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陽
摘 要:校園暴力案件屢屢發生,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對未成年被害人訴訟權利的保護力度遠不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文通過對我國當前有關現狀進行梳理分析,指出現有法律法規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加強校園暴力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訴訟權利的保護不僅需要立法的重視,同時也需要司法執法的嚴格遵守,更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關懷。。
關鍵詞:校園暴力 未成年被害人 訴訟權利
1、校園暴力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訴訟權利保護的現狀
1.1立法現狀
法律是人權的最后一道屏障,程序是法制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嶺,目前我國刑事訴訟程序中對未成年被害人訴訟權利的保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法律援助制度,《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437條規定,未成年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托訴訟代理人的,人民法院應當幫助其申請法律援助。根據我國《法律援助條例》第11條第二款之規定,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被害人才可以申請法律援助。該條例第三章還對申請和審查程序做出了一系列規定。所以,未成年被害人獲得法律援助的前提是存在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并且需要經過法律援助機構對其經濟狀況的審查;申請法律援助的主體為其法定代理人,人民法院只是提供幫助,援助也并非貫穿訴訟全過程。
第二,合適成年人在場制度,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70條之規定,詢問未成年被害人時,必須有其法定代理人到場。其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時,也可以通知其他成年親屬、所在學校、單位、居住地的基層組織或者未成年人保護組織代表到場,并將有關情況記錄在案。其目的在于幫助未成年被害人行駛訴訟權利,尤其是保障其知情權與參與權,并減少未成年被害人心理上的恐慌,起到安撫疏導的作用。
第三,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制度,我國《刑事訴訟法》第99條規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這一規定對民事訴訟主題和賠償范圍都做出了詳細規定,有利于彌補未成年被害人的經濟損失和精神
損失。
1.2司法現狀
目前,國內對于未成年被害人的司法保護主要遵循的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全面保護原則,包括對其程序性權利和實體權利的保護,但保護的延續性有待進一步加強,既要在訴訟進程中關注未成年被害人,也要對被害人進行后續的持續關注。第二,快速優先原則,即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提高辦案效率,快速審理,優于一般刑事案件。這一原則旨在及時打擊懲處犯罪,盡快撫慰未成年受害人的心靈創傷。然而在司法實踐中,該原則尚未得到完全貫徹,往往需要補充偵查,甚至二次補征。而且由于司法資源不夠,優先原則執行度并不樂觀。第三,注重隱私原則,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應當“保護未成年人隱私,避免其遭受二次傷害”。偵查人員在案件辦理過程中應盡量避免穿制服、開警車進入其所在的生活區域,以避免影響的擴大。
2、校園暴力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訴訟權利保護不足的原因
2.1未成年人身心發展不成熟
在未成年人被害人向有關機關報案時,由于其表達能力仍有欠缺,對案情的敘述可靠性不足,加之保全證據意識不足,很可能因表面上達不到立案標準而無法立案。校園暴力案件隱蔽性較強,被害人的反映可能得不到老師或家長的及時關注,進而導致公安機關不能及時介入。同時未成年人對法律的了解不足,被害人可能意識不到有哪些權利受到了侵犯,尋求訴訟權利保護也就無從談起。
2.2社會保護意識缺失
社會保護意識不足是導致校園暴力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訴訟權利保護不足的客觀原因。隨著網絡和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越來越方便。一些媒體法律意識淡薄,或為了博取點擊率,大肆報道校園暴力案件,將未成年被害人的不幸公之于眾,構成對其訴訟過程中隱私權的侵犯,有可能加劇其心理問題。當前未成年被害人能從社會獲得的社會援助遠遠不夠,法律援助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對未成年被害人的援助措施。社會對未成年受害人的心理干預力度也不足,在刑事訴訟案件中,未成年人逃避回憶被害經過,會有礙偵查進行,導致其權利無法得到保護。
