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獻毅 李盛華 葉丙霖 周明旺 郭鐵峰 吉 星
(1.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省中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中醫學認為,氣是組生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是人身立命之本,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素問·生氣通天論》有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可見陽氣猶如在天之紅日,乃一身之大寶也,其具有抵御外邪侵襲、溫煦機體及溫運臟腑的功能。若陽氣充足,則身體康健;一旦不足,便叢生百病[1]。在《醫理真傳·坎卦解》中鄭欽安有云“一點真陽,含于二陰之中,居于至陰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種子也”。天一生水,在于人,一點真陽,陽為動,陰為靜,陽氣通行于血脈,充實于四肢百骸,主導四肢關節運動。陽氣通達,則血脈充盈而流暢,肢節運動靈活有力,動作如常,正氣方剛肌肉堅實則外邪不可入侵。由此可見,充足且通達的陽氣對于肢體的正常活動是至關重要的。有研究表明,臨床中病種雖然繁雜,但屬陽虛者占5~6成之多,陰陽夾雜者約占2~3成,而癥屬陰虛者僅占1~2成[2]。所以臨證過程中應重視陽氣在疾病發生、發展以及預后轉歸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扶助體內陽氣來補養正氣,提高抗病能力。膝骨關節炎(KOA)是以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甚至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膝關節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變為關節軟骨細胞、細胞外基質及軟骨下骨的分解與合成代謝不平衡而引起的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3],并在關節韌帶附著處有骨贅形成,可累及滑膜、關節囊及關節其他部位,嚴重者可引起膝關節疼痛、腫脹、畸形、功能障礙甚至功能廢用。引起KOA的病因繁多,病機復雜,中醫扶陽學派的開山大師鄭欽安老先生注重陽氣在人體的作用,其著作《醫法圓通》卷二中有“膝腫痛”一節,鄭欽安老先生從陰陽出發識病求因,詳細講解了膝腫痛的病因病機,又以陰陽為綱,落于治則方藥。本文以此為參考,結合現代醫學對KOA的研究,從陰陽角度出發,簡要分析扶陽氣思想在KOA治療中的應用。
KOA是一種多發于中老年人的骨關節退行性疾病,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其病因主要是由于人體氣血陰陽虧虛而感受風、濕、寒、熱等邪氣侵襲而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陽氣失于宣通,不通則痛所引起的肢體關節疼痛、重著、僵硬、腫大、關節屈伸不利以及運動障礙的一種疾病,屬中醫學“痹癥”“骨痹”“膝腫痛”等范疇,本質屬陰證。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對痹證的病機做了主要論述:1)正氣不足。《黃帝內經》認為,人體感受外邪之后是否發病,主要取決于體內正氣是否充足,能夠抵御邪氣。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此類患者心、肝、腎氣血陰陽的不足是導致發病的內在因素。《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篇“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咸則傷腎,骨傷則痿”等大量條文說明當人體出現肝腎不足、盛人陽虛、陰血虧虛等正虛存在的情況下,則風寒濕邪易乘虛侵襲經絡,流注關節,阻礙氣血運行,久之形成痹證[4]。2)外邪侵襲。《素問·痹論》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金匱要略》在此基礎上作了進一步闡述,認為“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汗出入水中”“風濕相搏”“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等是導致痹證發生的常見外因。患者酒后當風,或久居濕地,涉水冒雨,遭受雨淋等感受風寒濕氣都可能誘發痹證。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諸多治療痹證的方劑遣方用藥都非常注重顧護體內陽氣,重視陽氣在人體內的通達作用。陽氣通達則經脈通利,邪氣易除,正氣易復,機體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強,能更好地濡養四肢肌肉關節,從而達到治療痹證的目的。
