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輝
摘 要: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各行業的關聯度越來越高,金融行業以其強大的服務功能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血液”。但金融行業的“血液”功能存在著周期性,當“血液”功能失靈時,就會爆發金融危機。從歷史發生的的金融危機對社會發展造成的破壞來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破壞力及其強大,對經濟發展有著極強的破壞和延滯。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發展實踐積累的歷史經驗,是新時代金融改革發展創新必須堅持的重要方針。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防范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基本要求。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和各類金融機構都將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貫穿于各項工作中,保障了金融安全和穩健運行,為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環境。本文遵循當代金融監管的需求,對金融行業的風險溢出效應進行測度,并給出了金融監管相關的建議對策。
關鍵詞:系統性風險 誘因 防范措施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系統性風險是指金融機構從事金融活動或交易所在的整個系統(機構系統或市場系統)因外部因素的沖擊或內部因素的牽連而發生劇烈波動、危機或癱瘓,使單個金融機構不能幸免,從而遭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系統性風險包括政策風險、經濟周期性波動風險、利率風險、購買力風險、匯率風險等。這種風險不能通過分散投資加以消除,因此又被稱為不可分散風險。系統性金融風險是由宏觀經濟形勢、經濟周期等多種因素引發,通過風險的向關聯產業轉移,最終導致整個金融市場出現危機的風險。系統性金融風險具有系統性、復雜性、負外部性、廣泛傳染性及隱匿累積性等特點,一旦爆發將對國家經濟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破壞社會經濟的發展。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雖然總體呈可控態勢,但是任何潛在風險點防控不當,都可能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為了嚴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風險誘因及其防范措施展開分析,以為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分析與防范提供參考。
一、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誘發因素
由于系統性金融風險具有傳播擴散效應,會引發劇烈的連鎖反應,使經濟和就業遭受重大沖擊,甚至可能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挖掘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因素,對有效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提供了有力的把手。
(一)金融脆弱性
金融脆弱性是整個金融領域固有的特性,是系統性金融風險存在的內生因素,換言之,就是整個風險的“原罪”。金融的脆弱性在市場上主要呈現在信息不對稱、順周期特性及市場的不確定性上。市場上各類潛在風險點憑借連接鏈條這一擴散載體,遵循風險傳播路徑,某一風險點的爆發會沿著連接鏈條向著與其相鄰或相關的風險點不斷傳播擴散,并在這個“原罪”的作用下,相互影響,共同演化,形成聯動效應,進而導致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不斷發生。
(二)經濟周期波動
系統性金融風險通常隱匿于經濟發展上行階段,并不斷累積,在經濟下行時可能會突然爆發。現階段,我國經濟順周期因素太多,經濟周期波動顯著,并不斷被擴張放大,進而造成潛在風險的不斷積累。當這種潛在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突然的劇烈調整,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三)資產價格頻繁調整
資產價格波動主要通過信用風險來影響系統性金融風險,并且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加劇,而引發金融危機。資本市場上,股市杠桿效應比較突出,近年來股票價格波動劇烈,風險持續累積,潛在風險隱患增加。房地產市場上,信貸擴張過度,2016年下半年多地房價飆升,2017年以來在國家調控下房價呈緩慢增長或下降趨勢,價格波動極為顯著,房地產泡沫持續增加,風險進一步累積。當股市風險和房地產風險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極其可能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四)杠桿率過高
當經濟狀態處于高位時,會產生經濟泡沫且不斷膨脹,同時也伴隨著潛在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當杠桿率擴張過快,會加速經濟泡沫的破滅,進而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金融危機以后,我國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對危機,致使我國債務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杠桿率已達到歷史高值。過高的杠桿率會造成債務償還壓力過大,一旦出現違約,會導致資金鏈斷裂而引發信用風險,且近年來債務違約事件頻繁發生,違約風險呈現高位運行態勢,極易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五)民間融資監管缺失
民間融資活動異常活躍,債務鏈條盤根錯節,風險不斷累積,并呈現相互疊加的趨勢。當前民間融資增長快,融資模式多樣化,如有價證券融資模式、票據貼現融資模式及傳統的民間借貸模式等,且民間借貸的實際利率越來越高,有向高息放貸發展的趨勢。因其游離于金融監管之外,存在巨大的信用風險隱患,在很多中小城市地下金融的鏈條錯綜復雜,規模龐大,風險高且監管缺失,極易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六)消費貸款增長過快
在家庭信貸部門上重點關注消費貸款的過快增長。為進一步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刺激消費,我國實施居民消費貸政策,主要提供居民在教育、旅游及大宗耐用品等方面的消費支出。根據人民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居民以消費貸款為主的短期貸款迅速增長,但增幅過快、歷史經驗不足、覆蓋面廣且涉及民生,一旦出現風險極有可能引發全局性的系統風險。
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主要防范措施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等政策,這為有效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實體經濟的盈利能力
現階段,我國已進入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期和攻堅期,目標是增強實體經濟盈利能力,降低經濟泡沫,從而保障經濟穩健運行,防范金融風險隱患。因此,嚴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關鍵是保持經濟穩定發展。
(二)強化去杠桿政策,化解信用風險
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明確了企業去杠桿的頂層設計。強化去杠桿政策有利于化解企業因償債壓力造成資金鏈斷裂帶來的信用風險。我國已進入去杠桿進程,杠桿率已開始呈現下降的趨勢。未來,我國將繼續推進企業去杠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通過債轉股、優化債務結構等路徑進行有序合理地去杠桿,化解信用風險,有效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三)保障家庭部門杠桿穩健增長,防止居民信貸過度擴張
雖然我國杠桿率與全球相比并不算高,但是增長較快,為控制信貸擴張過度,謹防金融風險隱患,在宏觀調控上應抑制居民部門杠桿增長過快,既要確保家庭部門杠桿率高質量增長,刺激消費,促進經濟發展,又要保持穩健增長,警惕潛在的信用風險。
(四)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充分發揮第三方評級機構的獨立性作用
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實現金融監管的全覆蓋,尤其是加強對民間融資活動的監控,是有效防范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信用缺失問題而引發的信用風險及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關鍵步驟。信用評級機構在有效防范信用風險上,要堅守獨立、公正、客觀的執業準則,與時俱進,結合互聯網及大數據技術,不斷提高信用評級理念、方法及數字化評級技術,利用大數據評級技術有效捕捉債務主體(地方政府、企業及個人)的各類信用風險,繪制不同主體內部、外部之間的信用關系網絡,彌補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從而有效控制信用風險及區域性金融風險的爆發,防范金融風險隱患。
總體而言,我國現階段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由高速轉為中高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在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的宏觀環境下,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需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保障經濟穩定發展、健全金融監管體系。作為我們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更要充分發揮風險揭示與預警職能,以信用評級標準作為有力保障,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