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娜 馬艷玲(山東省威海市立醫院,山東 威海264200)
中醫護理中的院內感染防控
劉 娜 馬艷玲
(山東省威海市立醫院,山東 威海264200)
中醫護理;院內感染;防控措施
中醫是我國幾千年的傳統國粹,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作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中醫護理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工作。在院內感染理論不斷完善的今天,中醫護理也需要與院內感染的防控密切結合。在臨床工作中,中醫治療手段有可能導致出血,如消毒不嚴可以導致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疾病傳播,并引發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導致院內感染暴發,所以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感染控制。
手衛生
手衛生是控制院內感染最簡單、最有效、最方便、最經濟的方法,洗手可以顯著減少手上攜帶的潛在病原菌,從而降低院內感染的幾率。在患者多、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洗手。
1.洗手的要點:在流動水下,使雙手充分淋濕。取適量肥皂(皂液),均勻涂抹至整個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縫。認真揉搓雙手至少15 s,應注意清洗雙手所有皮膚,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縫。
2.具體揉搓步驟為“六步洗手法”:①掌心相對揉搓;②手指交叉,掌心對手背揉搓; ③手指交叉,掌心相對揉搓;④彎曲手指關節在掌心揉搓;⑤拇指在掌中揉搓;⑥指尖在掌心中揉搓。
3.洗手的時機:①直接接觸每個患者前后,從同一患者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②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后,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等之后;③穿脫隔離衣前后、摘手套后;④進行無菌操作、處理清潔、無菌物品之前;⑤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及物品后;⑥處理藥物或配餐前。
無菌物品的使用
在治療中需要使用一次性無菌物品,如針灸針、棉簽、小針刀、梅花針、注射針、一次性羊腸線、三棱針等,保證無菌物品在有效期內,并且包裝無破損,符合國家對消毒藥械和一次性用品驗證要點的相關要求。減少高危物品因為重復使用,消毒不嚴格進入人體而導致的交叉感染。
消毒隔離管理
1.皮膚消毒:一根棉簽只消毒一個部位,并且按照規范要求由內到外環形消毒,范圍不小于5 cm。待消毒液干后再進行下一步操作。進行穴位貼敷、埋線、針灸、刺血等有可能導致皮膚破損的操作,都需要先進行皮膚消毒。
2.器械消毒:所有器械都需要一人一用一清洗消毒。①拔罐器罐體可采用高壓滅菌或含氯浸泡兩法。污染罐體有專門器具盛放,先用濃度為2 000~5 00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再清洗血漬、再消毒;②梅花針如果不能采用一次性的,應送消毒供應中心清洗后低溫滅菌或用2%戊二醛浸泡10 h,然后用生理鹽水沖洗放無菌容器內備用。
3.環境消毒:每日開窗通風,診室采用紫外線燈或者空氣消毒機消毒,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的季節,增加消毒次數和開窗通風的時間。進行小針刀、穴位埋線操作時,應該在門診手術室按照手術要求進行。
4.其他物品消毒:直接接觸受損皮膚的毛巾、敷巾和熱敷包皮等要采用一次性物品,或進行高壓蒸汽滅菌。
預防針刺意外及受傷時的處理
1.及時清理針灸針,嚴禁回套針帽,防止針灸針隨意丟棄造成針刺傷。
2.員工入職前先檢驗其乙型肝炎的免疫狀況,沒有抗體保護的員工,建議接種乙型肝炎疫苗以作保護。
3.被使用過的針灸器材所傷時, 按下列程序處理:①及時在流水下沖洗清潔傷口,由近心端到遠心端方向擠出血液, 消毒傷口;②檢查血液來源是否帶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及艾滋病毒,如有懷疑,應立即進行血液測試,接受規范治療。
醫療廢物的處理
1.針灸針和利器使用后,應直接放置在利器盒內。
2.其余醫療廢物應該放入醫療廢物袋子內,以鵝頸結封口,集中統一由有資質的公司處理。
院內感染隱患的預防和處理
1.皮膚破損未痊愈前,不得進行洗浴,有糖尿病和腎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
2.在關節部位進行小針刀、刺絡拔罐等,要嚴格消毒,消毒次數不少于兩次。
3.若患者出現水皰,需待水皰破潰后,給予抗菌藥物規范治療,重者給予外科換藥處理。
2016-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