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然
摘 要:新聞媒體記者的職業守則從20世紀20年代初開始進行系統性的編撰,雖然各國要求有所不同,但都要求不論在何種情況下,新聞媒體記者都必須要保證自己的報道不摻雜個人情感和個人觀點。多年來,我國的新聞報道一直遵循這一原則,但是2015年,央視前主播柴靜自費百萬余元籌拍霧霾新聞的調查視頻《穹頂之下》,僅一天的網絡點擊率就破千萬次,引發了全民探討的熱潮,在這些聲音中,有人為她的行為贊賞,也有人認為她違背了新聞媒體者的職業規范。
關鍵詞:《穹頂之下》 新聞媒體記者 職業道德觀
在一片大贊的情況下,依然有很多批判者認為柴靜自費作為個人進行新聞拍攝本身就是一種商業行為,她的每一個生產環節都充滿了市場化的影子;而她以母親的身份闡述了女兒的病情隱私,是否太過于煽情而失去了新聞媒體記者應該有的客觀態度。作為新聞媒體記者,對于她報道的深度、專業度和反響度,應該看出哪些應該堅守的和改進的部分,這才是從職業道德的角度應該深思的話題,究竟“記者是為新聞記錄者的記者,還是為人的記者”?
一、從個人價值維度評價
“熱情謳歌正義與光明,無情揭露邪惡和黑暗,主持公道,堅持正義,不畏懼任何壓力,時刻同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系”一個新聞工作者所應該具備的基本職業操守。曼德拉曾經說過:“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那就別去照亮別人。但是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不要為自己的茍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熱量的人們。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當我們面對社會環境的危機時,出于自身的安全考慮,我們有權利保持沉默,但是我們沒有權利去嘲笑和批判哪些用于出頭的人。
“霧霾”這一現象在中國出現并引起公眾關注是在2013年,但是人們并沒有對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后果進行過多的擔憂。我相信很多人真正關注霧霾的危害和產生環保意識是在柴靜的《穹頂之下》,雖然這不算是一個新課題,但是在這個社會,很少有人愿意用一年的時間自費去關注一個環保課題,從《穹頂之下》我們可以看出柴靜自身的擔憂,可以感受到她的用心。從個人價值的角度來看,她認真去做一件有利于人類社會文明持續發展,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課題,是一種在民眾普遍沉默狀態下的有力發聲,是一種個人價值的體現,同時也展現了她做為一個新聞者的勇敢、堅持、關心民生的道德要求。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她在社會輿論話語權的層面存在一定矯枉過正的表現,盡管在很多媒體看來,她的演講依舊規范在新聞工作者的道德底線內,但仍然有一些沖擊了新聞媒體記者的行為底線——過于代入自身情感。她脫離了新聞記錄者的身份,而是作為一名母親來進行演講,但是在宣傳中又是打著新聞記者自費拍攝的旗號,在某一種程度上來說,很難不將這個行為看做一場自我炒作與宣傳。雖然她勇于發聲是事實,但霧霾相對來說也還是一個很安全的話題,她也極力控制自己的內容不沾染敏感內容,事實上并沒有明顯突破桎梏的內容。
二、從民眾反響維度評價
中層民眾在關心自己的生活水平之外,也愿意關注一些切身相關的民生大事,比如環保。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新聞報道中過于平淡和理性的內容無法激起群眾閱讀的欲望和感同身受的體驗,沒有產生情感共鳴就無法理解文章的內涵。由于傳統的新聞中不能出現所謂理性或感性的號召或呼吁等情感表達,普通群眾在閱讀后也無法做出自己正確的理解和判斷,不明白這一篇新聞報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穹頂之下》是從切身的角度出發,講述了普通大眾身邊都出現的一些事情,很多人都通過這段視頻了解到什么是霧霾,他的危害是什么,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減少霧霾。從群眾反響的角度來說,這是一次成功的知識普及。職業新聞記者協會的職業倫理規范中說到:“公眾的啟蒙是正義的先驅”。說明新聞工作者的所堅持的正義就是進行公眾的啟蒙,是使普通群眾能聞達時事,這一點正是柴靜所做的。
但是她融入了過多主觀情感的部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隱約有著引導輿論方向的苗頭,這也反映了傳統新聞媒體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好的新聞報道大多是質量較高的硬新聞,但說句實話,很多硬新聞非專業認識根本就看不懂,而大部分的普通群眾根本就沒有興趣看完,也許這種報道是遵守了新聞記者的報道要求,但是卻違背了讓民眾看懂、讀懂新聞的本質。柴靜也許在新聞的傳播方面有些夸張,但不得不說,這也是新聞工作者在新大眾傳媒改革的情況下,對傳統的規則束縛的一次反思。
三、從專業深度維度評價
原《焦點訪談》的主編莊永志評價柴靜:“這是非機構、非記者所做的信源最權威、信息最立體、視野最開闊、手段最豐富、最有行動感的霧霾調查……將引發新一輪的、更廣泛的從立法完善到公共政策調整再到公民個人作為的治霾行動”。《穹頂之下》播出之后,鳳凰網等各大新聞網站記者都認為她的內容其實很多都不是新鮮內容,在很早之前各大新聞報刊就曾經報道過,知識反響并不強烈。柴靜也正是發現了這個問題,才從生活的各個角度做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調查。柴靜是一位資深的新聞媒體人,她擁有優秀的新聞報道經驗和敏銳的媒體感知度,她關注了民生利益和最先進的互聯網媒體技術。
柴靜的報道中,依然有著很多偏駁和錯誤的觀點理論。她從幼兒腫瘤引入環境污染,又說肺癌和霧霾,但兩者之間的關系并沒有確切的研究和數據證明;她說個人環保,去沒有抓住實質,只說少開車。
作為新時代的新聞媒體記者,除了基本的道德操守,還應該順應時代發展和民眾需求,做出突破和改革。
參考文獻
[1] 潘飛.縱使世界不在了,新聞也還活著[J].出版廣角,2015(05):117.
[2] 唐琴. 《穹頂之下》:新聞專業主義實踐個案研究[D].蘭州大學,2016.
[3] 翁士洪.公共議程中網絡參與的社會網絡分析——以柴靜《穹頂之下》紀錄片事件的微博輿情傳播為例[J].復旦公共行政評論,2017(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