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茅 通訊作者:徐祉君
(1.河南省信陽市淮濱縣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信陽 464400 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李發枝運用甘草瀉心湯病案舉隅※
王 茅1通訊作者:徐祉君2
(1.河南省信陽市淮濱縣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信陽 464400 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李發枝;甘草瀉心湯;病案
李發枝教授系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教授,第四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從事中醫臨床、科研工作近50載,經驗豐富,擅長用經方治療各種內科疑難雜病,療效卓著。筆者曾有幸侍診,受益匪淺。李發枝教授運用甘草瀉心湯治療脂溢性脫發、口腔潰瘍、消化道癥狀,療效顯著,現介紹如下。
甘草瀉心湯出自張仲景之《傷寒論》:“傷寒中風……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在古代醫家的論述中主要用于因反復誤下而導致的脾胃虛弱、寒熱錯雜之證。《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中主要用于治療感染蟲毒,濕熱不化之狐惑病。除此之外,在古代醫籍上有很多關于甘草瀉心湯配伍的論述,如《絳雪園古方選注》曰:“甘草瀉心,非瀉結熱,因胃虛不能調劑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熱不得下降,結為痞。故君以甘草、大棗和胃之陰,干姜、半夏啟胃之陽,坐鎮下焦客氣,使不上逆;仍用芩、連,將已逆為痞之氣輕輕瀉卻,而痞乃成泰矣。”又有王邈達在《漢方簡義》提出甘草瀉心湯證因“胃陽虛陰氣乘入,陰氣攜陰火上凌”,遂方用姜、半之辛熱以排陰氣;用芩、連之苦寒以降陰火;用大棗之甘溫以滋屢下所傷之津液;并君甘草者,亦以其病在胃也。在近代研究中,許多醫家也已認識到可以通過調整方藥配伍進行異病同治。王曉鴿等[2]明確闡述了異病同治的機制及甘草瀉心湯的適應證,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中醫藥治療疾病的多效性。王程燕等[3]通過分析、總結甘草瀉心湯的所主之證及君藥、煎服方法的特殊性,以及現代臨床應用規律,得出甘草瀉心湯不僅局限于《傷寒雜病論》的條文所主之證,甘草瀉心湯及其加減方已廣泛應用于現代臨床。
1.脂溢性脫發。患者,女,36歲,2016年8月22日初診。主訴:脂溢性脫發2年,加重1個月余。現病史:患者工作操勞,用電腦多,飲食無規律。最近1個月內,頭發脫落較多,頭發易油,洗頭后脫發嚴重,伴有月經量少,平時易煩躁,舌尖紅,苔薄白,脈沉。納可,眠一般,二便調。西醫診斷:脂溢性脫發。中醫診斷:脫發,辨證屬脾胃濕熱內蘊。治宜清熱燥濕。李發枝教授給予甘草瀉心湯加減治療,處方:清半夏18 g,黃芩10 g,黃連3 g,干姜9 g,黨參10 g,當歸20 g,荊芥10 g,防風10 g,甘草18 g,10劑。水煎服,每日1劑。囑其注意休息,忌辛辣刺激、肥甘厚膩及少吃甜食。二診,諸癥均減,掉發明顯減少,守上方,繼服14劑,煎服法同前。三診,癥大愈。
按語:本癥為脂溢性脫發,多為虛實夾雜之證,根據舌質脈象辨證為脾胃濕熱內蘊。李發枝教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以甘草為君藥,一以補中,二以瀉心,三以緩逆;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半夏、干姜宣暢氣機;黨參補中益氣,當歸補血,與甘草合用,使正氣得復;再加荊芥、防風等佐助治療。李發枝教授對癥施治,藥證合拍,療效顯著。