中醫體質學說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研究人類體質特征和體質類型的生理病理特點,分析疾病病變性質,反應狀態及發展趨勢,闡述人體體質與疾病的相關性,用以指導疾病的預防、治療以及養生康復的學科[5]。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琦教授將體質分為九種類型,認為體質偏頗是多種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根據不同患者的體質判定結果,主張通過調理體質來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符合中醫的治病理念[6],所以了解KOA的高發體質類型,辨證用藥對于治療和延緩KOA具有重要的意義。向珍蛹等對上海市浦東新區某社區≥40周歲的居民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并收集其中KOA的中醫四診資料,以探索KOA患者的中醫證型分布特征,發現陽虛是KOA的基本病機因子[7]。李盛華等探討中醫體質與甘肅地區KOA患者的相關性研究中發現陽虛質是甘肅地區KOA患者的高發體質類型之一[8]。武永利等探討KOA患者的中醫體質分布情況時發現患KOA的高發體質主要以氣虛質、陽虛質和陰虛質為主[9]。郭婷婷對上海某社區患KOA人群進行中醫體質分布情況研究,發現陽虛質是本社區KOA患者的主要體質類型之一[5]。虞亞明等對在四川省骨科醫院就診的97例中老年女性KOA患者進行中醫體質分析,發現陽虛質所占比例最高[10]。所以總結各地文獻報道可知,陽虛質是KOA的高發體質類型。
陰陽的概念最早出自《易經》,該書《系辭·上》云“一陰一陽謂之道”,明確指出“道”包含陰和陽兩個方面,并認為陰陽是不斷運動變化的,所以又“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陽氣是推動其運動變化的動力,起主導作用。作為我國現存最早醫學典籍之一的《黃帝內經》深受《易經》哲學思想的影響,如《靈樞·歲露論》有云“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從天人合一的角度出發,把人放到天地自然界里去考察、研究,發現陽氣在人的生命活動的全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扶陽氣思想根源于《黃帝內經》,形成于《傷寒雜病論》,發展于鄭欽安的《醫法圓通》和《醫理真傳》。醫圣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繼承和發揚了《黃帝內經》中的相關學術思想,將理論聯系實際,認真總結經驗,為扶陽氣思想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華佗《中藏經》有云“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陰宜常損,陽宜常溢,順陽者生,逆陽者死”。張景岳在《類經附翼·大寶論》中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強調陽氣在人體的重要性,生死之本,全在陽氣。鄭欽安在《醫理真傳》有云:人身一團血肉之軀,陰也,全賴一團真氣運于其中而立命。所以在防病治病或養生保健中必須時時注重顧護體內陽氣,處處不忘扶助體內陽氣,以達到“陰平陽秘”陰陽歸復平衡的正常生理狀態。
陽氣乃一身之本,陽氣旺則陰寒不凝,水飲不聚,血氣流通,萬病不生。陽虛質是因體內陽氣不足,以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征的體質狀態,研究表明陽虛質是KOA的高發體質類型,所以分析諸多醫家對KOA的早中期治療可以看出其用藥中隱含的扶陽氣思想。郝陽泉[11]總結劉德玉主任醫師治療KOA經驗是發現劉老用藥精當,味少力專,無論是外用制劑或內服中藥均主張溫補的重要性,并慎用寒涼,注重健運脾胃、溫補肝腎,擅用附姜桂溫陽散寒,對早中期患者治療效果顯著。段裕庭等運用加味陽和湯治療KOA,觀察療效時得出“加味陽和湯治療KOA療效顯著,中遠期效果穩定”的結論,組方中諸藥配伍共奏培補肝腎、溫陽散寒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陽和湯具有溫陽補血,散寒通滯的作用,能夠加速局部血液循環,增強機體抗炎抗病能力[12]。祖娜運用趙氏雷火灸和中藥浸浴分別對隨機均分為兩組的KOA患者進行治療,1個療程后比較兩組患者療效時發現運用雷火灸治療后患者療效更佳,優于中藥浸浴組,表明雷火灸法溫通經脈,活血止痛作用更強,能夠明顯改善膝骨關節病患者的癥狀[13]。董瑞波為了研究導師治療KOA經驗方-溫陽活血方的臨床有效性,將符合納入標準的KOA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用導師經驗方,另一組用塞來昔布膠囊,治療1個療程后進行臨床療效評價,經驗方組明顯優于塞來昔布組。董瑞波對導師溫陽活血經驗方進行分析時指出導師組方思路乃是來源于在門診觀察到KOA患者除了晨僵、畏寒等常見癥狀外,一部分患者在夏季三伏天仍然穿著秋衣秋褲而不覺熱,這一特點使得導師意識到陽氣不足才是其患病之本,所以取類比象,總結出重視溫補陽氣治療此病而能取得滿意療效的特點[14]。
