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山西省汾陽醫院,山西 呂梁 032200)
護理干預對預防腦卒中偏癱并發癥的影響
張雪梅
(山西省汾陽醫院,山西 呂梁 032200)
腦卒中;偏癱;并發癥;護理干預
腦卒中也被稱為腦血管意外,其發病突然,常因各種致病因素導致腦動脈狹窄、閉塞、破裂,進而引起腦部血液循環障礙。臨床中將腦卒中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腦卒中的發病率、復發率、致殘率和致死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加重患者家庭及社會負擔。隨著現代醫學技術不斷地發展,腦卒中患者的致殘率呈逐漸下降趨勢,人們也開始關注和重視腦卒中后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1]。筆者選取30例腦卒中患者為觀察對象,對其進行良肢位擺放及功能鍛煉指導,制訂針對性的指導方案,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1—12月在汾陽醫院康復科病房就診的腦卒中偏癱患者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21~80歲。
護理干預內容包括:飲食指導、自我心理調節、藥物應用、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偏癱并發癥知識教育及功能鍛煉等。根據患者病情及特點制訂不同的護理干預計劃,并落實執行。
1.住院健康教育。主管護士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健康教育,用通俗易懂、親切的語言與患者交流。利用每天診療、巡視查房及交接班的時間,對患者進行全面教育。①疾病知識教育:腦卒中偏癱患者多表現為消極、悲觀、焦慮的情緒。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態,向其講解腦血管病的發病機制、預防、治療、用藥及注意事項,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配合醫生治療,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腦卒中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吸煙和酗酒均為腦卒中重要的危險因素。因此腦卒中患者要絕對戒煙,少量飲酒或戒酒,同時控制不良情緒,減輕精神壓力。②飲食指導:腦卒中患者與攝入過量鹽、高蛋白及高脂飲食有一定關系。故主張低鈉、低脂飲食,多食蔬菜、水果,有利于增加抗氧化劑及鉀攝入而避免腦卒中的發生。③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訓練內容有持杯、開關水龍頭、使用筷子或餐勺、開鎖等。訓練時應選擇患者能承受的最大運動強度的項目,將練習動作分步完成,每完成一步要給予相應鼓勵,然后逐步增加難度,并使難度超過其能完成能力的上限。根據個體情況選取塑形動作8~10個,并要求患者反復盡快完成。其他訓練內容如衣食住行等都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需要跟患者完全溝通,在不限制健肢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患側上肢的主動強化訓練。訓練過程給予記錄和反饋,要求患者盡量不采用健側幫助,每天隨時進行強化訓練。
2.并發癥的預防。良肢位的擺放和體位的變換如下。①仰臥位:頭部放在枕頭上,面部朝向患側,手指握毛巾卷,肩胛與上肢下墊上一長枕,腕關節應背伸。②患側臥位:背部放軟枕,上肢外展處于伸展位,前臂旋后,肘伸直,手指張開,掌面朝上。③健側臥位:患者側臥,于軀干前后各墊放高枕,肘及腕關節應保持伸展位,患者肩部盡量前伸,腋下的胸側置軟枕,使肩及上肢保持外展。康復護理人員需協助患者定時變換體位,每次1~2 h,每日1次。橋式運動:患者仰臥,雙腿屈曲,雙足平踏于床面,患膝穩定。也可幫助患者懸空健側腿,患足踏床及抬臀,每次0.5~1 h,每日1次。肢體被動運動:①上肢:肘關節伸展、屈曲,手指、前臂旋前及旋后和腕關節背屈。②下肢:膝關節屈曲、伸展,髖關節屈曲、伸展、外展、內收、內旋及外旋。按照循序漸進及緩慢進行的原則,每次20 min,每日2次。站位步行訓練:患腿進行前后擺動、伸髖、踏步、屈膝練習,患腿負重,健腿向前緩慢移動,每次30~45 min,每日2次。坐位訓練:包括坐位平衡和耐力訓練,要求患者雙腳要盡量踏地以防止足內翻的發生。在訓練過程中避免半坐位,以防止下肢伸肌優勢的強化,每次30~45 min,每日2次。
3.服藥護理。患者按醫囑嚴格服藥,向患者介紹藥品名稱、作用、用法、用量、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用胰島素治療時,要保證按時進餐,及時監測血糖,如出現心慌、出汗等低血糖反應,應立即進食。同時注意監測血壓,如服用降壓藥后出現頭暈、頭痛等低血壓癥狀時,應立即平臥。
4.心理干預。在發病初期,患者和家屬往往產生疑惑、抵觸治療或者對疾病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導致臨床治療困難。因此,給予針對性的安慰、疏導和適當的幫助,讓患者和家屬了解并積極地配合,合理的治療有可能讓患者重新回歸社會,從而消除他們的抑郁、消極情緒。
由于治療人員和時間的限制,住院患者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康復,要想得到連續、正確的康復鍛煉,這就要求護理人員隨時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功能運動,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顯示,將全程服務、心理干預、健康教育、專業護理融為一體的全程、主動、連續的護理服務,是一個有效的護理模式和途徑。該途徑可以改善醫患關系,提高患者滿意度,降低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提高醫院的社會效益。且護理措施安全及時,經濟有效,簡便易行,值得臨床推廣。
研究顯示,腦卒中后雙側大腦半球出現整合功能障礙,導致軀干兩側的連接功能發生嚴重障礙,進行功能訓練不僅能夠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緊張度,也能促進雙側肢體的協調運動,有利于改善神經功能[2]。
腦卒中發生后致殘率相當高,患者在早期如果進行不正確的康復訓練,會發生許多并發癥。常見并發癥包括肩手綜合征、肩關節半脫位、足下垂內翻、痙攣等。康復訓練越早進行,肢體功能訓練恢復越好。所謂早期康復是指患者在患病后,只要生命體征穩定,神志清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惡化,48 h后即可進行。指導患者及家屬先由被動運動,再到主動運動,進行良好肢體活動及坐臥、站立、日常生活訓練等,使患者達到生活能自理或部分自理。康復訓練是一個漫長的鍛煉過程,指導患者不能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有戰勝疾病的信心。
強化健康教育對于來自不同文化、信仰、經濟基礎的患者,由于其對疾病認知的差異,因此必須對其進行反復強化,同時還要傳授大量的健康知識。有專職護士根據患者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進行強化教育,每周評價患者對指導手冊內容的掌握情況,提高患者對生活習慣重要性的認知。患者積極主動配合,結果發現接受健康教育后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西醫學認為人是生物、心理、社會、精神和文化的統一整體。在疾病過程中,生物學因素、心理狀況及社會和環境狀況之間是相互作用、互為影響的,護理人員應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綜上所述,腦卒中偏癱患者應用連續康復護理干預可使患者的肢體功能得到更好地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趙彥霞,王莉.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9):123-124.
[2]賴登軍,劉弈.針刺聯合強制性使用運動療法對亞急性期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復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5,7(3):120-122.
201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