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急疹
楊麗琪1毛桂龍2
(1.撫順礦務局總醫院兒科,遼寧 撫順
113008;2.北京京都兒童醫院兒內科)
文章對幼兒急疹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等內容進行介紹。
幼兒急疹;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治療
幼兒急疹(ES),又稱嬰兒玫瑰疹,是嬰幼兒常見的一種急性發熱出疹性傳染病。主要由人類皰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其臨床特征為高熱3~5 d后,熱退疹出。本病病原、臨床特點及診治方法等研究已較為明確,近些年對本病的研究及報道已較少。本病是可由多種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臨床表現相近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的統稱,病程有自限性,大多預后良好,但病名常引起家長的恐慌及過度關注,故已有許多學者主張取消“幼兒急疹”這個疾病名稱。
人類皰疹病毒6型(HHV-6)是幼兒急疹的最主要病原,屬皰疹病毒β亞科。HHV-6分為A、B兩型,引起發病的絕大多數為HHV-6B,極少為HHV-6A;另約10%的患兒為HHV-7感染引起;其他病毒,如柯薩奇病毒A和B型、??刹《?6型、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也可引起本病。HHV-6可能經多種途徑傳播,通過唾液發生水平傳播是本病主要的傳播途徑,盡管有垂直傳播的血清學方面證據,但很少見到先天性感染的報道;母乳喂養不是HHV-6的傳播途徑。因HHV-6感染在人群中普遍存在,故初生新生兒可從母體獲得抗體,新生兒體內IgG抗體陽性率可達70%~95%,3~7個月時降至最低點,故6月齡為易于發生原發感染的時間。需要說明的是,HHV-6原發感染后,可長期潛伏于體內,在一定條件下,可被激活,引起再感染。HHV-6的激活機制尚不清楚,另外,患兒感染后,抗體存留時間較短,不能產生永久性免疫,故幼兒急疹可多次發病,每次發病病原可相同,也可不同,但原發性感染多為HHV-6。
本病春秋季發病較多,無明顯性別差異,大多為散在發病,90%發生于<2歲的嬰幼兒,其中大多數<1歲發病。
潛伏期1~2周,平均10 d,多無前驅癥狀。
2.1 發熱期 常突然發生高熱,體溫多在>39.0 ℃,高熱初期約5%~10%的患兒可發生熱性驚厥?;純撼0榈陌Y狀和體征為咽、扁桃體輕度充血及頸部淋巴結輕度腫大,癥狀常較輕微,與發熱不對稱。患兒除有食欲不佳外,一般狀態常無明顯改變,但也有少數患兒可出現惡心、嘔吐、咳嗽、流涕、耳痛、眼瞼水腫、前囟隆起、腹瀉等,極少數出現神經系統受累表現。
2.2 出疹期 發病3~5 d后體溫驟退,皮疹一般在發熱緩解后12~24 h出現,皮疹為玫瑰紅色斑丘疹,散在,直徑2~5 mm不等,壓之褪色,很少融合。皮疹通常先發生于面頸部及軀干,以后逐漸蔓延至四肢近端。皮疹持續約2~4 d后逐漸消退,疹退后不留任何痕跡,沒有脫屑和色素沉著。部分患兒早期軟腭處可出現特征性紅斑。皮疹一般不癢,不影響患兒狀態,可自行消退。
本病在發熱期診斷比較困難,因多數患兒就診于發熱期,臨床表現與其他常見發熱性疾病十分相似,很難區分,且患兒一般狀態良好,門診很少進行詳細的病毒學檢測,以常規檢查為主。一旦高熱驟退,隨后出現皮疹,再結合患兒年齡及一般狀態,即很容易建立診斷。
本病確定診斷主要依靠血清抗HHV-6和抗HHV-7抗體的檢測,也可進行病毒分離或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病毒DNA,一般在發病3 d內取外周血淋巴細胞或唾液分離HHV-6或檢測病毒抗原與基因以及HHV-6特異性IgM抗體。IgM抗體一般于感染后5 d產生,可持續存在2~3周。
血常規:ES患兒血常規在發病1~2 d后,白細胞計數可增高,但出疹以后則明顯減少,而淋巴結計數增高,最高可達>90%。
其他輔助檢查:除病原學及常規檢查外,一般病例無需特殊檢查,考慮有合并癥及并發癥的患兒,必要時可完善胸部X線,心電圖、頭部磁共振、腦電圖等相關檢查。
本病需考慮與肺炎球菌膿毒癥及麻疹、風疹、腺病毒、腸道病毒感染、川崎病等進行鑒別,因這些疾病早期發熱期表現常缺乏明顯特異性。
其中與風疹鑒別較為重要,因兩者皮疹情況相似,但風疹發熱溫度往往不高,發熱的同時出現皮疹,常于發熱1~2 d后開始出疹,并于1 d內出齊,且伴有耳后和枕部淋巴結明顯腫大,疹退后可有細小脫屑,無色素沉著。
因本病除發熱外,一般癥狀較輕,主要以對癥處理為主。
5.1 對癥治療 對有高熱的患兒可給予物理降溫及退熱劑,哭鬧煩躁的患兒可酌情給予鎮靜劑,
驚厥患兒應予及時止驚處理。
5.2 一般治療 輕癥患兒可臥床休息,給予適量水分和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飲食,對患兒疾病恢復有利。
5.3 抗病毒治療 對極少數存在免疫缺陷的嬰幼兒或者嚴重病例(如合并肺炎、腦炎、爆發性肝炎、急性肝衰竭、血液系統異常等),需抗病毒治療,但尚無療效確切的抗病毒藥物。目前認為更昔洛韋、西多福韋、膦甲酸鈉對HHV-6感染具有療效,療程2~3周,西多福韋和膦甲酸鈉對HHV-7感染有效。
5.4 其他 對于其他明確由病毒引起的ES重癥病例,需選擇相關有效的藥物治療;對合并細菌及其他病原體感染的,可根據病情選擇有效抗生素等藥物治療。
該病有自限性,預后良好,很少發生嚴重的并發癥,有報道稱HHV-6感染可引發非嗜異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兒童爆發型肝炎、急性肝衰竭、噬血細胞綜合征、器官移植后感染等疾病,目前仍有部分疾病雖懷疑與HHV-6感染有關,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隔離患兒至出疹后5 d。本病傳染性不強,預防措施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R725.1
A
1672-7185(2017)06-0020-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7.06.009
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