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丁楠 趙亮 張書杰 杜景華 金德龍
慢性乙型肝炎作為一種難治性疾病, 細胞凋亡在其發病機制中的作用受到關注, 而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和自然殺傷細胞(NK)在肝細胞凋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由于干擾素α具有抗病毒和免疫功能雙重機制, 目前, 其已經廣泛用于肝病治療[2]。本課題通過動態監測應用干擾素α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療前、治療中和治療后外周血淋巴細胞穿孔素-顆粒酶B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變化, 結合臨床,動態分析觀察其與不同免疫應答的關聯性, 以期闡明與之相關的免疫學及抗病毒活性的機理。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5年12月~2016年5月間收治的20 例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為A組。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3]的診斷標準;②治療前6個月內未接受免疫調節劑和抗病毒治療;③治療前谷丙轉氨酶(ALT)≥2×ULN。排除標準:①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重疊感染;②藥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③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惡性腫瘤;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同時選取同期來院進行健康體檢的正常健康者20例為C組, 20例非活動期HBsAg攜帶者為B組。其中A組女10 例, 男10 例, 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48.5±7.2)歲;B組女11例, 男9例, 年齡31~69歲,平均年齡(49.5±6.6)歲;C組女9例, 男11例, 年齡30~69歲,平均年齡(49.1±6.7)歲。三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A組患者給予PEG-IFNα-2b[商品名:佩樂能, SP (Brinny) Company, 注冊證號S20120064]治療, 劑量1.0 μg/kg, 1次/周, 皮下注射 , 療程為48周。
1.3 觀察指標 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方法動態監測三組研究對象的外周血淋巴細胞穿孔素-顆粒酶B基因和蛋白的表達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研究對象治療前外周血淋巴細胞穿孔素-顆粒酶B基因和蛋白表達水平比較 A組外周血淋巴細胞穿孔素基因表達水平為(31.54±12.43)、 顆粒酶B基因表達水平為(59.74±21.57), 穿孔素蛋白表達水平為(19.53±8.53)、顆粒酶B蛋白表達水平為(20.58±9.43);B組外周血淋巴細胞穿孔素基因表達水平為(48.74±16.53)、顆粒酶B基因表達水平為(77.56±25.96), 穿孔素蛋白表達水平為(27.45±9.36)、顆粒酶B蛋白表達水平為(30.36±10.81);C組外周血淋巴細胞穿孔素基因表達水平為(61.54±19.39)、顆粒酶B基因表達水平為(83.47±28.64), 穿孔素蛋白表達水平為(33.56±13.62)、顆粒酶B蛋白表達水平為(36.84±10.73)。A組外周血淋巴細胞穿孔素-顆粒酶B基因及蛋白的表達水平均顯著低于B組、C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外周血淋巴細胞穿孔素-顆粒酶B基因及蛋白的表達水平均顯著低于C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A組治療前后外周血淋巴細胞穿孔素-顆粒酶B基因和蛋白表達水平比較 A組治療前、治療后24周、治療后48周穿孔素基因表達水平分別為(31.54±12.43)、(37.26±13.63)、(45.64±16.86), 顆粒酶B基因表達水平分別為(59.74±21.57)、(63.65±23.44)、(75.74±23.75), 穿孔素蛋白表達水平分別為 (19.53±8.53)、(23.65±9.25)、(27.35±10.21), 顆粒酶B蛋白表達水平分別為 (20.58±9.43)、(24.84±10.77)、(29.65±11.23)。與治療前比較, 治療后24周及48周A組外周血淋巴細胞穿孔素-顆粒酶B基因和蛋白的表達水平均顯著升高,且治療后48周顯著高于治療后24周,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種難治性疾病, CTL和NK在肝細胞凋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穿孔素和顆粒酶B是CTL和NK的重要效應物質, 外周血淋巴細胞穿孔素-顆粒酶B的表達,實質上反映了CTL和NK細胞對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 DNA)的清除能力, 外周血淋巴細胞穿孔素-顆粒酶B的表達增強, 有助于機體清除HBV DNA[4]。近年來, 臨床研究通過動態監測HBV DNA、HBeAg、HBsAg等指標進行優化治療, 以期取得更好的療效并盡量減少病毒變異及其他不良反應。同時, 尋找預測抗病毒治療療效指標的探索也在不斷深入, 本研究結果顯示, A組外周血淋巴細胞穿孔素-顆粒酶B基因及蛋白的表達水平均顯著低于B組、C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外周血淋巴細胞穿孔素和顆粒酶B基因及蛋白的表達水平均顯著低于C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給予干擾素α治療后, 與治療前比較, 治療后24周及48周A組外周血淋巴細胞穿孔素-顆粒酶B基因和蛋白的表達水平均顯著升高, 且治療后48周顯著高于治療后24周,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發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特異性CTL在體外給予抗原肽刺激后不能增殖或增殖能力下降[5]。推測由于干擾素α具有抗病毒和免疫功能雙重機制, 在清除HBV 的過程中, CTL和NK細胞是起主要作用的免疫效應細胞。激活的CTL可釋放一系列毒素, 包括穿孔素、蛋白酶等細胞毒素。穿孔素和顆粒酶B相互間可起協調作用, 啟動靶細胞凋亡過程[6-8]。
綜上所述, 干擾素α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機制是通過上調穿孔素-顆粒酶B介導的細胞凋亡通路而發揮抗病毒和免疫調節作用, 因此, 穿孔素-顆粒酶B可以作為評價抗病毒治療療效的預測指標, 為臨床醫生提供治療指導。
[1] 程凱亮, 徐曼曼, 邱倩, 等.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清除率:基于真實世界的比較效果研究.中華肝臟病雜志, 2016, 24(5):335-340.
[2] 吳春明, 曹家麟, 歐陽欽, 等.聚乙二醇干擾素α-2b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臨床效果的研究.中國急救醫學, 2016, 36(z1):94-95.
[3]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中華肝臟病雜志, 2015, 23(12):888-905.
[4] 鈕志林, 朱翔, 沈偉強, 等.干擾素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細胞內HBV cccDNA、血清HBsAg、HBV-DNA的影響研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4, 24(4):792-795.
[5] 王亞東, 王瑋, 申川, 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同免疫狀態下自然殺傷細胞G2D表達及其活化意義.中華傳染病雜志,2017, 35(1):5-10.
[6] 侯玉香, 雷興瓊, 任江南, 等.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及聚乙二醇干擾素α-2b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臨床研究.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12, 21(7):646-648.
[7] 陳鏗, 張愛民, 謝敏, 等.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與聚乙二醇干擾素α-2b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療效對比分析.臨床消化病雜志, 2013, 25(3):174-175.
[8] 董格峰, 孫玉秋, 李程, 等.聚乙二醇干擾素α-2b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4(11):1569-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