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潤琴
(山西省靈石縣中醫(yī)院,山西 晉中 031300)
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在子宮肌瘤圍術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陳潤琴
(山西省靈石縣中醫(yī)院,山西 晉中 031300)
子宮肌瘤圍術期;心理護理;健康教育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以40~50歲女性最為多見。臨床表現(xiàn)主要以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腹痛等為主,可導致繼發(fā)性貧血。若肌瘤大于2~3個月妊娠子宮大小或癥狀明顯導致繼發(fā)性貧血者,常需手術治療。但由于患者對疾病的本質、預后多不了解,以及對手術的恐懼,往往容易產生害怕、焦慮、抑郁等情緒。筆者對在我院行子宮肌瘤切除術的64例患者實施圍術期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獲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3年4月—2015年9月在靈石縣中醫(yī)院婦產科行子宮肌瘤切除術的6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于術前經臨床檢查及B超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均有手術適應證且均為已婚育婦女;患者入院時一般情況良好,均不伴有認知障礙及卵巢病變。將64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2例。觀察組年齡39~64歲,平均(48.19±4.58)歲;對照組年齡40~56歲,平均(47.63±3.9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婦科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貫穿整個護理過程的新型護理模式。觀察兩組患者在健康知識掌握度、對護理人員滿意度、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腹脹、尿潴留、手術感染、術后咳嗽、神經官能癥等)等方面的差異。具體護理內容如下。
1.心理護理。①入院后護理人員熱情接待患者,主動與患者交流,讓患者感覺到重視和尊重,幫助患者消除緊張心理,以盡快適應醫(yī)院環(huán)境,積極配合治療。②針對患者術前常見的害怕、擔心心理,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子宮肌瘤及手術的相關知識,讓患者明白雖然切除了子宮,但保留的卵巢仍會分泌激素,不會提早衰老,也不會改變女性體態(tài),更不會影響夫妻生活。③對患者存在的憂慮、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有針對性地進行安慰、疏導、解釋、鼓勵、勸告等,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鼓勵患者與醫(yī)護人員及家屬多交流,讓患者感受到醫(yī)護人員的關心,增強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幫助患者減輕心理負擔,解除壓力,使患者樹立對治療的信心,保證手術順利成功。④術后實行專人看護,保持病房安靜、舒適,及時告知患者手術效果,詢問患者術后的不適感覺程度,幫助患者緩解疼痛,盡量滿足患者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以進一步取得患者的信任,提高患者對治療的配合程度。
2.健康教育。①入院后向患者介紹病區(qū)環(huán)境、相關制度、住院須知、主管醫(yī)師、責任護士、護士長、科主任等;講解術前檢查的目的、意義、注意事項。②術前向患者介紹子宮肌瘤的相關知識,包括發(fā)病原因、癥狀及特征、手術麻醉相關知識、術前準備的項目、意義和配合要點,指導床上翻身、訓練深呼吸、有效排痰方法、床上排便法、體位等,并給予飲食指導。③術后介紹監(jiān)測生命體征的意義,向患者和家屬講解術后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并做好心理護理和生活護理。④指導出院后飲食、生活活動、個人衛(wèi)生、傷口護理、復診等具體注意事項。
觀察組在健康知識掌握度、對護理人員滿意度方面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焦慮是患者術前常見的護理問題,研究顯示:子宮肌瘤患者術前焦慮發(fā)生率為36%,其中輕度焦慮者占26%,中重度焦慮者占10%;子宮肌瘤患者術前焦慮水平越高,術后對疼痛的感受越敏感,鎮(zhèn)痛效果相對較差,術后恢復時間較長[1]。通過心理干預能明顯減輕患者圍術期應激反應,減少術后并發(fā)癥,促進術后恢復[2]。因此,幫助患者減輕心理負擔,緩解焦慮情緒,使其以正確的心態(tài)對待疾病,積極配合或主動參與到治療護理中,是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隨著護理模式和護理理念的發(fā)展,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已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對于患者術前出現(xiàn)的焦慮問題,臨床上采取了心理護理、健康教育指導等措施。心理護理是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以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基礎,運用心理學的方法,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改變護理對象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促進患者康復或保持健康的護理過程。對患者采取心理護理,不但有利于醫(yī)療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也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進而減輕患者的緊張、害怕、焦慮心理,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健康教育則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體或群體掌握衛(wèi)生健康方面的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覺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過程。
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都是以促進和恢復患者的健康為目標所進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的護理活動,二者均為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心理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使其以最佳的身心狀態(tài)配合治療[3]。通過進行健康教育干預,可以幫助患者了解子宮肌瘤的相關知識、術后護理和注意事項,糾正患者以往對疾病的某些錯誤認識,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度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減少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4]。本研究結果與之前研究結果相近[2-4],證實通過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度和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1]公文華,劉曉梅.子宮肌瘤患者手術前焦慮與痛閾、術后鎮(zhèn)痛效果的相關性[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0,24(2):86-88,98.
[2]王煥亮,張麗,公文華.心理干預對圍術期應激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21(6):417-420.
[3]俞麗華.健康教育對緩解子宮切除病人焦慮癥的研究[J].中國農村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1,31(1):55-56.
[4]王巧蓮,董佳麗,郝麗霞.健康教育路徑在子宮肌瘤圍術期病人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研究,2015,29(5):1887-1889.
201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