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娟 (遼寧省興城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125100)
冬季豬疫病的種類和防治關鍵
張立娟 (遼寧省興城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125100)
進入秋冬季節,天氣變化快、晝夜溫差大,動物在寒冷環境因素影響下極易發病,尤其是仔豬。冬季常見的豬疫病較多,如豬瘟、流行性腹瀉、圓環、藍耳等,若不加強防治,極可能導致豬死亡及疫病傳染,造成更惡劣的影響。掌握豬疫病的臨床癥狀、流行病學等特征,并采取有效的防治對策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就冬季較常見的豬疫病及其防治事項進行分析。
冬季;豬疫病;種類;防治措施
現階段,豬肉已成為大眾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故在養殖期間加強豬疫病的預防與控制至關重要。豬疫病的種類較多,比如圓環、豬瘟、豬流感、藍耳等[1]。一旦發生豬疫病,不但會危及豬與人們的生命健康,還會對豬場生產效益與經濟效益產生嚴重影響。下文主要就冬季常見豬疫病——豬藍耳病的防治情況進行探討。
該類疾病的特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①致病性升高。經試驗發現,40日仔豬病死率可達100%,育肥豬病死率則在50%左右,成年豬也可發病。②病毒基因變異。藍耳病毒基因型主要有兩種,分別為歐洲型、美洲型[2]。國內發現的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基因多為美洲型,而這種基因多已發生變異,具有較高的致病性、毒力。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的豬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病死率,一些豬場的發病率將近100%,病死率也高達30~50%,部分豬場的病死率可達到80%。
豬感染該疫病的途徑較多,包括肌肉、口腔、鼻腔、泌尿生殖道等感染[3]。豬只之間如果發生直接接觸,很容易造成豬藍耳病毒的傳播。所以,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是豬場內和豬只間的移動。
感染豬藍耳病毒時,病豬體溫升高,可達41℃以上;食欲減少或廢絕;皮膚發紅,一些豬耳部可見出血癥狀,淤血則呈紫紅色;眼睛發生眼瞼水腫、結膜炎;多數豬還會合并氣喘、咳嗽等呼吸道癥狀;一些病豬出現無法站立、后軀無力、共濟失調等神經癥狀。發病豬的傳染性較強,流行期也長,經常會在一個地區內持續數月仍未見好轉。
肺出血或淤血,并呈間質性肺炎變化癥狀;脾臟表面、邊緣可發現梗死病灶;腎臟表面有針尖、小米粒般的出血斑或出血點;軟腦膜發生淤血及腦軟化情況;少數病例皮下、肝臟、扁桃體及心臟可發現出血斑及出血點[4]。
根據病豬的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可初步判定豬群有無發生豬藍耳病。若判斷為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應立即采集豬群的腦、肺臟等組織送檢,以便確診豬群是否患病。
豬藍耳病毒在外界環境中的存活能力較弱,故通過加強消毒措施即可將病毒殺滅。目前,較常用的消毒劑主要有:酚類、含氯消毒劑、堿類、氧化劑等。
病豬感染藍耳病毒后,應及時將病豬與同群豬撲殺,并將場地清洗干凈、消毒;清洗消毒前,消毒人員必須穿戴好防護衣物;可重復使用的物品,應用去污劑清洗至少兩次;清理豬糞時,為避免揚起糞塵,應先澆水;徹底清除糞便,行堆積發酵或是焚燒處理;消毒之后,用過的個人防護用品用集中銷毀。
做好母豬免疫工作是防疫工作的重點。在使用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疫苗時,應按以下程序進行。
①商品豬:仔豬斷奶后初次免疫,每頭劑量為2ml。若在病毒流行區域,可在初免后1個月加強免疫1次。
②種母豬:對于70日齡前的種母豬,免疫程序與商品豬相同,之后每次配種前免疫1次,每頭劑量也為4ml。
③種公豬:對于70日齡前的種母豬,免疫程序與商品豬相同,之后每隔4~6個月免疫1次,每頭劑量為4ml。
對于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應堅持 “預防為主”的原則,以最大程度地減輕疫病帶來的損失。
第一,重視飼養管理。養殖模式應采取 “全進全出”“自繁自養”模式,實行封閉式管理,并在高溫季節做好豬舍通風與防暑降溫工作。第二,加強科學免疫。第三,嚴格消毒,搞好環境衛生工作,及時清除豬舍糞便與排泄物等。第四,加強藥物預防。在專業獸醫人員指導下,合理選用抗菌類藥物及用藥方案,防止交叉感染。第五,規范補欄。購買仔豬時,必須從非疫情區購進,并在購買后隔離飼養半個月以上,待體溫及飲食正常后再混群飼養。第六,及時隔離。發現病豬感染后應及時將其隔離,并將疫情報告當地預防控制機構,執行嚴格處理。
[1]安豐軍,遲玉慧,馬玉紅.豬的疫病防治技術探析[J].中國畜禽種業,2016(3):110-111.
[2]李永明.常見豬傳染性疫病的治療措施[J].當代畜牧,2014(35):30-31.
[3]張嗣亮.春季豬病防控的關鍵措施 [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32(1):150.
[4]裴莉貞,張紅,苗翠萍.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免疫失敗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J].今日畜牧獸醫,2015(1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