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命海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大面公立衛生院,四川 成都 610101)
針刺推拿綜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
周命海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大面公立衛生院,四川 成都 610101)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針刺;推拿;綜合治療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OA)又稱為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及骨性關節病[1]。多發生于中、老年人,可單、雙側發病,是基層常見病。筆者運用推拿、針刺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30例均為大面公立衛生院中醫科門診患者,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齡32~78歲,平均51歲;病程最短3 d,最長10余年;單側21例,雙側9例。膝關節活動疼痛30例;關節積液10例;關節間隙變窄9例;髕骨、脛骨骨質增生7例;脛骨髁間隆起變尖6例。
診斷標準[2]:①起病隱匿,發病緩慢,常見于中老年人。②初起病變關節隱痛,屈伸不利,輕微活動稍緩解,氣候變化加重,反復不愈。③膝部腫脹,活動時關節有咔嚓聲和摩擦聲。④X片顯示:骨質疏松,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硬化,邊緣有唇樣改變,骨贅形成。排除風濕、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膝關節創傷、畸形及化膿、感染、結核病患者;心、肝、腎等系統嚴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推拿治療。治則:舒經通絡,活血止痛,滑利關節。手法:推法、按揉法、搖法等。部位:雙膝眼、血海及患膝髕周部位。操作:①患者坐位,醫者先以拇指點法點膝眼、血海,然后揉、拿、捏法作用上述穴位及患者股四頭肌、膝髕周圍,至局部發熱。②患者坐位,醫者用雙拇指交叉壓住髕下韌帶,然后穩力向上推,反復多次;再用雙拇指交叉按髕骨上緣,向下推揉,反復多次。③醫者一手按患膝,另一手持小腿遠端,做屈膝搖法,反復多次。④醫者用掌根揉膝部,至局部發熱。每次推拿約10 min。
2.針刺治療。治則:通經活絡,化瘀止痛。主穴:鶴頂、膝眼(雙)、梁丘、血海、膝陽關、陽陵泉、太溪。方法:推拿完畢后,用0.30 mm×(25~50)mm毫針在常規消毒后直刺,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用經穴治療儀疏密波治療20 min。辨證加減:屈膝不利加委中補法;紅腫者循經加曲池、大椎瀉法;重痛加足三里循經補法;冷痛加用溫針或灸。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休息2 d繼續第二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1.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制定。痊愈:癥狀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顯效:疼痛、腫脹主要癥狀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恢復,能正常工作。有效:癥狀基本消失,關節功能逐步恢復。無效:癥狀、關節功能無改善。痊愈率與顯效率計為總有效率。
2.結果:治療1~2個療程后,痊愈6例,顯效21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為9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因尚不十分明確,但與年齡、性別、職業、機體代謝、關節損傷等關系密切。西醫學予以手術療法和非手術療法治療,但方法不能普及,療效不確定[3]。中醫學認為本病屬“痹證”“骨痹”范疇。《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素問·逆調論》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雜病源流犀燭》曰:“肝腎兩經之虛,蓋肝主筋、腎主骨,肝虛則筋軟緩而無力以束,無力以束則周身之肌肉皆渙散而若解。腎虛則骨萎而不能自強,不能自強則遍體之骨節皆松懈而多。”故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其本在肝、腎,其標受風、寒、濕三氣侵蝕致氣血瘀滯不通,不通則痛,故治宜舒經通絡,化瘀止痛。《醫宗金鑒》云:“氣血凝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滯,以散郁結之腫,其患可愈。”在膝關節患部及局部穴位,經施術治之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西醫學認為,推拿可以升高局部組織溫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肌肉神經的營養供給,緩解肌肉痙攣,促進無菌性炎癥和水腫的吸收,達到治療的目的。雙膝眼、梁丘、血海配鶴頂局部取穴,疏通氣血[4],使通則不痛。筋會陽陵泉,為經絡疾病要穴。腎主骨,為先天之本,腎經原穴太溪用補法,補腎壯骨。隨癥配穴及灸治,增加通經活絡、化瘀止痛之效。現代醫學研究針灸療法有三大作用:針刺鎮痛,對免疫系統的調整和對臟腑組織器官的調整[5]。配經穴治療儀疏密波增強活血消腫止痛之效。平時注意休息,科學鍛煉,有利于提高和鞏固療效。總之該法簡便,安全,效佳,有利于基層應用。
[1]王之虹,于天源.推拿學[M].3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26.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
[3]趙會玲.針藥結合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60例[J].四川中醫,2007,25(4):82-83.
[4]袁青.靳三針問答圖解[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69.
[5]梁繁榮.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2.
201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