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靜
摘 要: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的不斷增強,一旦爆發國際金融危機,各個國家都難以擺脫其荼毒,因此,需要制定科學的應對方案,實現對金融危機所誘發經濟風險的有效規避。本文綜合闡述了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發展產生的影響,并提出了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對策,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金融危機 經濟發展 產業結構
前 言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國內外的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于普通民眾的生活來說,大規模的企業倒閉和失業問題,造成了社會方面的恐慌。通過對金融危機的爆發過程和產生影響進行回顧,能夠更加直觀地對我國經濟發展歷程和發展方向做出總結。結合相關的經驗和教訓,能夠更加清晰客觀地做出判斷,對今后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產生的影響
(一)對投資行業的影響
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發展水平開始出現下滑。我國作為世界經濟體當中的組成部分之一,在經濟環境影響之下也表現出深刻的變化。多數企業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開始出現不穩定發展現狀,與此同時,投資者對于企業發展的悲觀情緒和企業自身的不穩定因素,導致了在金融危機爆發后的數年之內,國內金融投資環境十分蕭條。筆者在進行經濟經驗的總結后發現,國內金融市場所受到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影響明顯,投資市場風險性增大,銀行業態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流動性趨緊,影響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金融市場當中,投資者更傾向于謹慎考慮,整體投資趨勢呈現下滑姿態。
(二)對消費水平的影響
經濟學原理認為,消費、投資和出口分別是驅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其中消費水平的變化情況受到環境沖擊的影響十分明顯,在我國經濟環境當中,消費水平的變化趨勢都可以將影響因素追溯到宏觀經濟環境當中,以此完成客觀的環境影響分析。根據經驗過程,我國市場在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沖擊之后,短時間表現出了經濟水平的下滑和就業率的持續走低,企業發展、民眾生活水平相繼受到影響。其中實體制造業、金融行業等方面的困難,導致數以千萬計的人群失業,失業率的攀升造成了居民收入水平下降,進而間接地影響了消費水平。
(三)對制造行業的影響
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國際上各個國家為了能夠實現內需控制和經濟自保,開始在國際貿易當中設置較高的貿易壁壘,并通過反傾銷調查方式,給予對本國市場的保護。我國主要外貿產業為工業制造業,制造業憑借著價格優勢和口碑優勢,在歐美國家市場當中占據一定地位。但是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市場開始出現了對外貿易需求的下降,導致我國工業制造品難以完成對外出口。國際訂單的缺失直接影響了國內工廠的經營利潤,大批工廠陷入了停工、倒閉、入不敷出的境地。此前,曾憑借大量貸款進行產業擴張的生產企業,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深深陷入負債境地,難以做出調整。從宏觀的制造行業環境來看,這也是我國制造業所面臨的巨大金融沖擊。
(四)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2003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國便成為了“世界工廠”。生產制造行業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廣泛、消費群體龐大,逐漸成為我國外貿行業類型的重中之重。據國家統計局相關外貿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當中國際貿易占比巨大,因此,對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來說,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影響力龐大。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在出口貿易方面出現大幅度下滑,其中面向歐洲、美國等發達國家、地區的貿易出口跌幅明顯,這一趨勢直接造成了我國國內外消費環境和消費需求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進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二、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對策
(一)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我國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后,經濟大環境逐漸進入到平穩發展的時期,這一階段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發展趨勢,都表現出與世界經濟格局大致相同的發展策略,同樣的發展方式勢必會面臨同樣的金融風險,在金融危機當中接受同樣的沖擊問題。筆者提出,經濟市場發展當中的結構狀態和投資模式應當做出相應調整,通過構建多元化的投資模式,能夠大幅度降低金融危機到來時的風險沖擊,提高企業所處經濟環境的穩定性。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進行企業結構和經濟社會環境體系的調整,并積極進行體系優化和產業升級。例如近年來開展供給側結構調整改革方式,就加強了我國生產制造行業的發展模式,引導行業實現基于需求、供給的生產、經營方式調整,這種調整能夠以市場根本剛性需求為出發點,完善產業布局,對于風險控制和抗沖擊能力的提升而言,都有著巨大的幫助[1]。
(二)合理調整產業發展結構
我國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和增長狀態主要采用的“粗放式”策略,事實上已經不能夠適應現階段國內外經濟增長模式需求,因此需要積極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以此來實現對于原有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對于內需的擴大,以此來應對可能面對的金融風險。筆者結合國際經濟發展情況和市場化發展的客觀需求,提出了今后國內經濟領域應當面向高新技術領域和現代服務行業領域進行發展和創新的建議,其中,加大產業投入、優化產業結構,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核心和關鍵。對于我國目前的發展狀況來說,傳統制造業的發展由于缺乏高新技術支持,缺少自主創新能力,導致產品在國際競爭當中不足。相反的,大量國外研發的高新產品成為我國市場當中炙手可熱的暢銷品。這種差距直接造就了我國產品的內需水平不足這一問題,在現階段應當引起各方重視,政府和市場需要共同努力,加大對于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提供創新、創業機遇,保障高新技術、尖端科技的發展,提升國內經濟產業在國內外市場當中的影響力[2]。
結 論
綜上所述,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社會民眾消費水平、投資、進出口貿易以及制造行業均產生了一定影響。因此,為了實現對金融危機的有效規避,我國政府應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加大對房地產市場發展的監管力度,為國民經濟更好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吳蘇婷.探究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影響[J].財經界,2018(11):61-62.
[2] 顧明.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影響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8(19):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