2.3立法執法的不足
我國現行法律中專門針對未成年被害人訴訟權利保護的條款十分匱乏,幾乎全部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為中心,對未成年被害人都是一帶而過。而且也缺乏專門的執法規則和執法部門,如果沒有一套專門針對這類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提供保護的執法規則,用以規范執法程序,在訴訟過程中,侵犯未成年被害人權利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難以避免。
3改善校園暴力案件中未成年受害人訴訟權利保護的建議
3.1改進法律援助制度
首先,改進校園暴力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申請程序,取消被害人的經濟狀況審查制度。校園暴力案件中的被害人基本無民事行為能力,財產有限,經濟狀況審查基本是針對其法定監護人的審查,既無必要性,又缺乏合理性。其次,允許未成年被害人自行申請法律援助,以避免因其法定代理人的監護不力導致法律援助的缺失,同時擴大法律援助適用范圍和提高法律援助質量。法律援助機構需要專門化,將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區分開,有條件的還應成立專門的部門,專項處理該類案件。此外,應對法律援助機構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在案件辦理中充分考慮未成年被害人的心理創傷,避免二次傷害。
3.2完善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
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關懷和保護。針對現行制度的缺陷,即刑事訴訟法第270條最后一款模糊之處。首先,該制度適用的時間范圍應當擴大至整個刑事訴訟程序,合適成年人的全面參與有助于使被害人了解訴訟進程,確保其充分享有知情權。其次,應對合適成年人到場,參與訴訟的方式和目的、享有的權利、應當履行的義務進行更加細致的規定,以督促其切實履行相關職責。最后,合適成年人范圍需要合理化,為避免合適成年人相互推諉,法律應當就其順位情況做出規定。
3.3完善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制度
校園暴力案件中的未成年受害人普遍受到嚴重的心理創傷,需要進行心理上的輔導或疏導。不僅要考慮經濟賠償,精神損失賠償同樣重要,雖然我國并無相關規定,但允許被害人在附帶民事訴訟中提出精神損失賠償已經在國際立法上有所體現。一方面,要有充分的立法依據——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到附帶民事賠償范圍中。指定具有相關資質的醫院或者心里輔導機構,對此類案件中的未成年被害人進行精神損失診斷,并出具相關報告,明確是否需要心理輔導,以及有關的費用作為賠償依據。另一方面,附帶民事訴訟的提起主體有待完善,應當建立允許未成年被害人自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制度,防止因其法定代理人的疏忽導致其合法權益得不到法律保護。
3.4完善未成年被害人的隱私保護制度
隱私保護是對未成年被害人名譽權和人格權的維護,是幫助其走出陰影,重拾信心的基礎。首先,要完善執法規則,校園暴力案件需要專門的執法規則對公安司法人員辦案工作進行指導,避免因為辦案人員的疏忽導致未成年被害人的隱私權受到侵犯,甚至造成二次傷害。具體做法如著裝規定,避免穿制服開警車進入被害人生活區進行執法。其次,規范媒體報道內容,在案件終結前理論上媒體是不應當介入的。然而在實踐中,媒體的大量曝光,不僅使得被害人的信息泄露,甚至出現被害人的案情泄漏,因此亟需對媒體報道此類案件予以限制。
4、結語
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程序對校園暴力案件中未成年受害人訴訟權力的保護仍處在探索階段。無論是司法機關還是整個社會,都需要對這類案件提起重視,加強對未成年被害人權利的保護意識,以尊重隱私為原則,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制度為基礎,在訴訟進程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和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通過這些改進措施以維護校園暴力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柯丹靜.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7,40(01):141-142.
[2] 龍敏.未成年人刑事政策中未成年被害人因素的考量[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6(04):12-18.
[3] 彭法啟.堅持“四個注重” 保護未成年被害人合法權益[J].方圓,2016(23):78.
[4] 張拉拉. 校園暴力中的兒童人權保障研究[D].西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