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丹
摘 要:近年來,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消費信貸和信用交易規模的日益增加,然而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消費信貸的信用風險也日益凸現出來,由此體現出了發展信貸征信的重要性。通過對我國消費信貸的分析作為背景鋪墊,引出本文的核心主題,即完善信貸征信體系的發展。本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風險管理與建立完善的征信系統的必要性,消費信貸的發展強調了健全征信體系的重要之處,而征信體系是信貸消費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二是通過了解、總結境外各主要國家信貸征信體系的發展狀態,對我國的征信系統現狀有一個深入的認識;三是針對存在的問題,對管理國內征信體系的有效途徑淺談自己的見解。征信是信用風險定價的一個重要基礎,信貸征信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為促進消費信貸健康發展、降低交易的信用風險、維護金融秩序,一個健全、統一的信貸征信體系急需在我國建立。
關鍵詞:信貸征信 交易風險 難題 有效管理 社會信用體系
引 言
在經濟全球化這個大背景下,當代市場經濟的實質即為信用經濟,本時期的經濟發展與消費信貸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國外,信貸市場健康發展的慣例是制度先行,征信在信貸消費,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體系中的積極作用已經在西方發達國家的信貸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近年來,雖然我國消費信貸較以前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信貸征信業發展的不完善,國民經濟快速、持續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妨礙我國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徹底轉型。如何推動建設良好有序的征信體系,是達到推動國民經濟快速又穩定發展發展,建設信用社會的最終目的。
1.建設完善信貸征信業的必要性
1.1 我國消費信貸與國民生產總值(GDP)的發展趨勢與分析
表1記錄了2006年至2015年這十年間我國國民生產總值(GDP)與消費信貸變化的具體數據,以及消費信貸占GDP的比例。圖1的折線圖反映了GDP與消費信貸的發展趨勢。近十年來,在我國民生產總值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信貸消費規模更是呈現爆發式增長。2006年我國消費信貸規模總額為24127億元,截止到2015年,此數據達到190000億元,足足增長了687.5%有余, 遠遠大于GDP 220%的增長比率。并且消費信貸占GDP的比重逐年上漲,截止到2015年,此數據已達到28.1%,消費信貸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比例越來越高。
通過表1中數據計算得出,2007年的消費信貸規模較2006年相比增長36%,2008年較2007年增長了28%,依次得出其他年份消費信貸規模增長率分別為2009年的29%、2010年的34%、2011年的19.7%、2012年的17.6%、2013年的21%、2014年的19.8%、2015年的23%。可以看出,從2006年至2010年的增長率維持在28%-36%;從2011年起,這一增長率下滑到20%以下。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總消費信貸規模中的個人信貸消費僅僅只占有總數的20%左右,占據國民經濟總值只有不到5%。而在美國等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則要超過60%,在GDP中占比超過20%。正如前文提到的,現代市場經濟有效發展的實質是信用經濟。近年來我國消費信貸,尤其是個人消費信貸發展的極度不足,將大大削弱我國經濟的發展勁頭,降低我國的經濟競爭力,不利于經濟的長遠發展,將成為建設信用社會的阻礙。
1.2 消費信貸的發展與完善征信業的關聯
由本文1.1章節內對消費信貸的分析,為了促進經濟的持久發展,必須大力發展消費信貸經濟。但消費信貸必然會帶來信用風險,而且發展消費信貸的重中之重是發展個人消費信貸,由于信息交流機制缺失導致的惡意騙貸頻頻發生,因此征信體系應運而生。通過征信系統,授信人相互可以實現信用信息的共享,這就能夠實現消費信貸交易中的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盡可能降到最低。再之,近年來借助網絡電子商務平臺飛速發展的P2P網貸行業(全國成交額截止到2015年已突破萬億,達到11805.65億元,同比增長約258.62%;歷史累計成交額16312.15億元[1]),使得信貸交易的風險進一步難以有效預防.因此,建立完善信貸征信系統,已成為加強風險管理的當務之急。
在當代社會,市場經濟的實質即為信用經濟。信貸消費對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發展經濟生產都具有重要意義,但近年來,信貸的可持續發展正日益受到效率缺失和制度瓶頸的約束,究其根源,在于個人征信體系的缺位[2]。個人征信體系的建立是消費信貸發展所迫切需要的。信貸征信體系因消費信貸的發展而產生,而完善的征信體系又能為消費信貸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提供保障。二者互相依賴,同時又互相促進彼此的進一步完善。通過消費信貸發展而逐步積累起來的企業或個人的信用檔案提供客觀、有力的數據支持,信貸征信體系的信用評估模型的才能不斷精確化、標準化。反之,更加精準化的征信體系也能夠為消費信貸的發展、信貸風險的有效控制提供完善的外部支持。
2.以美國為例信貸征信體系發展現狀及對我國征信系統的認識
2.1 美國信貸征信體系發展現狀
