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艷 通訊作者:李海濤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針藥并施治療心悸驗案1則
王艷艷 通訊作者:李海濤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心悸;中藥;針刺;驗案
患者,男,62歲,2016年5月24日初診。主訴:間斷性心慌、胸悶3年,加重1 d。患者3年前因勞累后胸骨中下段出現壓榨性胸悶,伴心慌、汗出、乏力,持續約10 min,休息后癥狀減輕。期間上述癥狀反復發作,后至當地醫院就診,心電圖檢查:①頻發室性早搏;②V1~V6導聯低平,冠脈雙源。CT檢查:冠狀動脈前降支遠端約60 %狹窄。診斷: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頻發室性早搏)。給予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降脂、調節心肌代謝及抗心肌缺血等藥物治療,癥狀緩解。但出院后患者心慌、胸悶癥狀反復發作,為進一步治療,遂至我院門診就診。刻下癥:神志清,精神疲乏,心慌,胸悶,乏力,出汗,舌質瘦小而淡暗,舌苔薄而偏少,脈數細。診斷:心悸(心脈失養)。
針刺:用0.34 mm×50 mm毫針針刺心俞、脾俞、膈俞、腎俞、太溪、膻中、神門及膏肓等穴位(常規針刺深度且因人而異),行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 min,10 min行針1次,連續治療5 d。中藥:炙甘草12 g,生姜(切)9 g,桂枝(去皮)9 g,當歸9 g,人參6 g,川芎9 g,五味子9 g,生地黃30 g,阿膠(烊化)9 g,麥門冬(去心)9 g,麻仁9 g,大棗(擘)9枚。5劑,水煎服。隨訪時心慌、胸悶及汗出等癥狀明顯緩解,繼服5劑,癥狀基本消失。
針刺心俞、脾俞、膈俞、腎俞、太溪、膻中、神門及膏肓等穴位,可補益心脾,行氣活血。炙甘草湯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其證多由內傷雜病導致陰血虧虛,陽氣不振,不能濡養心脈。陰血虧虛,無以充盈血脈;心陽不振,無力推動血脈運行;脈氣不相續接,故有心慌、胸悶及汗出等癥狀。治宜滋陰養血,益氣溫陽,以復脈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養血為君,如《名醫別錄》謂地黃“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配伍炙甘草、人參、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阿膠、麥冬、麻仁滋心陰,養心血,充血脈;當歸、川芎補血活血行氣,共為臣藥。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溫通,溫心陽,通血脈,且諸厚味滋膩之品得姜、桂則滋而不膩。綜上所述,針藥并施可益氣復脈,行氣活血,標本兼治,故患者心慌、胸悶及汗出等癥狀基本消失,病情好轉。
201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