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姜松鶴
作者單位:116023 遼寧 大連,大連市沙河口區臺山中醫診所
單捷小劑巧治術后低熱1例
王飛 姜松鶴
作者單位:116023 遼寧 大連,大連市沙河口區臺山中醫診所
文章對1例術后低熱病例的中醫辨證論治進行介紹。
術后低熱;辨證論治;傳承經方
吾師姜松鶴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中醫師,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國家級名老中醫,遼寧省名中醫,對中醫內科、婦科及皮膚病等疑難雜病的診療頗有心得。筆者曾見姜老師治愈1例手術后長期低熱反復發作的患者,方藥清靈、療效迅捷。現將發熱癥及該病例的診治過程簡要介紹如下。
發熱癥有外感和內傷之別。外感發熱多由風、寒、暑、濕、燥、火及伏氣,疫厲之氣所致。而內傷發熱多由氣虛、血虛、陰虛,以及濕熱、痰淤、氣郁等虛實兩類。目前,西醫常有一些不能妥善處理的內傷及外感發熱病例來中醫科求診,如胃腸功能紊亂發熱、血液病發熱、腫瘤伴發熱、結核病發熱、產后發熱及其他一些不明原因的發熱等。
患者女,32歲。主訴:3個月前行“腦內血管網織細胞瘤手術”,術后出現反復低熱發作之癥,久治未愈。現每日下午發熱,一般不超過37.5 ℃,伴乏力、口微渴、泛惡;月經已2個月余未潮;舌胖大有齒痕,苔薄白;脈弱細虛數。
診斷:余邪未凈,氣陰不足。
方藥:生甘草10 g,淡竹葉、白參、麥冬、姜半夏各15 g,生石膏(先煎)、粳米各30 g,7劑水煎,早晚分兩次服。
復診:服上方藥后,困擾患者3個月的反復低熱之癥即除,現體溫已恢復至正常,體力也有所恢復,口渴、泛惡等癥亦除;唯月經延期2個月余仍未至,考慮到術后損傷及反復發熱均可耗傷氣陰,姜老以益腎復坤湯益氣養陰調經,兩周之后月事時下,諸癥皆愈。
考“竹葉石膏湯”出自《傷寒論·差后勞復病》[1],本方原治傷寒外感熱病,經治療初解之際,余熱未清,氣津兩傷之證。而本病例是由于手術損傷臟腑經絡,加之術后調護不周而發生術后發熱不除,雖經西醫多方治療高熱已退,但低熱難愈,再加上患者平素自身體質虛弱,所以低熱纏綿難愈,即所謂“壯者氣行則已,怯者著而為病”。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評竹葉石膏湯方[2]:此是病時不能急用涼藥以清外感之熱致耗陰分。且其大熱雖退,仍有余熱未清,是以虛羸少氣,氣逆欲吐,此乃陰虛不能戀陽之象,又兼有外感之余熱為之助虐也。又《醫宗金鑒》云[3]:是方也,即白虎湯去知母,加人參、麥冬、半夏、竹葉也。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此仲景白虎變方也。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陳修園曰:“《傷寒論》用人參有數方,皆因汗、吐、下之后,亡其津液,故取甘涼以救其陰也。”黃元御在《傷寒懸解·差后勞復》中曰[4]:“差后勞復者,病愈而復發者也。或余熱猶存,停水未去,或宿物郁濁,新谷壅阻,偶因調理不節,傷其中氣,舊根立發,新病如初。病因不同,立法亦異,清金瀉水,發表攻中,內掃宿物,外損新谷,濁淤消散,障礙清空,還其沖虛澹靜之常,復其回運升沉之舊。勞復之病,爰無遺法,蓋宿草之再發者,以有根也,削跡無遺根,則蔓自除矣。”“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病后中氣虛,胃逆,故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胃逆則火金不降,肺熱郁生。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清金而潤燥,參、甘、粳米、半夏補中而降逆也。”方中以淡竹葉、石膏辛涼清熱,甘寒而不傷正氣;白參、麥冬益氣養陰,扶正生津。張錫純認為:蓋石膏與人參并用,原有化和之妙,能于余熱未清之際立復真陰也。生甘草、粳米即可助參麥益氣生津,又助淡竹葉、石膏清熱解毒,還能健胃和中;姜半夏除逆、止嘔、化痰、和胃,全方合用清熱益氣、生津降逆,正合余熱未清、氣陰兩傷之病機,所以效如桴鼓。
本方藥味清靈,巧解樞機,實為經方——簡、便、廉、驗之楷模。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靈魂,《傷寒論》是張仲景辨證論治精神的具體體現。如何在臨證之時發揮中醫辨證論治之特色,是每一個中醫師都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傳承老一輩中醫人簡、便、廉、驗的風格,擴展經方的臨床應用范圍是當代中醫人的方向。
[1]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10.
[2]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5.
[3] 吳謙.醫宗金鑒[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9.
[4] 黃元御.傷寒懸解·差后勞復[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
R2
A
1672-7185(2017)07-0076-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7.07.025
2017-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