陽氣是人身立命之本,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陽氣充足則臟腑功能活動有序正常,身體康健;陽氣不足,則叢生百病。KOA是存在于中老年人群中的一種比較常見的骨關節退行性疾病,女性多于男性,嚴重影響著病人的生活質量,將中醫體質納入KOA研究后發現,陽虛質是KOA的高發體質類型,通過對諸多醫家治療KOA的方法分析研究發現,針對其辨證、辨體分型并判定體質為陽虛的患者,在其治療中以扶陽氣思想為指導用藥后患者病情明顯好轉,癥狀將得到有效控制,這可能與扶陽藥物或灸法在某種程度上抑制關節液中炎性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IL-1)、白細胞介素-6(IL-6)及腫瘤壞死因子(TNF)的分泌,進而延緩關節軟骨的損傷有關[15]。在KOA患者的治療中,通過對陽虛質一種體質的研究分析及治療可推測,對于本病的其他體質類型,只要辯證辯體準確,合理用藥,就能使患者取得較好療效。
綜上所述,運用中醫療法治療KOA,作用優勢突出,但是對于關節嚴重畸形及功能障礙的KOA患者,還是主張以手術治療為主。此外,中醫藥工作者應當充分發揮中醫的“治未病”理念,將“未病先防,既病防變”落到實處,預防KOA的發生并防止其向后期轉化以減少致畸致殘率,以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同時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預防和治療骨傷科疑難疾病中的獨特優勢。
[1]余天泰.《傷寒論》扶陽思想探討[J].中醫藥通報,2013,12(4):12-15.
[2]潘樂,楊利學.辨治膝腫痛應重視扶陽[J].河南中醫,2014,34(2):263-264.
[3]周明旺,吳獻毅,李盛華,等.胰島素抵抗對膝骨性關節炎軟骨細胞自噬作用的影響[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6,24(11):79-82.
[4]邱新萍.淺談《金匱要略》“通達陽氣”法在痹證中的運用[J].北京中醫藥,2010,29(9):678-679.
[5]郭婷婷.上海某社區人群膝骨關節炎中醫體質分布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18):120-122.
[6]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J].中華養生保健,2009,9(9):38-39.
[7]向珍蛹,茅建春,徐先國,等.膝骨關節炎中醫證型分布的流行病學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2,58(12):5-8.
[8]周明旺,李盛華,陳嫻,等.甘肅地區膝骨性關節炎患者中醫體質調查分析[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7,25(1):19-22.
[9]路宗志,張艷玲,武永利.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體質學研究[J].光明中醫,2014,30(5):957-958.
[10]何栩,羅小兵,虞亞明,等.中老年女性膝骨關節炎患者中醫體質類型特點的初步探討[J].中醫正骨,2016,32(1):14-16.
[11]郝陽泉.劉德玉主任醫師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膝痹病)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研究[D].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中醫研究院,2012.
[12]段裕庭,楊鳳云,王麗華,等.加味陽和湯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遠期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1,19(5):36-37.
[13]祖娜.雷火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病的臨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2.
[14]董瑞波.溫陽活血法治療寒凝瘀阻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5.
[15]喬斌,李盛華,周明旺,等.中醫藥對膝骨性關節炎的作用機制及治療研究進展[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4,31(4):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