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平 (云南省會澤縣人民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 654200)
對會澤縣畜牧產業精準化扶貧的思考
王興平 (云南省會澤縣人民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 654200)
會澤縣結合精準扶貧要求,根據貧困山區現狀,把畜牧優勢產業作為精準扶貧的基礎產業進行重點培育,找到畜牧產業精準化扶貧的新路子。
畜牧產業;精準扶貧;對策措施;會澤縣
會澤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有貧困人口32.92萬人,占總人口31.96%,脫貧攻堅任務異常艱巨。2016年以來,以全縣209個貧困村為重點掀起了一輪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熱潮,畜牧養殖以其短、平、快的明顯優勢成為多數貧困家庭產業脫貧的首選。本文結合會澤實際,就推進畜牧產業精準化扶貧提出如下對策措施。
會澤縣屬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尚有貧困鄉(鎮)18個、貧困行政村209個、貧困人口32.92萬人。近年來,會澤縣把畜牧業作為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加快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基礎。2016年,全縣預計存欄牲畜296萬頭 (只),其中生豬存欄156萬頭、大牲畜69萬頭、羊71萬只,出欄牲畜353萬頭(只),肉類產量32.5萬t,預計實現畜牧業產值423800萬元。二是培育了一批養殖大戶。目前,全縣已培育標準化養殖大戶 (場)525戶。三是探索出了一批 “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模式。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突出特色,依托畜牧龍頭企業,積極發展規模養殖、生態養殖,探索出了以溫氏集團、大明養殖公司等企業為代表的 “公司+合作社+農戶”產業模式,既促進了貧困地區畜牧產業的發展,又帶動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四是建成一批特色養殖基地。立足當地優勢,不斷探索推廣特色養殖模式,先后建成梅花鹿養殖、野豬養殖、水產養殖、林下養殖等一批特色養殖基地和特色畜產品生產基地。五是實施一批畜牧產業專項扶貧項目。累計投入各類資金2300多萬元,實施肉牛、肉羊、生豬等畜牧產業扶貧項目20多個,購買基礎母牛366頭,引進能繁母羊1237只,購入良種母豬1943頭,購買脫溫雞苗4.9萬只,扶持發展貧困戶1萬多戶。畜牧產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在擺脫貧困、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貧困地區大多自然資源豐富,具有發展特色產業的潛力,但受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低等因素的影響,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畜牧產業發展水平不高。加工龍頭企業較少,帶動能力不強,規模養殖標準化程度不高,產業化經營水平低,科技推廣能力較弱,資源優勢尚未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二是資金投入不足。縣級財力基礎薄弱,財政壓力較大,對基礎設施投入不足,不能適應畜牧業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求。三是群眾主動脫貧意識不強。貧困群眾文化程度較低,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能力較弱,自主創業意識和主動脫貧意識不強,存在 “等、靠、要”的思想。
發展畜牧業具有較大優勢。一是土地承載能力強。具有土地潛力大、人口密度低、防疫條件好、環境承載能力大等特點,發展畜牧業區位優勢明顯。二是飼草飼料資源豐富。具有廣闊的天然草地和眾多的飼草種植基地,飼草和秸稈資源豐富。三是地方優良品種分布多。地方畜禽品種資源分布廣而多,比如火紅黑山羊,為發展特色產業提供了很好的種質資源條件。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以及省、市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以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按照 “六個精準”要求,以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為核心,以培育特色產業、提升發展能力為抓手,大力發展 “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畜牧產業,圍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脫貧,大力實施畜牧產業扶貧工程,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確保畜牧產業扶貧對象如期實現脫貧。
