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萍
兒童營養性貧血的干預與治療效果分析
鄒萍
目的 研究兒童營養性貧血的干預方法及其治療效果。方法 20例營養性貧血患兒, 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 每組10例。常規組進行常規性的干預措施以及治療措施, 實驗組在常規組基礎上采用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及綜合性治療, 觀察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實驗組飲食恢復正常時間(3.40±1.45)d、網織紅細胞改善時間(2.45±1.3)d、血紅蛋白恢復正常時間(4.30±2.50)d均優于常規組的(6.54±2.70)、(5.60±2.45)、(7.50±3.50)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總滿意度90%(9/10)明顯優于常規組的40%(4/1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兒童營養性貧血患兒的治療過程中, 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及綜合性的治療方法, 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患兒滿意度更高, 應該進行推廣應用。
兒童營養性貧血;臨床干預;治療效果
兒童營養性貧血癥是臨床一種較常發生的營養不良性疾病, 在人們的認知中, 通常認為營養缺乏以及貧血是由生活條件較差以及飲食缺乏所造成[1-3]。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 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兒童往往會有挑食的不良飲食習慣, 家長對于兒童飲食也存在錯誤的認知, 食物不能合理搭配, 導致兒童攝入的營養素的比例不協調, 也會造成兒童出現營養性貧血。營養性貧血多發于6個月~2歲的嬰幼兒, 并會延續到兒童期, 由于機體缺乏生血過程中所需的一些營養物質, 如鐵、葉酸以及維生命素D等, 造成紅細胞生成不足, 并導致其造血功能低下, 影響人體的正常發育[4-6]。為了解干預治療方法對于兒童營養性貧血的臨床治療效果, 本文特將在本院進行治療的2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開展相關研究,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0例兒童營養性貧血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 各10例。全部患兒入院后, 經過臨床檢查診斷,其臨床癥狀、表現及檢查結果都與兒童營養性貧血的診斷標準相吻合, 被確定為兒童營養性貧血。排除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白血病以及造血功能障礙等其他嚴重疾病者。常規組男5例, 女5例, 年齡6個月~6歲, 平均年齡(3.3±2.6)歲;實驗組男7例, 女3例, 年齡8個月~7歲, 平均年齡(3.7±2.1)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進行常規性的干預措施以及治療措施:根據患兒相關檢查結果, 開展常規性對癥治療。由于營養性貧血患兒通常是缺鐵性貧血, 所以必須使用增鐵劑進行補充性治療, 兒童需口服硫酸亞鐵、葉酸及維生素C進行治療。對兒童的日常飲食進行干預治療, 確保其日常飲食營養均衡,多食用含鐵性較高的食物, 如蛋黃與動物肝臟、瘦肉以及菠菜和大量的豆制品等。
1.2.2 實驗組 在常規組的基礎之上, 采用針對性護理干預及綜合性治療:①患兒入院要對其生命體征與微量元素等進行細致的檢查, 并了解患兒日常的飲食生活情況, 對其進行有效的評估與診斷, 從而確定患兒的貧血癥狀、類型以及嚴重的程度, 并根據其評估的結果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②在進行治療及護理的過程中, 要首先明確患兒缺乏何種微量元素, 缺乏較為嚴重的情況下, 要有針對性的進行足量補充。對于只是輕度缺乏的患兒, 則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飲食護理干預, 通過飲食對微量元素進行補充。對部分營養狀況嚴重不良的患兒, 需要進行嚴格的飲食干預, 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對患兒制定針對性的飲食計劃, 要求其家屬進行良好的配合與嚴格的實施。在此過程中則需要加強與患兒家屬的有效溝通, 從而獲取支持。而有些飲食比較挑剔的患兒, 則需要通過飲食多樣化的措施, 使其改善食用零食的不良習慣,保證正餐營養價值的提升。③對患兒及家屬開展相關的健康教育活動, 促使家屬關注并重視兒童的飲食健康問題, 使其增加對于兒童營養干預誤區的認識, 在患兒今后的治療中,能夠進行持續性的恢復。④密切的監控患兒的各項微量元素,并注意對兒童進行鐵劑、葉酸、鋅及鈣劑等的補充。