿意度更高, 與楊玉茹[10]的研究結果基本吻合。
綜上所述, 個性化護理能夠有效減少血透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發生, 同時還可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和護理滿意度, 保障其血透效果。
[1] 劉鶯. 自體動靜脈內瘺在血液透析中的應用及護理進展血透.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2, 9(22):113-115.
[2] 林華志, 趙李晉, 謝巧玲, 等. 早期護理干預對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血透. 浙江醫學, 2016, 38(21):1777-1779.
[3] 陳麗. 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阻塞原因及護理干預對策血透. 中國血液凈化, 2013, 12(10):576-578.
[4] 畢朝煜, 劉寧. 個性化護理干預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應用血透.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3, 19(27):3377-3379.
[5] 胡志恒, 莫國華, 韋麗玲.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失功的護理血透. 護士進修雜志, 2012.27(20):1843-1844.
[6] 張雅娟. 個性化護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的效果評價血透. 醫學研究與教育, 2015, 32(5):71-73.
[7] 王一淳.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失功個性化護理干預的作用血透.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6, 16(39):230-231.
[8] 劉菁敏.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失功的護理.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6, 7(5):228-229.
[9] 梁潔嫻, 劉德慧, 鄭葉花, 等. 探討個性化護理干預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失功的臨床效果血透. 今日健康,2015(11):219.
[10] 楊玉茹. 個性化護理干預對維持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的效果評價血透. 當代護士(學術版旬刊), 2017(4):100-10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3.102
331700 進賢縣人民醫院
2.2 兩組舒適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舒適度評分(8.67±1.03)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38±2.40)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7.452,P=0.000<0.05)。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21例、尚滿意12例、不滿意2例, 對照組滿意13例、尚滿意15例、不滿意7例,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2.158,P=0.031)。
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