美國作為世界經濟的主力軍,在快速發展經濟、保障金融體系發展的同時,更加注意著力建設信用制度,從20世紀20年代發展至今形成十分完備的信貸征信體系。美國信貸征信體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市場化。目前,美國征信業主要的三家征信公司分別是愛克非(Equifax)、億百利(Experian)和全聯(TransUnion),這三家征信公司擁有能夠覆蓋全美國的海量信用數據庫。政府不干預信用數據收集、記錄、分析等,全部由其獨立完成。依據由美國個人消費信用評估公司開發的FICO算法模型,劃定325-900分值的評分區間,分析并生成記錄在冊的每一位消費者的獨有的信用報告。但是為防止任意一家公司壟斷征信市場,政府不允許三家公司發生任何形式的合并或并購,使其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保證信貸征信體系有序運行。
2.2.美國征信體系有效運行的關鍵因素
(1)健全的法律保障。美國通過了《公平信用報告法》、《公平信用和借記卡披露法》等近二十部法律,形成了比較全面的征信法律體系,為征信體系發展“保駕護航”[3]。(2)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征信公司通過孤島聯網的方式各行業的信用數據信息關聯,起來構成一個獨立于主網之外的小系統。一方面實現了信息的有效共享,另一方面其獨立性又保證了數據的安全。(3)使用統一接口。美國信用局協會(ACR)規定了統一的征信數據采集、報告格式,加之互聯網技術的運用使得信息數據共享向著更加精準、自動化方向發展。
2.3 我國信貸征信體系主要發展背景及現狀
我國對信貸征信體系的探索起步相對較晚,在改革開放以后才開始萌芽。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一批由政府領導的或者是純粹民營企業背景的征信機構在我國陸續出現了。因為這些機構的成立和運營,開辟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征信業。
2006年正式由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成立的中國人民銀行金融信用基礎信息數據庫(即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至今已有十余年的發展。依據其官方網站的公開信息介紹,征信系統全面收集企業和個人的信息,截止到2015年4月底,此征信系統已經收錄自然人8.6億多,收錄企業及其他組織近2068萬戶[4]。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信用基礎信息數據庫系統為主導的信貸征信機構已達到三百多家,信貸征信市場已初具規模。
根據2016年1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印發的《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主要征信機構被要求在六個月的期限內,做好有關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意味著我國個人征信的“開閘放水”,我國信貸征信體系開啟了一個新篇章。自上世紀80年代起步三十多年以來,我國信貸征信制度向效率性、有效性、現代化方向逐步邁進,但毋庸置疑的的是依然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急需探討與克服。在距離先進、完善的信貸信用體系的建設中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征信業從最初的薄弱,一步一步探索到發展壯大,成就非凡。目前,雖然我國已經構建起一個人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為主導的、覆蓋層次面廣泛的、結構較為齊全的征信體系,然而征信業依然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依舊有很多方面需要改進。因此我國亟需吸取國外經驗教訓,為有效規范我國征信業的長遠發展做出相應努力。
3.完善我國征信體系的相關建議
從建設完備征信體系的整體戰略為出發點,不僅要重視社會公眾信用的建設、營造完善的的信用環境,建立健全征信業法律法規;也要逐步完善征信業組織結構,建立統一的信用評價機制;再次要強化失信懲戒制度以起警示作用。
3.1 加強社會公眾信用建設
社會信用一直維系經濟生活有序發展的紐帶,我國社會公眾的信用觀念淡薄與信用缺失問題已經給嚴重阻礙了信用社會的建設與經濟的穩定發展。為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一方面,公民應該意識到誠信及信用問題的重要性,每個人共同努力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社會信用氛圍,為我國征信業進一步發展做出自己相應的貢獻。另一方面,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需要加強信用建設的宣傳力度,通過講座、新聞播報、輿論等一切有效措施與手段,向社會公眾宣揚信用建設的好處與失信的后果。尤其注重學校學生的信用教育工作,使新一代中國公民接受先進的信用文化教育。培養全民的信用意識,加強社會公眾信用建設刻不容緩。
3.2 完善征信相關法律條文
因征信相關法律的嚴重缺乏,使得我國的征信工作從信用數據收集的一步就開始無法順利往下進行。因此,征信相關的法律工作必須有效開展,相關法律規定必須盡快完善。用法律條文明確規定可公開信用數據與個人隱私的界定,金融機構可公開信用信息與商業機密的界定,政府職能部門可公開信息與國家機密的界定。使相關信用機構既可以第一時間合法地獲得并更新信用數據信息,有保證了數據來源的全面性,有助于征信信用數據庫的完善。。
3.3 重視征信業組織結構與監管體制建設
我國征信體系未來發展方向應由公共征信模式逐漸向市場主導模式轉變,充分發揮。但就當前現實情況組織結構來說,我國征信體系應完善政府為主導,相關機構部門應互相溝通,共享、及時更新信用信息,建立起信息交換網絡,做到征信工作職能清晰,分工明確、互通有無,建設一個成熟的征信業組織結構。另外,介于近年來網絡消費信貸的飛速發展,也應盡快完善第三方征信體系,以保證網絡信貸環境的安全。
注 釋
[1] 數據來源:[DB/ON]中國經濟網文章‘湖南第16:2015全國P2P網貸成交額1.18萬億,增長259%
[2]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官方網站公開信息
參考文獻
[1] 劉玟. 消費信貸發展中的個人征信體系建設問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長沙:湖南大學,2006
[2] 李應清,鄧志文,鄒圓,等. 美國模式對我國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建設的啟示. 武漢金融,2009,(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