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摘 要:舞蹈《黃土黃》是我國當代著名舞蹈編導張繼剛老師的經典之作。在這個舞蹈作品中,演員通過肢體語言,演繹了黃土高原人民的生活狀態,張繼剛老師追求以動作的張力表現內在情感,并把他對黃土文化的特殊情感融入到作品中。《黃土黃》這一舞蹈所具有的藝術魅力和特有的地域特色的舞蹈,得到了人們的高度評價,深受大家的喜愛,同時黃土文化也得以源遠流長。
關鍵詞:漢族民間 舞蹈 《黃土黃》
1.《黃土黃》的創作背景
黃土高原一帶分布在我國的陜西省和山西省,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地域環境和氣候環境比較惡劣,常年干旱少雨,溝壑縱橫。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一群依然堅韌、頑強生活著的黃土兒女們,“一把黃土就能養活人”的信念卻一直扎根在黃土兒女的心中,也是因為這樣,黃土地造就了黃土兒女不屈的性格,培養了他們直面殘酷現實生活的氣概。張繼剛老師出生在山西省泉陽市的一個小鄉村,他始終固守他的“黃土情節”,把故鄉的情感融入他的身體,把對黃土地的深深依戀以及對生活在黃土地上的廣大勞動人民的關心同他的滿腔熱情全部匯集到他的這部感人至深的藝術作品當中去。
2.《黃土黃》的藝術特征
2.1 動律特征
《黃土黃》的動作幅度大,男人粗獷、豪邁的本色發揮的淋漓盡致,上身的主要動作是擺動和扭腰,且步伐跟隨上身的變化而變化,全身動作主要靠腰來控制,統一協調,憑借腰部的韌性帶動全身各個部位以最夸張的動作展現出來,將人體堅韌的張力表現無遺,豐富圓潤而又強有力的動作給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為之震撼。舞蹈《黃土地》沒有過份的在動作上賣弄自己的技巧,而是重在引導人們感受它的厚重、穩健、堅韌、端莊的深刻內涵,舞蹈《黃土地》完全可以用“厚、穩、韌”來形容。
2.2 節奏特征
舞蹈的動作在落腳和雙膝的動作上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他在起舞的時候,雙膝講究先彎后直,腿上的發力點都是在腿登直的時候,鼓點剛好擊在落地的腳上,合著拍,在勻速的節奏中起伏有序,曲曲伸伸,腳下動的頻率和上半身的頻率協調一致,隨著鼓點翩翩起舞,收放自如,充分做到形與神的高度統一,隨著表演主題的深化,舞蹈的鼓聲及音樂加強,節奏由慢到快到達一個高潮,自然流露出了陜北人民的樸實、厚道。
3.《黃土黃》的舞臺藝術效果
舞蹈以晉南花鼓的擊鼓為主,他們擊鼓動作時而雙手擊鼓,時而單手擊鼓,時而仰著擊鼓,時而俯著敲,時而擊鼓面,時而擊鼓邊,凡此種種技法,都將胸鼓這一原生態的秧歌鼓舞藝術的魅力發揮的淋漓盡致,趣味盎然。男子雙腳整齊的踏步前進,在舞臺上他們借用花鼓的鼓聲和敲鼓的舞蹈動作來展現了舞臺那種活潑奔放,灑脫自如的場面,使人們從舞臺中感受到了他們的堅強不息和豪邁樂觀。女人們以小碎步并肩出場,她們柔美的身姿,俏麗的面容,在陰柔的音樂聲中和男人們相互襯托,一剛一柔的鮮明對比以及男女演員的情感交流營造了一種和諧而又溫馨的舞臺場面。接著一個男子出場,他輕快、灑脫的晃動著頭部,來到了舞臺中央,他突然一下子伸開雙臂,燈光一下暗淡,本來熱鬧的場面一下立即寂然。
從演員裝扮來看,出場時,豪邁的人物形象從他們的胸鼓和穿著上散發出來。他們散發的這種濃濃的鄉土氣息表面上看是為了表現一種令人興奮的、喜慶的畫面,其實是為了運用民族舞蹈特色把黃土地人對生命的認識,用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使舞蹈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黃土黃》所表現的是雖然黃土地地理形勢不佳,但是黃土地人民不畏艱辛、頑強執著的生活在他的懷抱里。舞蹈通過燈光、音樂、道具和裝扮把黃土地人堅持不懈的精神很好的演繹了出來。告訴人們: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只有依靠堅韌的性格才能使其改變。主要是為了彰顯黃土地人面對困境樂觀的生活態度。
4.《黃土黃》的藝術價值
4.1《黃土黃》所體現的美學價值
黃沙漫天,土地溝壑縱橫,他們被繁華的現代都市遺忘在那凄涼的高原上。但黃土兒女他們卻像火一樣熱情的斗爭著努力著,譜寫出家鄉最美的贊歌。張老師從小生活在這黃土地上,他挖掘了黃土地帶的“獨特之美”,他的這種獨特之美的藝術眼光是別人無法超越的。作品中的人常以生活中的姿態出現,“然后陡然爆發出該爆發的光彩”,散發出難以遏制的激越和人性光輝。《黃土黃》中跪俯在地的男子,他用一雙顫抖的手捧灑起黃土,披頭蓋腦的黃土沖洗著他的身體和內心。使人們體會到了黃土對于黃土地人民的重要性,是他們的根之所在。
4.2《黃土黃》所體現的時代精神價值
《黃土黃》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它能夠適應時代潮流,滿足廣大人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他能隨著人們審美觀點的改變而改變,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創新,在創新中求生存。數千年來,廣大人民群眾通過自強不息、堅持不懈、開拓創新、誓不低頭的氣勢一步步走來,邁進了新時代。《黃土黃》把這種民族文化精神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了舞臺上,使廣大人民看到了這種時代精神。他們體現出的時代精神是一種激勵人心、提高斗志、鼓舞士氣的精神,充滿了正能量,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4.3《黃土黃》所體現的教育價值
在《黃土黃》收尾時,跪伏在地的男子,伸著顫抖的雙手,靜靜的捧灑著一縷縷的黃土,這一情節與那一群不停跳躍的舞者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主題直接明了的顯示了出來:只要有一把黃土,人民的生活就有希望。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黃土地的人民依靠黃土養育著自己。深深體現了我們各個民族自強不息和艱苦奮斗的精神。陜北人開朗的性格,自強不息的精神,通過歡快的節奏,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干練的動作被《黃土黃》生動的體現了出來,藝術氣息濃郁。《黃土黃》不僅走、擺、扭動作流暢,花樣變化奇,對比鮮明,而且內涵豐富,利用特別的民族風格體現出令人深思的意義,所以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參考文獻
[1] 彭松,于平.《中國古代舞蹈史綱》.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
[2] 袁禾.《中國舞蹈意向論》.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
[3] 于平.《風姿流韻》.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 約翰,馬丁.《舞蹈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5] 金源浦,許銳,劉春.《音樂舞蹈喜劇藝術鑒賞》.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