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華
(云南省永勝縣三川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674207)
生豬養殖中常見病防控措施探討
陳茂華
(云南省永勝縣三川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674207)
本文主要介紹當前國內豬病臨床特點,其次對豬的常見疾病預防措施和防治技術做一探討,旨在提升生豬疫病的防控水平,提升養豬經濟效益。
生豬;健康養殖;臨床特點;生物安全;防治措施
由于國內生豬規?;B殖場 (戶)能實施純本地品種良繁選育、自繁自養的只占極少數,頻繁對外交易及引種的情況較為常見,由此導致新老病原體不斷增多、進化、變異等,臨床上出現多元混感、癥狀復雜、難防、難診、難治的現狀。一是烈性、病毒性疾病增多,與致病菌混合感染后呈嚴重呼吸道與消化道癥狀,單純性抗病毒或抗菌難以控制病情,必須采取“復方抗病毒+高敏抗菌劑對癥控制”才能達到一定效果;二是母豬繁殖障礙性疾病增多,以藍耳病、非典型豬瘟、附紅細胞體病、副豬嗜血桿菌病、曲霉菌素中毒等交叉感染的現象較為多見,在后備母豬投產以后若管理不善中途極易罹患各種嚴重繁殖障礙性疾病,造成高死淘率;三是現代規模化、集約化、高密度養殖條件下,豬群呈高度應激狀態,各種來自環境與飼管不適應性應激因子均可誘導豬發病,加之同舍欄豬群間接觸頻率較高,交叉感染、水平傳染風險極高;四是規模化豬場一旦建成投產后,多是連續經營多年,第3年以后歷史病復發風險逐年增高,同一個豬場實施多年經營往往出現越往后發病及病死率越高,藥物防治費用大幅增高并折扣當前養殖的經濟效益。
現代生豬規?;B殖構建由外及內的生物安全防控屏障是有效降低環境中病原體含量、減少發病的最高效手段之一。具體內容包括。
(1)科學選址建場與規劃布局,盡量減少場周環境中流動病原體侵襲豬場。
(2)豬場外設置圍欄、圍墻等隔離屏障,防止各種中間傳播媒介 (人、其他動物、車輛、用具等)攜帶病原體進入本場 (舍)。
(3)入場口、通道、重點區域等執行管控禁入制及嚴格消毒滅源措施,最大化降低新老病原體引入量和控制養殖環境中病原體含量,從而減低發病率。
(4)豬場內各大功能區科學布局,生產區與辦公區、糞污及無害化處置區要保持一定距離并設置隔離帶,嚴禁本場管理人員未經衛生保潔及消毒處置隨意串場 (舍/欄)、進入豬舍。
(5)加強豬舍內動態疫情監測,及時發現群內個別異常發病個體,堅持 “早快嚴小”處置原則,同時豬舍消毒、帶豬消毒、無害化處置等措施必須執行到位。
(6)加強豬舍內環境控制和糞污資源化利用,豬群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要和一定的豬舍環境條件相適應。建議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農業生產特點、養殖規模等各方面綜合情況,結合實際科學規劃,同時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為保障動物源性食品衛生安全,生豬規模養殖不可避免的藥物防治問題矛盾凸顯,如何規避對抗生素的嚴重依耐性、降低藥殘是一個長期性的制約難題。筆者推薦自場豬群藥物防治方案。
(1)哺乳期母仔豬常見病防治,筆者推薦哺乳期母豬和仔豬諸般常見高發病宜堅持母子同治原則,比如采用 “母子康散 (烏梅散)、白頭翁散、益母生化散、香術蒼連散”等拌料投喂母豬,必要時可視病情再添加控制繼發感染的敏感抗生素 (可溶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多西環素等),可達到同時防治母豬產科綜合征及仔豬腹瀉綜合征 (消化及呼吸道疾感染)的目的。
(2)豬的四季常見病防治應堅持安全用藥原則,比如防治新生仔豬濕熱下痢、腹瀉綜合征等,可用 “糖、醋、蒜泥、鍋底灰”合劑口服治療;一般性口炎、胃腸炎、消化道潰瘍等消化道疾病,可采用口服倍量維生C、B族維生素等進行治療,效果較為確切且安全高效。
(3)嚴重呼吸道疾病伴全身癥狀采用高純黃芪多糖、青蒿素、板藍根、大青葉、魚腥草、氟苯尼考、多西環素等集中藥物聯合組方,總體應用效果明顯優于常規防治處方。由此可見,不同的用藥方法、給藥途徑能大大減輕藥物傷害程度并達到理想療效,業內人員要善于活學活用、實踐總結,摸索更多的動物福利養殖方法及生態安全用藥方法,人性化的防治各種豬的常見病,統籌兼顧養殖增收與生態環境保護、動物食品衛生安全3方面實現共贏。
陳茂華 (1961.12-),男,漢族,云南省永勝縣人,中專,獸醫師,研究方向:獸醫動物疫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