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軍
(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張灣衛生院,河南 三門峽 472100)
半夏秫米湯合黃連溫膽湯治療失眠28例臨床觀察
張保軍
(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張灣衛生院,河南 三門峽 472100)
失眠;半夏秫米湯;黃連溫膽湯;痰熱擾心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工作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失眠的發病率不斷升高。研究顯示[1],河南省失眠發病率約40%。中醫認為失眠是由飲食、情志、勞倦、年高等內感或外傷病因致使機體陰陽不相交和,致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醒后難以再入寐的一種病證。筆者采用半夏秫米湯合黃連溫膽湯治療痰熱擾心型失眠,并以西藥阿普唑侖作對照觀察,現報道如下。
選取三門峽市陜州區張灣衛生院內科門診痰熱擾心型失眠患者5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齡29~70歲,平均59歲;病程0.5~10年,平均(5.48±0.62)年。對照組24例,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齡28~70歲,平均48歲;病程0.5~11年,平均(5.50±0.8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不寐的標準進行診斷,即輕者入睡困難,眠淺易醒,醒后難以再次入睡;重者徹夜難眠,多伴有神疲乏力、頭昏沉、心悸、健忘等癥。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痰熱擾心證標準。①主癥:入睡困難,眠淺易醒,多夢;②次癥:胸悶噯氣,脘腹脹滿,口中黏膩,口干,口苦,頭重,大便不爽;③舌脈:舌質紅,舌苔黃膩或黃厚膩,脈滑數。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及中醫辨證標準;②年齡18~70歲;③2周內未使用治療失眠的相關藥物;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對治療藥物過敏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不寐癥狀由其他疾病所繼發者;④有其他心、腦、腎等嚴重疾患者。
治療組:給予半夏秫米湯合黃連溫膽湯加減。藥物組成:半夏15 g,秫米15 g,陳皮9 g,茯苓12 g,枳實10 g,黃連5 g,竹茹12 g,神曲15 g。每日1劑,早晚溫服。
對照組:阿普唑侖片0.4 mg,每晚1片,睡前0.5 h口服。
兩組治療時間均為2周,2周后統計總有效率,4周后統計復發率。治療期間所有患者均戒煙忌酒,下午5點后不喝濃茶、咖啡等。
1.療效標準。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證候積分減少<95%。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30%≤證候積分減少<70%。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癥狀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總有效率=(臨床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結果
(1)治療2周后中醫證候療效比較:治療組28例,其中痊愈7例,顯效10例,有效1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43%。對照組24例,其中痊愈2例,顯效3例,有效1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79.17%。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治療4周后復發率比較:治療組復發4例,復發率為14.28%。對照組復發11例,復發率為45.83%。治療組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不良反應比較:治療組4例出現口干、惡心等癥狀,發生率為14.28%。對照組5例出現頭昏沉、乏力、心煩、食欲減退等癥狀,發生率為20.8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均在停藥后自行消失。
《靈樞·口問》中有:“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不寐病機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主要病位在心、肝,與脾、腎、胃等相關[3],可因飲食不節、情志失常、勞逸失調、病后體虛等誘發[4]。《素問·逆調論》有“胃不和則臥不安”之理論。清代張璐在《張氏醫通》中進一步闡述“脈數滑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也”。《景岳全書》亦有言“痰火擾亂,心神不寧,思慮所傷,熾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指出痰火內擾是導致不寐的常見原因。脾胃同居中州,胃主降,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升清,輸布精微,二者一升一降,氣血得以化生輸布,精神得以安順。脾胃為升降之樞,為水火相濟必經之所,有通上達下的作用。若心腎之氣阻于中焦,水火不相濟,陰陽不交,而發為不寐。脾胃運化失常,釀成痰濕,郁而化熱,痰火內擾,神志不安。黃連溫膽湯由《備急千金要方》中溫膽湯化裁而來,為清化痰熱、調暢氣機之要方。方中黃連清心降火化痰;半夏和胃化痰降逆;竹茹微寒,清熱化痰,止嘔除煩;陳皮理氣燥濕化痰;茯苓健脾滲濕;枳實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全方溫涼并用,寒熱并調,化痰與理氣并重,清熱化痰治痰濕之標,且兼健脾以絕生痰之源。半夏秫米湯出自《靈樞·邪客》,專為不寐而設,由半夏、秫米組成。半夏辛溫,味甘,入胃經氣分,能通陽,降逆能通泄衛氣;秫米性味甘寒,能益陰養營,色赤入心,安心神[5]。二者相合,可通陰陽和表里,用于濕痰內盛、胃不和則臥不安之失眠癥,有祛痰和胃、化濁寧神之功。本觀察結果證實,半夏秫米湯與黃連溫膽湯合用對痰熱擾心所致失眠在總有效率方面優于阿普唑侖,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值得臨床推廣。
[1]謝忠禮,李杰.河南省普通人群睡眠障礙流行病學調查[J].中醫學,2010,25(1):131-132.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6.
[3]司富春.失眠中醫證型和方藥分析[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9):520-523.
[4]高霖,陳少玫.失眠癥的病因病機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2011,26(5):1083-1085.
[5]付春梅.失眠第一方——半夏秫米湯的應用[J].江西中醫藥,2005,36(12):56-57.
201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