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花 田雨河(山西省孝義市中醫院,山西 孝義 032300)
馮五金治療慢性胃炎經驗探析
王春花 田雨河
(山西省孝義市中醫院,山西 孝義 032300)
馮五金;慢性胃炎;病證結合;經驗探析
馮五金教授是山西省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名中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認定的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博士生導師,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30余年,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統疾病,在治療慢性胃炎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有幸跟師出診1年余,并將所學應用于臨床,效如桴鼓,現將其治療慢性胃炎經驗探析如下。
西醫學認為慢性胃炎是胃黏膜呈非糜爛的炎性改變,如黏膜色澤不均,顆粒狀增殖及黏膜皺襞異常等,組織學以顯著炎癥細胞浸潤、上皮增殖異常、胃腺萎縮及瘢痕形成為特點。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最常見的原因[1]。臨床以中上腹不適、飽脹、鈍痛、燒灼痛、納呆、噯氣為主要表現,屬于中醫“痞滿”“胃痛”等范疇。根據中醫理論進行辨證論治是馮五金教授治療本病的根本原則,但上述中醫疾病的分類不能明確區分各種具有以上癥狀的慢性胃病,更無法為患者提供一個明確的預后轉歸[2]。如果能結合胃鏡檢查,明確目前病變性質,并能依據該性質進行辨證施治,中西結合治療,則能較好地控制病變進展,延緩或防止癌變的發生。馮五金教授基于以上認識結合現代醫學觀點,針對目前對慢性胃炎病變的認識和治療的需求,認為必須借鑒西醫學的檢測手段及觀察方法,診斷才更客觀準確,治療才更具針對性,如馮五金教授常常結合西醫學幽門螺旋桿菌及胃鏡兩項檢測進行辨證分析,認為胃鏡的鏡像正是中醫望診的延伸,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為對因治療做了有益補充。慢性胃炎如果胃鏡下見黏膜呈紅黃相間,或黏膜皺襞腫脹、增粗,癥見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手足不溫等,辨證屬脾胃虛寒,選用黃芪建中湯(黃芪、桂枝、白芍、高良姜、香附、小茴香、木香、砂仁、檀香、澤蘭葉、炙甘草)加減治療;癥見胃脘痞悶、食欲不振、食入難化,大便不暢時,辨證屬脾胃氣虛,選用香砂六君子湯(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木香、砂仁、厚樸、枳實、大腹皮)加減治療;癥見胃脘痞滿、伴有脹痛,噯氣頻頻,喜嘆息,身重困倦,大便黏膩不爽,辨證屬肝郁脾虛夾有濕邪,選用柴平湯(柴胡、茯苓、半夏、白芍、黨參、蒼術、陳皮、厚樸、佛手、草豆蔻、炙甘草)加減治療;反酸明顯時常常以自擬竹葉石膏湯(太子參、竹葉、石膏、半夏、麥冬、蒲公英、枳實、葛根、黃連、煅瓦楞子、娑羅子、桔梗)治療。以上胃鏡表現的患者,通過辨證施治,一般都有顯效;而主要鏡像改變為胃黏膜由橘紅色變為蒼白色,黏膜變薄,血管顯露;病理表現為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黏膜皺襞粗大,則屬癌前病變,這些病理表現的患者常表現為納呆、少氣懶言,中醫辨證多為脾虛夾血瘀,馮五金教授則選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化裁,同時建議患者轉腫瘤專科進一步結合西醫學診治,以免貽誤病機。另外,西醫學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癌前病變及癌變的重要因素,伴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癌前病變患者鏡下表現多為充血、水腫、糜爛,辨證當屬熱毒壅滯,治療該病時常常于方中加入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功。
辨病能掌握疾病的成因、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易于從宏觀角度把握疾病的診治過程[3]。辨證是尋求疾病的本質,是辨證論治的基礎,只有準確把握中醫學“辨證”的實質,才有助于把握疾病當前的主要矛盾,使治療在明確當前疾病的本質中進行,但單獨辨證又容易忽視疾病不同階段的宏觀控制,單獨辨病又缺乏對疾病當前狀況的針對性。因此,馮五金教授重視辨病與辨證的有機結合,從臨床診治來看,癌前病變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納呆乏力是主要癥狀,認為脾虛是該病發生的根本原因。結合該病病程較長,久病必瘀,故臨證多見痛有定處,加之久臥傷氣,氣虛不能帥血運行,加速瘀血的產生,胃鏡下可見黏膜下血管迂曲,提示血瘀是其重要病機。現代人們高熱量、高蛋白、精細食物攝入增多,滋膩礙胃,助濕生熱,壅滯氣機,郁滯日久化熱,郁熱熾盛成熱毒,加之該病反復服藥,以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都促成了熱毒郁結體內的病理結果,可見脾虛是病理基礎,血瘀既是病因又是結果,三者相合為病,決定了本病療程長、病情纏綿的特點。
