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杰 廉 杰 趙 啟 鮑鐵周.河南省鄭州市骨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5.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
董氏奇穴配合平樂正骨筋滯骨錯手法治療骶尾部疼痛36例
崔 杰1廉 杰2趙 啟2鮑鐵周2
1.河南省鄭州市骨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52 2.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
骶尾部疼痛是指發生在骶尾部的軟組織,或骨因跌打損傷未徹底治愈轉為慢性損傷,或因風、寒、濕邪,或久坐凹凸不平處等原因而引起的一種疾病,一般方法治療往往效果欠佳或患者不易接受。筆者2012年6月—2015年5月采用董氏奇穴配合筋滯骨錯手法治療骶尾部疼痛36例,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組病例共36例,均來源于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門診,男24例,女12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65歲;病程最短3 d,最長10年;骶骨痛21例,尾骨痛15例;有明確外傷性骶尾部疼痛病史的21例,其他病因出現骶尾痛的15例。急性有明確外傷者,骶尾部疼痛明顯,不能正坐、仰臥,屈伸活動時腰部疼痛加劇,并可出現諸如排二便、咳嗽增加腹壓而疼痛加劇;陳舊性傷者,超過3個月骶尾部出現時輕時重疼痛不適,勞累后或遇天氣變化可能加劇。體征:局部壓痛明顯,無下肢神經癥狀。X線平片:正、側位片除外骶尾骨骨折、脫位。此外排除繼發原因引起的骶尾部疼痛,如結核、腫瘤、骨髓炎等。
1.董氏奇穴取穴。依據董氏奇穴理論,骶骨部疼痛:正會穴、肺心穴;尾骨部疼痛:正會穴、心門穴。患者取站位或坐位,取正會穴(在頭頂之正中央),常規消毒,選用0.18 mm×25 mm毫針平刺,針尖朝前,深度約15 mm;取肺心穴(當中指背第二節中央線,距上下橫紋三分三各一穴,共兩穴),常規消毒,選用0.16 mm×15 mm毫針平刺,橫針皮下,深度約3 mm;取心門穴(在小腸經上,在小腸合穴附近,手撫胸取穴,當下尺骨內側陷處,距肘尖 1.5寸),常規消毒,選用0.18 mm×25 mm毫針平刺,針尖朝前,深度約15 mm。
2.平樂正骨筋滯骨錯手法治療。骶骨部疼痛者,患者彎腰,并指導患者同時彎腰伸腰,術者一手臂抱患者腹部防止患者摔倒,另一手輕叩拳,由輕到重叩擊患者腰骶部3 min。尾骨部疼痛者,患者彎腰,術者一手臂抱患者腹部防止患者摔倒,另一手拇指在尾骨尖部軟組織,患者做搖頭擺尾姿勢時,術者向相反方向撥動尾骨尖部軟組織,每次10 s,左右兩個方向各3次。
進針后同時進行手法治療,每隔10 min按上述方法手法操作1次,留針30 min,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3個月后評定療效,在針刺手法治療過程中不用其他任何治法。
療效評價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計分。骶骨痛和尾骨痛分別計算,治療前平均疼痛評分分別為9.1分、8.7分,治療后平均疼痛評分分別為4.3分、3.9分。
根據治療前后疼痛的改善值(改善值=治療前疼痛指數-治療后疼痛指數),評價治療效果。骶骨痛和尾骨痛分別計算,疼痛的改善值8~10分者,隨訪3個月未復發為痊愈,分別計17例、10例,分別占80.95%、66.67%;疼痛的改善值5~7分者,隨訪3個月未加重為顯效,但偶有輕微疼痛者,各計3例,分別占14.29%、20.00%;改善值2~4分者為有效,分別計1例、2例,分別占4.76%、13.33%;無效:經過1個療程治療,癥狀無變化者,均為0例。
骶尾骨及其關節連接薄弱,且神經豐富,故極易受傷引起骶尾部疼痛。骶尾部疼痛起病分為急性和慢性。臨床上患者多數有外傷史,也有因長期坐位工作,經久壓迫摩擦尾部而引起骶尾部慢性勞損,或隨年齡的增加,骶尾椎退行性變,個別也因骶尾骨畸形。臨床多表現為骶尾部出現鈍痛、隱痛或灼痛,少數患者疼痛可向下腰部、臀部、會陰部、大腿內側放散。患者在穿褲穿鞋、快速行走、起坐、嬉笑、咳嗽、排便時疼痛加重。在側臥、站立時疼痛減輕。本病通常采取臥床休息、按摩、針灸、熱敷等方法治療。
肺心穴、心門穴為治療骶尾部疼痛的特效穴,但心門穴治療尾骨尖痛,而肺心穴治療尾骨痛,二者宜區別[1]。正會穴可理解為百會穴。百會穴為督脈位于巔頂部的穴位,有“三陽五會”之稱,即為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厥陰肝經5條經脈之所會。同時督脈總督六陽經,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為“陽脈之海”,董氏用之以治療尾骶骨痛為一大發現,其運用了循經遠取、下病上取的原則,特別是對于尾骶骨疼痛劇烈、臀酸下沉的患者,針刺后立覺疼痛明顯減輕。治療時采用的手法,源自洛陽平樂骨傷科流派“筋滯骨錯”手法。平樂正骨“筋滯骨錯”理論體系基于本病的臨床癥狀,認為其臨床表現為局部的“結構異常”和“功能異常”,整體的氣血、臟腑、陰陽失衡的狀態,即病變局部筋、骨、節等結構關系異常和(或)關節生理活動功能異常,同時整體各方面失衡[2-3]。用針灸調整體,用手法調整局部筋骨,進針后,邊行針,邊行手法治療,符合董氏治療之動氣針法,可以疏導經氣,使針穴與患處經氣相牽引,氣至病所,達到筋骨相對的動態平衡,效如桴鼓。
總之,董氏奇穴配合手法治療骶尾部疼痛,操作方法簡便,臨床療效穩定,值得推廣應用。
[1]劉毅.董氏針灸注疏[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52.
[2]趙明宇,趙啟.平樂正骨“筋滯骨錯”理論探析[J].中醫正骨,2014,26(8):68-70.
[3]趙明宇,廉杰,鮑鐵周,等.平樂正骨“筋滯骨錯”理論再析[J].中醫正骨,2015,27(4):74-77.
201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