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兩組患兒經過干預治療后的飲食恢復正常時間、網織紅細胞改善時間、血紅蛋白恢復正常時間等臨床指標進行觀察記錄;并依據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定患兒家屬對干預治療的滿意度, 分為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 總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飲食恢復正常時間(3.40±1.45)d、網織紅細胞改善時間(2.45±1.3)d、血紅蛋白恢復正常時間(4.30±2.50)d均優于常規組的(6.54±2.70)、(5.60±2.45)、(7.50±3.50)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滿意4例,一般滿意5例,不滿意1例, 總滿意度為90%(9/10);常規組滿意1例, 一般滿意3例, 不滿意6例, 總滿意度為40%(4/10)。實驗組總滿意度明顯優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兒童營養性貧血都多發于兒童期, 由于處于兒童期的孩子生長發育最快且營養需求量最大, 在此階段患兒一旦因為營養不良發生了貧血的相關癥狀, 就必定會對其生長發育造成嚴重的影響。營養性缺乏所造成的貧血癥狀, 通常是由于患兒有偏食、厭食或飲食單一等不良飲食習慣所導致, 當前仍有很多的家長不重視兒童的飲食營養, 存在一定的飲食誤區, 因此也導致在當今社會兒童營養性貧血癥的發生率逐漸升高[7-10]。鐵作為兒童期最為需要的微量元素之一, 是紅細胞內血紅蛋白生成的關鍵元素, 這就要求兒童要能夠在日常的飲食中補充及吸收大量的鐵元素, 一旦其血鐵的含量不足就會對血紅蛋白的生成造成影響, 導致兒童出現小細胞性的貧血癥狀, 甚至有可能導致兒童出現反復性的呼吸道感染,對其智力及行為的健康發展都會產生影響。此外, 鋅也是體內多種重要酶組成的金屬成分, 與血紅蛋白的合成也有密切的關系。通過補鐵治療則能夠提升兒童鋅的吸收, 預防兒童營養性貧血。
[1] 易永志, 易歡華, 陳鎮清. 兒童營養性貧血的干預與臨床治療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4(21):206-207.
[2] 胡劍, 王愛鳳, 祁海嘯, 等. 營養干預對兒童缺鐵性貧血的干預效果評價. 中國健康教育, 2014.30(9):795-797.
[3] 武連富. 營養干預對兒童缺鐵性貧血的效果研究. 繼續醫學教育, 2017, 31(5):97-98.
[4] 王紅勝, 鐘春蘭, 劉春紅, 等. 飲食干預對兒童缺鐵性貧血治療效果的影響. 中國現代醫生, 2008, 46(31):61-63.
[5] 徐青華, 壽申嵐, 徐金洪, 等. 常山縣缺鐵性貧血兒童營養干預效果分析. 中國學校衛生, 2010, 31(2):152-153.
[6] 馬伴吟, 蔡文瑋. 農村兒童營養性貧血防治方案設置.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1997(1):24-26.
[7] 湯小瓊, 李瑞芳, 郭瑞冰, 等. 0~2歲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防治及追蹤干預研究. 中國熱帶醫學, 2012.12(4):448-449.
[8] 盧良軍, 賈華芬. 黃石市鐵山區小學6~12歲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因素調查及綜合干預效果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2017, 32(4):836-839.
[9] 梁海蓉, 樊金榮. 健康教育對兒童營養性貧血防治效果的效果觀察. 中國保健營養(臨床醫學學刊), 2010(4):21-22.
[10] 趙大虎, 程巖, 姚慶鏞, 等. 湟中婦幼衛生示范縣兒童營養性貧血防治研究分析. 青海醫藥雜志, 1996(7):15-1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3.113
116041 大連市旅順口區婦幼保健院
在對兒童營養性貧血患兒進行治療時, 使用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及綜合治療方式, 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在本次研究中, 實驗組飲食恢復正常時間(3.40±1.45)d、網織紅細胞改善時間(2.45±1.3)d、血紅蛋白恢復正常時間(4.30±2.50)d均優于常規組的(6.54±2.70)d、(5.60±2.45)d、(7.50±3.50)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總滿意度90%(9/10)明顯優于常規組的40%(4/1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兒童營養性貧血患兒的治療過程中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以及綜合性的治療方法, 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患兒滿意度更高, 應該進行推廣應用。
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