2.口腔潰瘍。患者,男,18歲。主訴:反復性口腔潰瘍1年余,加重伴復發3 d。既往痤瘡3年。查體:口腔左側面有2個潰瘍面,潰瘍基底部有一層白色膿苔,觸痛明顯。癥見:口腔潰瘍,疼痛難忍,說話不清,納眠可,大便每日一行,易泄瀉。地圖舌,苔薄白,脈弦。李發枝教授給予甘草瀉心加減治療,處方:清半夏18 g,黃芩10 g,黃連3 g,干姜9 g,黨參20 g,荊芥10 g,防風10 g,甘草18 g,大棗20 g,12劑。煎服法同前。囑患者定期復查,不適隨診。二診,患者自訴服用2劑后疼痛緩解,5劑后無疼痛,12劑后潰瘍面基本愈合,無不適,二便調。囑患者續服5劑鞏固療效。電話隨訪1年,未再復發。
按語:李發枝教授認為,本病與中醫學的狐惑病之狀如傷寒、喉陰蝕爛等極為相似。中醫認為本病為濕熱蟲毒蘊郁化火,上攻下注,蒸腐氣血所致。患者口腔潰瘍伴有泄瀉為脾胃虛寒,又有痤瘡3年,為上熱下寒證。因此在治療口腔潰瘍時既要清熱又要補虛,方中甘草為君藥,有補中氣、瀉心火的作用;黃芩、黃連苦寒泄熱,燥濕解毒;半夏辛開苦降,調理中焦脾胃;參、姜、棗佐助甘草,以壯其中氣為主;再加荊芥、防風解表祛風,透疹以治療痤瘡。諸藥合用,共奏奇效。
3.消化道癥狀。患者,女,46歲,2016年4月19日初診。主訴:吞咽不利4年,加重伴胃灼熱、反酸5 d。既往有反復發作的口腔潰瘍史。癥見:吞咽不利,胃灼熱,反酸,腹脹腹痛,得食加重。口腔左側有潰瘍點,身困乏力,偶有頭痛,納差,眠可,二便調。舌淡胖,苔白膩,脈弦。西醫診斷:腹痛。中醫診斷:腹痛,辨證屬脾胃濕滯。治宜調和脾胃,清熱祛濕。李發枝教授給予甘草瀉心湯加減治療,處方:清半夏15 g,黃芩10 g,黃連3 g,干姜12 g,黨參20 g,吳茱萸3 g,甘草20 g,7劑。煎服法同前。二診,患者自訴胃腸道不適癥狀明顯緩解,納可,余癥均減,偶有便溏。李發枝教授指出,此時證屬脾胃虛寒,守上方,去吳茱萸,加白術15 g,黃芪30 g,繼服10劑,煎服法同前。三診:癥愈。
按語:《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現在很多人不注意飲食,嗜食肥甘厚膩,辛辣刺激,因而導致脾失健運,導致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出現消化道的不適癥狀,如腹脹腹痛,惡心、反酸等。脾胃運化失常致使水濕阻滯中焦氣機最易化生濕熱。李發枝教授用甘草瀉心湯辛開苦降、寒熱平調,具有益氣和中、清熱燥濕之效,又加吳茱萸制酸止痛。復診時因腹瀉考慮脾胃虛寒,故給予黃芪、白術補中益氣,健運脾胃。
甘草瀉心湯出自《傷寒論》,李發枝教授運用此方治療脂溢性脫發、口腔潰瘍、消化道癥狀,效果較好。此外,李發枝教授還擴展了甘草瀉心湯的其他應用,如白塞病、干燥綜合征、手足口病、強直性脊柱炎等。李發枝教授以甘草瀉心湯為根本,凡辨證為脾虛濕滯、正虛邪實、寒熱互結、濕熱不化、上攻下注之證均可使用。本方精髓在于重用甘草補虛,清上焦之火;加人參、大棗補脾和中,止瀉;干姜、半夏辛溫開結,溫中散寒;黃連、黃芩苦寒,清熱燥濕。現代人越來越多地符合了甘草瀉心湯的適應證。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許多人不注重飲食,嗜食肥甘或瓜果,易生濕邪,脾胃虛弱,濕熱毒邪內蘊上蒸,可導致頭部及口部疾患。因此,辨病辨證論治,對癥用藥,方能奏效。
[1]王炳恒,吳明陽,張國海.李發枝教授運用甘草瀉心湯經驗[J].中醫研究,2016,29(8):51-53.
[2]王曉鴿,唐旭東,王鳳云.甘草瀉心湯“異病同治”應用機理探討[J].中醫雜志,2015,56(3):189-192.
[3]王程燕,陳賜慧,邢鳳玲,等.甘草瀉心湯方證淺析[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9(11):801-80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三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國中醫藥人教函〔2012〕148號);河南中醫學院大學生創新學習項目(CXXM〔2014〕05)
201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