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晨媛 通訊作者:王世榮
(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分消走泄法在慢性腎臟病濕熱濁毒證中的應用
牛晨媛 通訊作者:王世榮
(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分消走泄;慢性腎臟病;濕熱濁毒證
分消走泄法是溫病學家在繼承《黃帝內經》學術思想和古人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方法。“分消走泄”理論源于《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云:“濕淫于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其“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是指以苦溫燥濕祛其中焦之濕,以淡滲利濕祛其下焦之濕。張仲景創“辛開苦降,分消其邪”之法,如瀉心湯、柴胡劑、麻杏苡甘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等開上、暢中、滲下,蘊含了分消走泄法的雛形[1]。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在《溫熱論》中提出“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里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證變法,如近時杏、樸、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的論述。既有別于傷寒少陽證的和解法,又異于邪在氣分流連所施的戰汗透邪法,系葉氏獨辟蹊徑,以流動走泄之杏、樸、苓與溫膽類開分消走泄治療濕溫病證之先河[2]。葉天士明確指出,凡治療溫邪濕化宜宣通三焦氣機,令其溫濕之邪由上、中、下三部分消走泄而去。
“分消走泄”[3]分為“分消”和“走泄”。“分消”,分即分開、分別;消,即消除、消散。“分消”即為分道而消,是指祛濕要因勢利導,從不同部位給濕邪以出路,使濕熱之邪分解消散,濕祛熱孤,陽氣通達,病自趨愈;如治上焦濕熱,宜宣通肺氣以開上;治中焦濕熱,宜辛開苦降以暢中;治下焦濕熱,宜淡滲利濕以滲下。“走泄”,走即走動、流動不居;泄即使實邪外泄、外散。“走泄”是用行氣之品,宣通氣機,使氣行則濕祛。總而言之,分消走泄法是指用祛濕行氣的藥物,因勢利導,形成分消上、中、下之勢,使彌漫于三焦的濕熱之邪分道而消,泄出體外。
中醫學認為,腎臟疾患多涉及肺、脾、腎,肺、脾、腎水液代謝失常,內外合邪,水濕化熱,濕熱相合,蘊結不解,最終形成濕熱證候[4]。隨著中醫學對慢性腎臟病的不斷深入研究,腎病與濕熱的關系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我院腎病名老中醫孫郁之教授認為,腎臟疾患中濕熱形成的原因極其復雜,既有外感所致,也有濕熱內生,還有內外合邪,以及藥物、飲食等原因,皆可使人產生濕熱之證。如居住潮濕,或冒雨涉水,水濕之氣內侵;或平素飲食不節,濕蘊中焦,脾失健運,濕邪郁久化熱;或勞倦過度,損傷脾氣,加之饑飽失調,造成脾氣虧損,累及腎氣,水濕內生,郁而化熱,釀成濕熱;或素體腎虛;或病后體弱,復感風濕熱之邪,內外合邪,水濕化熱,濕熱相合,蘊結不解,亦成濕熱;或長期大量服用激素,損真陰,抑真陽,使機體陰陽失調,水火失濟,氣化之抑郁,水濕無以運行,內蘊為患,致使濕熱形成。總之,內外合邪是導致濕熱證候的重要原因所在。濕熱一證,有偏濕、偏熱之別,有上、中、下三焦部位之異,雖各具特點,但從臨床表現來看,大多與醫源性皮質醇過多,或繼發感染(特別是隱匿感染),或腎病日久,臟腑功能低下,水液代謝失常有關。
1.濕熱證與蛋白尿。慢性腎臟病多以蛋白尿為其主要表現,濕熱為患,壅滯氣機,肺氣不利,宣肅失常,精微不得輸布,直下膀胱而見蛋白尿;或濕熱阻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脾不升清,氣虛下陷,統攝無權,則精微失攝而見蛋白尿;或濕熱流于下焦,擾及腎關,封藏失職,關門不利,精微下泄而見蛋白尿。濕濁、濕熱為其主要內在病理因素,故清熱祛濕往往貫穿治療的始終。然其濕性黏滯,非久治不足以見其功,且濕多有兼夾之邪,如夾虛、夾瘀、夾食、夾熱、夾氣滯等,故蛋白尿的治療以化濕清熱為總原則。根據葉天士“分消走泄”法可以采用開上、宣中、導下法,可以從多途徑祛除濕熱之邪。
2.濕熱證與尿血、水腫。恣食膏粱厚味,滋生濕熱,下注膀胱,或肝膽濕熱,下蓄膀胱,均可灼傷脈絡,迫血妄行而致尿血。濕熱外襲,阻遏肺氣,通調失司,又入肺乘脾,脾失運化;濕熱中阻,運化失礙,壅塞三焦;濕熱下注,腎與膀胱開合、氣化失常;肺、脾、腎、三焦功能失常,水液代謝失調而發生水腫。
腎小球疾病多以腎為病變中心,故濕熱邪毒常常深蘊于腎,濕熱與熱毒均為腎小球疾病的病理產物,濕熱與熱毒膠結為患,使病機纏綿難愈。濕邪內停,日久化熱,致濕熱內蘊,傷及腎絡,精微不固則見蛋白尿。血溢脈外,隨小便而出,又見尿中帶血,輕者鏡下血尿,重者肉眼血尿。臨床亦有氣陰兩虛、濕熱膠阻者,病情纏綿,反復不愈,故可認為:濕熱不祛,蛋白難消,血尿不止。