對于輕癥患者,應用上述方藥辨證治療,效果理想。但對于癌前病變,針對其發病機制,馮五金教授確立了益氣健脾、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治療大法,在精心選擇有效經驗藥物后創制了珍珠舌草方(黃芪、白術、砂仁、枳實、木香、丹參、莪術、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珍珠層粉)。在臨證時還隨癥加減,如脾胃氣滯甚者加炒萊菔子、陳皮以理氣;肝郁者加川楝子、香櫞、佛手行氣疏肝;熱毒甚者加半枝蓮、半邊蓮以清熱解毒;瘀血重者加桃仁、紅花、川芎以活血化瘀;氣虛甚者加太子參或西洋參益氣;病久陰傷者加沙參、麥冬養陰。珍珠舌草方現已是院內制劑,療效佳,口碑好,供不應求。針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馮五金教授選用臨床有效的胃四聯(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呋喃唑酮、埃索美拉唑),聯合中藥胃2號(黃芪、炒白芍、高良姜、蒲公英、烏賊骨、香附、檀香、香櫞、茵陳)治療,根除率高,復發率低,并在治療后多次做C14呼氣試驗,轉陰后以酪酸梭菌活菌膠囊聯合中藥以鞏固療效,再次體現了以人為本、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思路。
馮五金教授非常注重脾胃氣機升降,《吳醫匯講》云:“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治療時常選用升清之防風、柴胡、葛根,一般用量宜輕,選用旋覆花、沉香等以降胃氣,一升一降,以利脾升胃降。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肝氣不疏、肝郁氣滯者常見,治療過程中除予以疏肝理氣之中藥外,同時輔以心理疏導,更甚者選用自擬解郁五花湯(當歸、白芍、柴胡、白術、牡丹皮、梔子、合歡花、玫瑰花、玳玳花、凌霄花、菊花、刺五加)以調之。人常說,病三分治,七分養,治療用藥的同時告誡患者應調節飲食,戒煙、酒、濃茶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助熱傷胃。《內經》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告誡患者應適量進食,勿過饑和過飽。對于反酸明顯者,馮五金教授常告知患者勿進甜食、粗糧等食物,因其不利于反酸的好轉。
患者,男,51 歲。間斷上腹部脹痛5 年余,加重1周,于2014年10月10日來診。近5 年來因上腹部脹痛就診于多家醫院,經4 次胃鏡檢查,提示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HP試驗(-),先后口服胃必治、埃索美拉唑、多潘立酮、泮托拉唑、膠體果膠鉍等,上腹部脹痛癥狀仍時輕時重,自訴效果不甚滿意,稍一進食即有脹滿不適感,故進食量減少,近5 年體重下降10 kg左右。刻下癥見:胃脘脹痛,噯氣頻頻,喜嘆息,身重困倦,大便黏膩不爽,舌質淡胖,苔白,脈弦滑。中醫診斷:胃痛,辨證屬肝郁脾虛,濕邪阻滯型。選用馮五金教授協定柴平湯加減。具體方藥如下:柴胡12 g ,茯苓12 g,半夏10 g,白芍15 g,黨參15 g ,蒼術15 g,陳皮30 g,厚樸30 g,佛手12 g,草豆蔻6 g,甘草6 g,大腹皮30 g。7 劑,水煎服,每日1劑。囑服藥期間停服其他藥物。于2014年10月17日復診,患者上腹部脹痛癥狀明顯減輕,訴大便有排不盡感,考慮濕邪祛除不明顯,于原方中加入薏苡仁30 g,茵陳15 g,蒼術15 g,茯苓量加大為30 g。7 劑,水煎服,每日1劑。藥后上腹部脹痛癥狀明顯減輕,排便順暢,以香砂養胃丸善后調理。3個月后隨訪,未再復發。
按語:憂思傷脾,惱怒傷肝,肝木乘土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導致中焦氣機阻滯,脾胃升降失常,胃腸功能運動紊亂而發病。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濕邪內阻,故采用疏肝和胃、健脾利濕的方法治療,方中以柴胡疏肝理氣,升陽散熱;白芍柔肝斂陰,緩急止痛;半夏、陳皮、茯苓祛痰除濕,健脾和胃,上述藥物清泄并用,肝脾同治,使肝氣得舒脾氣得健。草豆蔻增強除濕健脾之功,厚樸、大腹皮行氣除脹。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柴胡具有鎮靜、鎮痛、解熱等廣泛的中樞抑制作用,有明顯增強胃排空及推進小腸功能的作用,能對胃腸運動進行雙向調節,并能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從而有效改善胃腸動力障礙;白芍可松弛和抑制胃腸平滑肌的張力運動;半夏可抑制嘔吐中樞而止嘔,有顯著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生半夏能明顯促進胃腸運動。
[1]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364.
[2]王歡,喬模.經典方劑加味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6(3):15.
[3]朱愛華,劉佳林.中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60例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10,28(10):43.
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