到2020年,實現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出欄肥豬260萬頭、肉牛28萬頭、肉羊71萬只、家禽500萬羽,實現畜牧業產值59.3億元,幫扶1.96萬戶貧困戶、6.26萬貧困人口增加經濟收入,逐步實現脫貧。
根據全縣地形和氣候條件,畜牧產業空間布局重點劃分為壩槽區和高寒冷涼山區2個區域。
主要發展生豬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重點以金鐘、寶云、古城、娜姑、待補、五星、者海、樂業、迤車、馬路、駕車等鄉 (鎮、街道)為主。
主要發展肉牛、肉羊、家禽規模化和標準化養殖,重點以新街、馬路、火紅、雨碌、魯納、田壩、老廠、大海等鄉(鎮)為主。
一是有效整合項目資金。按照 “統一規劃、集中使用、性質不變、渠道不亂、確保成效”的原則,積極整合畜牧產業項目資金,科學規劃、統籌發展,集中力量優先幫扶,重點幫扶貧困村、貧困戶發展養殖業,發揮好扶貧資金的 “黏合劑”作用。二是加強與金融機構協作。積極與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協作,爭取為貧困群眾畜禽養殖產業精準扶貧提供貼息貸款,用于改造欄舍、購買種畜或向市場主體購買技術和相關服務。三是積極爭取扶貧資金。在部門投入的基礎上,積極向上級爭取精準扶貧專項資金用于貧困村發展畜牧產業。
一是會澤縣多數鄉 (鎮)有養殖大戶,掌握了較為嫻熟的技術,并且在養殖上也取得了較好效果,可考慮將貧困戶的產業扶持政策向這些大戶傾斜一部分讓其做大做強,捆綁部分貧困戶從中分享利益。二是將有技術、有資金、有資源的人和有政策扶持的貧困戶整合起來組建農民專合社,對帶動力強、帶動貧困戶范圍廣的專合組織給予更多的優惠和扶持,讓其穩定的發展幫助實現脫貧目標。三是制定激勵政策,鼓勵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精準扶貧,發揮主體帶動效應。對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金融精準扶貧給以優惠利率貸款,貸款期限1~3年,農業經營主體經相關部門審核確認,對帶動3~10戶、10~20戶、20以上的,原則上每帶動一戶分別可申請8萬元、10萬元、15萬元的扶貧貸款。對帶動貧困戶取得3%以上 (不低于3%)投資分紅的農業經營主體,按貧困戶獲得投資分紅資金總額比例實行獎勵,帶動3~10戶、10~20戶、20~30戶、30戶以上,分別按投資分紅資金總額的30%、40%、50%、60%實行獎勵。四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動員養殖行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到養殖業精準扶貧中來,鼓勵養殖企業給貧困戶送資金、送種苗、送技術、送信息、送培訓等,通過開展 “手拉手”、“一對一”結對幫扶,探索建立 “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服務經營模式,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引導龍頭企業進入農戶家庭無法承擔的關鍵環節和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帶領貧困農戶參與發展畜牧養殖業。五是強化社會中介組織作用,鼓勵農民按照自愿的原則,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和銷售流通組織,加強引導和扶持,提高中介組織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能力。動員養殖大戶進行扶貧幫扶,建立利益共享機制,采取 “扶貧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大戶+貧困戶”的 “五位一體”組織架構,真正做到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結起來。
良性利益鏈接機制是現代畜牧業主體帶動貧困戶實現精準脫貧的核心環節,最大可能實現多方共贏才能長久支撐。貧困戶的優勢是國家有大量疊加產業扶貧政策及資金,有一定的勞動力、土地及其他資源;現代畜牧業經營主體的優勢是有較為豐富地管理經驗和先進的養殖技術,產品的市場銷售上渠道多、平臺廣。可根據資金、資源、技術、市場等投入的情況結合貧困戶的實際,確定帶動貧困戶增收方式。大力推廣 “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根據貧困戶的不同情況,指導企業或合作社靈活采取自主發展、入股分紅、委托發展等多種利益聯接機制,有效推進畜牧產業扶貧,帶動貧困戶穩步增收。
一是加強畜禽養殖實用技術培訓與推廣。結合各類養殖業項目與相關部門聯動,擇優選擇脫貧意愿強烈的養殖戶進行集中專題農技培訓。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畜牧獸醫新技術培訓等各類涉牧培訓為重點,組織貧困戶、貧困人口接受各項專業技術培訓,面對面現場講解實用養殖技術,并從選址、布局、引種防疫、政策咨詢等方面全程跟蹤服務,增強貧困戶養殖信心,指導他們發展適度規模畜禽養殖,依靠科學養殖促進貧戶增收。二是深入開展技術幫扶。依托部門優勢,成立畜牧產業精準扶貧技術服務組,深入開展養殖技術精準幫扶和技術指導,協調解決精準扶貧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幫助解決養殖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