3.濕濁證與慢性腎衰竭。慢性腎臟病患者到慢性腎衰竭期,多表現為本虛標實證,機體陰陽失調,水火失濟,氣機被郁,水濕無以運行,濕久化熱,形成濕熱濁毒蘊結中焦之勢,進一步郁滯氣機;氣機受阻,樞機不利,升降失調。患者往往表現頭暈、胸悶、納呆,甚者出現惡心嘔吐、大便干結、小便短少等癥狀。臨證要從調理中焦入手,用理氣通降、化濁解毒法,使氣機條達。同時導濁毒下行,給邪以出路,使中焦升降出入有序,生化有源,為治本虛奠定基礎。故臨床上治療慢性腎衰竭多選用利小便、通大便、辛開苦降等方法,以達到同時從人體不同部位祛除濕濁之邪的目的,如利小便、通大便,前后分消,芳香辛開苦降并用,扶正祛邪,甚至幾種方法可以同時應用。
故腎病濕熱濁毒證治療總則以調暢氣機為本,通暢三焦為要。然而腎病病程較長,用藥時間較長,長期應用清熱解毒利濕之品,易致苦寒傷胃,影響脾胃之氣。為防止苦寒之氣傷胃,用藥配伍多用甘寒、苦寒相伍,必要時佐以陳皮、砂仁等顧護胃氣,達到祛邪不傷正的目的。分消走泄法是治療腎臟病濕熱濁毒病的基本方法,不外乎辛宣芳化、辛開苦降、淡滲利濕三類藥物合用以兼顧三焦。同時配伍健脾醒胃、理氣行滯之品。用之得法,濕熱分消,脾運恢復,則三焦之氣自然通暢而腎病好轉。雖然濕熱病機貫穿慢性腎臟病的全過程,但在不同時期應根據濕熱著重侵及的臟腑、濕與熱孰輕孰重等進行辨證施治。
1.溫膽湯。葉天士在條文中所說的“或如溫膽湯之走泄”,明確指出溫膽湯是分消走泄的代表方劑。溫膽湯一方出自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原文曰:“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也,宜服溫膽湯方。”方劑組成:半夏、竹茹、枳實、橘皮、生姜、甘草等。宋代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以《備急千金要方》中加茯苓、大棗,名溫膽湯。現今臨床上通用的即為此方,方中諸藥配伍,行氣機,祛痰濕,通三焦而清膽熱[5]。
慢性腎臟病濕熱濁毒證癥見胸脘痞悶、惡心、不思飲食、口苦、口中黏膩、舌苔厚膩等濕熱邪留少陽三焦的表現;或者出現嘔吐、眩暈、失眠、驚悸、煩躁等膽郁痰擾,膽胃不和證表現,皆可選用溫膽湯治之。方中以竹茹清上,橘皮、半夏和中,枳實瀉下,具有分消三焦的特殊作用;甘草、生姜調胃益氣止嘔;茯苓淡滲,健脾以升清,利尿以逐邪。該方宣上、暢中、滲下,分消痰濕病邪,從而調整氣機而愈。臨證濕熱偏于上、中焦者多選用此方。該方具有理氣化痰、和胃利膽、分消濕熱之功。辨證:口苦甚者,加黃芩、黃連清熱瀉火;咳嗽痰黃者,加黃芩、魚腥草、桑白皮;咽痛者,加桔梗、金銀花、錦燈籠。
2.三仁湯。三仁湯出自吳鞠通《溫病條辨·上焦篇》。原文曰:“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三仁湯主之。”方劑組成為: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樸、生薏苡仁、半夏。
慢性腎臟病濕溫證,濕重于熱,癥見舌苔白膩,胸悶,脘痞,口淡不知味。三仁湯中用杏仁配竹葉宣透上焦以開通肺氣,用白蔻仁、厚樸、半夏辛開苦降以行氣燥濕降濁。用生薏苡仁配滑石、通草淡滲利濕健脾。合而用之,宣肺利氣,滲濕清熱,開上、暢中、滲下,使濕熱之邪上下分消,各歸其路,走泄而去。故本方適用于濕重于熱證,病位主要在中、上焦者。
3.益腎湯加味方。益腎湯為我院已故名老中醫于家菊主任醫師經驗方,主要用于濕熱毒瘀阻滯所致之蛋白尿、血尿。方藥組成:當歸、赤芍、川芎、紅花,丹參、桃仁、益母草、金銀花、白茅根、板藍根、紫花地丁(或蒲公英)。
臨床應用中,我科在益腎湯基礎上加以四妙散之蒼術、薏苡仁、黃柏、川牛膝,治療慢性腎臟病濕熱毒瘀阻滯患者。癥見尿中多沫,尿黃赤,咽干咽痛,大便黏膩不暢,舌苔黃膩,舌質紅暗,舌底脈絡迂曲,脈滑。方中當歸、赤芍、川芎、紅花、丹參、桃仁、益母草活血化瘀;金銀花、白茅根、板藍根、紫花地丁(或蒲公英)清熱解毒;蒼術、薏苡仁、黃柏、川牛膝清熱利濕。諸藥共用,起到清熱利濕、解毒散瘀之功效。
總之,分消走泄法雖然是溫病的重要治法之一,不但適用于外感濕熱病的治療,慢性腎臟病濕熱濁毒證亦可宗其法而變通應用。抓主癥,用主方,臨床亦可獲得良好療效。
[1]曾藝鵬,李劍鋒,蔣玉珍.分消走泄方藥配伍理論探討[J].新中醫,2006,38(3):7-9.
[2]李瑞.葉天士論治溫熱病經驗拾貝[J].現代中醫藥,1995,15(4):18.
[3]馬伯艷,張福利,張吉芳,等.“分消走泄”法理論探源[J].中醫藥信息,2012,29(3):1-2.
[4]王晞星,李源增.醫苑英華(下冊)[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28-130.
[5]劉景源.“分消走泄”法在濕熱病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6,4(9):32-35.
2016-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