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社會對專職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倍增,但是我國現階段卻存在著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問題,主觀方面因素和客觀條件的束縛共同導致這一情況的出現。如何更好的改變這一現狀,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狀況和導致這一狀況出現的原因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和探討,并提供了一些解決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 就業現狀 措施
引 言
伴隨著每年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高校之間生源競爭激烈,因此高職院校為了擴大學生數量,降低了對學生選拔的要求從而導致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有一些不足。高職院校應比普通高校更加注重對學生應用型技術的培養,培養生產建設等方面一線基礎人才,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可持續蓬勃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但是由于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大學生群體的整體就業壓力增大,而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學歷與能力社會認可度普遍低于普通高校畢業生,這就是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分析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
(一)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類型不匹配,導致部分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過低。
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分工更加精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樣化的,高校應以市場為導向,培養企業需要的專業性人才,但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并沒有根據市場經濟的特點和需求合理的調整教學內容和設置專業,教學改革與社會的實際需求嚴重脫節,這種結果必然導致部分專業供大于求,部分專業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高職院校不重視就業指導工作,從而影響畢業生的就業
“重招生輕就業”這一現象在我國高職院校中普遍存在,很多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都是由學校的黨政干部或者從事學生服務工作的人員兼職,這樣就導致所謂的就業指導只是形式化,并且部分院校在解決學生就業問題這方面不愿意花費過多的經費,學校很少有機會去深入的和企業溝通,了解企業的需求,更無法及時而全面的收集到就業的學生和單位的反饋意見和情況,最終影響了待就業的學生和用人單位的聯系和抉擇。
(三)高職院校畢業生的主觀原因導致的就業難問題。
畢業生自身的原因是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部分畢業生的擇業要求過高,就業思想觀念落后。通過對部分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調查和分析,發現一些畢業生雖然對就業市場的嚴峻形勢有所了解,但是很多畢業生對工作的待遇和環境的理想值過高,不愿意從事基礎一點的工作,不愿意到小一點的城市發展,不愿意找與專業不匹配的工作,另外還有很多畢業生沒有主動參與競爭的意識,只是依賴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就業機會,因此錯過了很多適合自己的崗位。
(四)高職院校傳統教學模式
近年來,伴隨著高職院校的數量急劇增加這一形勢,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卻顯得很突出,導致這一情況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對高職教育的大力推廣以后,高職院校學生快速遞增,同時部分高職院校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培養出的人才與企業實際需要相脫節,這個就是形成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困難這個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改革高等職業教育傳統教學方式和理念,從而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成為高職院校的重點目標之一。
二、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率的解決對策
(一)積極開展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
學生的就業應該是高職院校工作的重點,學生就業工作的開展成效與學校的發展與生存密切相關。設置教學模式時,應加強對當今就業形勢的分析,在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就業的指導,讓學生畢業后能順利就業,并且提高其就業的質量和滿意度。就業指導工作應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學校一方面要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更要加強學生對就業形勢的分析能力,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業觀從而能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和需要[1]。
(二)提高高職院校教師教學水平。
高職院校的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各方面素質,教授專業課程時,應安排專業性老師講解,日常教學活動中,在知識結構方面要努力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同時教師自身要到企業中學習,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把理論和現實結合起來,讓學生學以致用,教師應加強對社會所需人才發展方向的研究,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崗位得到學習和實踐的機會。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其職業操守和道德。
學生的個人心理原因也會造成就業困難,因此高校應注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讓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這樣學生在就業時才能勇敢的走出自己這一步,在高職院校的學習階段學生應加強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從而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另外,教師應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從而讓學生以后能正確的面對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挫折,同時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讓學生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在以后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加強實際操作能力,高職院校還應重視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的培養,讓學生在學校里就把自身的各項硬件準備好,從而為以后能適應社會做好充足準備。
(四)高職院校調整教學結構,培養適應企業的畢業生。
高職院校的重點應該是加強技術性人才的培養,所以在制定課程體系的時候,應該以企業的職業需求為導向,以職業技能的培養為核心。然而,目前我國的部分高職院校中,某些課程的制定有很大的滯后性,與社會發展是脫節的,對學生的培養模式沒有進行創新。這種模式培養出的學生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對技能性人才的需求,還有一些高職院校沒有把培養專業性人才與社會的需求與發展相聯系,專業設定缺乏特色,從而讓學生在就業時無法找到相對應的崗位[2]。
參考文獻
[1] 聶影.淺談人文素養及其培養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 2017(33).
[2] 趙潤平.淺析高職德育課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對策[J].課程教育與技術研究. 2014(32).
作者簡介:隆騰,中共黨員,四川文軒職業學院副院長 全腦記品牌創始人 ,青少年大腦開發實踐導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國際IMHTC催眠治療師、美國NGH核可催眠治療師、國際腦力運動推廣大使、大學生就創業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