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榮榮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與發展,以區域為主題而進行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符合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發展趨向。地方歷史文化與國家歷史課程相比更具有獨特性,它不是普遍性的知識,而是針對性的,這種針對性可使學生充分體會本地知識的力量,深刻感受本地的歷史文化魅力。開發本地區的歷史文化,可以作為當地歷史教材的補充,可以使國家歷史課程與當地歷史文化實現有機結合,以達到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歷史 校本課程 地域
歷史校本課程開發可定義為:“在國家歷史課程規范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開發相對應和補充的課程開發策略,它以學校為基地,以學校歷史教師和教職員為主體,通過對本校學生學習歷史進行評估,在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歷史資源的基礎上,以提升本校歷史教學的適應性,拓展學校辦學特色,提高本校歷史教師教研水平和學生歷史素質為主要目的,由學校自主開發和編制、可供學生進行選擇學習的課程。”[1]隨著2012年新課改的逐步推進,國內出現了一系列有關歷史校本課程開發的論文,如碩士畢業論文有南京師范大學陳玉蘭的《普通高中歷史校本課程開發得失探討》,山東師范大學劉生的《普通高中鄉土歷史校本課程開發實踐研究》,遼寧師范大學韓冬雷的《論高中歷史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實施策略》,東北師范大學于海菲的《高中歷史學科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施》等,這些論文闡述了有關高中歷史校本課程開發的一些理論知識和實踐。
以區域文化作為夏志芳主編的《地域文化·課程開發》,本書的內容包括:地域文化概論、地域文體與學校課程、地域文化視野中的課程要素分析、地域文化與國家課程等。葉麗敏的《讓地域文化走進校本課程》中寫道讓地域文化走進課堂,發揚本地區的歷史與文化特色。此外還有一些碩士畢業論文是以區域歷史校本課程開發為題的,如東北師范大學顧明的《長春城市歷史建筑文化資源與校本課程開發》、董海俠的《<長春電影七十年>校本課程開發》、董新國的《以內蒙古草原文化為主題的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廣西師范大學黃震的《以地方史為主的高中歷史校本課程開發:以廣西陸川中學為例》、龐曉晴的《依托海洋文化的歷史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廣西北海市為例》,四川師范大學何麗的《地方歷史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實踐——以四川省廣元師范學校為例》等。這些畢業論文以區域的特色為主題,并結合校本課程理論,把地方的歷史與文化展現給學生們,有利于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校本課程是國家歷史課程的必要的補充,它不僅能夠促進學校的發展,提高教學質量,還有利于滿足地方社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很多學校編著的歷史校本課程具有當地特色,符合當地環境的,是以“面向當地、立足當地、服務當地”為指導思想的。現今,我們國家的校本課程開發還在一個發展和探索階段,歷史校本課程亦然。關于本地區的歷史課程開發不是某種外力強加的過程,而是當地學校和學生所需求的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盡管在編寫的過程中很用心,但仍有不足,如存在經驗不足對學校及學生了解不夠的問題,現就編寫的幾個問題進行討論一下。
首先,學生對地域歷史文化有所了解,已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但不系統,不完整,特別是對本地域的歷史沿革與生態保護,這一方面內容的理解顯得凌亂。因此,教師在教學環境的環節中,要有駕馭教材的方法和技能,充分掌握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授課時可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讓教學貼近當地學生的生活,在結合學生的知識背景,對教學內容要進行有的放矢的處理,對具體知識進行適當的補充和系統的梳理,幫助學生正確把握本教材的重難點,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調動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家鄉的魅力,激發他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信心。
其次,當地歷史與文化校本課程開發應注意到學校的課時安排,現在的高中歷史課一般是每周兩課時,這就使得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在時間上產生矛盾。課時的缺少也會導致教材內容的簡短與學生多樣化需求之間的產生矛盾,怎樣在學習國家規定的歷史教學課時,那讓校長教學科學且適宜的進行,讓豐富多樣的課程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余地,同時也要滿足學生個性發展,成為校本課程建設中至關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盡量編寫“少課時,高質量”的課程,同時也可以把歷史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穿插實施以免學生產生審美疲勞,亦可利用周六日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實踐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把校本課程的部分內容順利完成。
最后,學習中有這樣一句話,即“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這就意味著學生學習既要有有正課的學習,還要有課外實踐活動。因此,在編寫當地歷史與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還應注重實踐,如進行實地考察,參觀和訪問等,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觀察,聯想以及表達能力。但歷史校本課程的實施活動,面臨著一些實際的問題,如學生安全問題,考察經費和實踐活動的同一性和與同步性等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怎樣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教師仔細研究和探討。如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把配套措施明確化,其中就包括經費的來源、管理與使用。在者,組織學生就近考察,實踐的過程中可申請校方、當地的有關部門和家長的協助與幫助,盡力做到全方位的協調,以保證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黃震.以地方史為主的高中歷史校本課程開發——以廣西陸川中學為例[D].廣西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