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金,趙敏慧
(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上海,201204)
[兒童健康研究]
噪音對早產兒的影響及降低噪音措施研究進展
趙麗金,趙敏慧
(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上海,201204)
目前我國新生兒監護病房的噪音水平普遍高于國際規定的水平,這對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有著嚴重的影響。該文通過介紹病房噪音對早產兒的影響,提出了相應的新生兒病房降低噪音的改進措施,從而加強醫護人員對病房噪音的關注,使早產兒的生命質量及存活率得以提高。
新生兒病房;噪音;早產兒;改進措施
在國內外的醫學和護理文獻中大量記載著關于新生兒監護病房聲音水平標準研究的報道。然而大多數新生兒病房均存在著聲音水平遠遠高于國際規定水平的隱患。噪音影響早產兒的生命體征,嚴重者將會影響早產兒的生命質量。然而,我國的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對降低和維持較低的聲音水平還未引起高度重視[1]。現就新生兒監護病房噪音的水平、來源、對早產兒的影響及降低噪音的改進措施進行綜述。
美國環境保護署規定醫院夜間噪音不得超過35分貝,白天的噪音水平不得超過50分貝,然而幾乎沒有醫院能夠遵守這個規定[1]。我國的NICU病房噪音水平已經超過了國際允許的水平。NICU平均的聲音水平在50到75分貝左右,最高可達105分貝,其延長音效也可達80分貝左右。由此可見,我國NICU病房的噪聲遠未能夠達到國際規定的水平,而且未引起各級醫護人員的足夠重視,因此降低病房噪音刻不容緩。
2.1容易引起注意的噪音
①早產兒周圍儀器設備發出的噪音,如監護、輸液泵等儀器的報警聲,開關暖箱門產生的聲響等;②護士臺電話鈴聲,病房門鈴聲等;③進行侵入性操作時產生的新生兒哭聲,同房間的新生兒如果有一個在大聲哭泣,其他患兒也會受到影響;④醫護人員的說笑聲、談論聲等;⑤推拉治療車、更換暖箱、使用轉運小床發出的聲音。這些聲音通常較大,容易引起注意[2]。
2.2潛在的噪音
頻率分析顯示,新生兒在白天比在晚上多暴露的20%噪音來源于說話頻率的聲音。因此普通說話頻率的聲音如不能很好的控制很容易發展成為噪音,尤其是在夜間,如果說話聲音大,周圍環境安靜,談話聲就會變成噪音。因此應當關注這些潛在的聲音,以免這些潛在的聲音變成真正的噪音。
3.1對心率及呼吸的影響
噪聲作為應激源引起新生兒應激反應,使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導致新生兒容易出現呼吸不規則,呼吸暫停,心率、呼吸頻率加快,血氧飽和度下降。早產兒尤其是Apgar評分低的新生兒,在應對噪音時容易出現心率大幅度變化[3]。心率大幅度變化,對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有著極不利的影響。
3.2對聽覺系統的影響
泰國一家醫院研究指出,使用暖箱的早產兒的聽力水平低于正常新生兒。開關暖箱門產生的聲響及患兒在暖箱內啼哭等產生的噪音,容易導致長時間在暖箱內的患兒聽力下降。國內2010年黎惟廣等學者發現使用呼吸機治療的高危兒,若未使用耳罩隔離噪音,聽力障礙的發生率較高。當噪音在60~80dB時,將會造成早產兒聽力受損。若早產兒長期處于噪音過大的環境中,聽力減退的危險增加,且有可能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異常。國外學者Szymczak等[4]動物實驗顯示:將聽力正常小鼠暴露噪聲環境后,結果發現噪音削弱下丘腦神經元的敏感性,造成聽力受損。
3.3對生長發育和體重的影響
高噪音干擾早產兒生長發育,使早產兒體重增加緩慢。當早產兒在放有優雅音樂的環境中比在普通新生兒病房中,體重增長相對較快,恢復出生體重所用的時間明顯縮短,并且能夠增強早產兒吸吮能力,促進腸胃蠕動。而一直處于噪音狀態下的早產兒,體重增長較慢,吸吮力差,平均住院時間長。
3.4對睡眠質量的影響
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早產兒腦部的發育。但是在NICU進行治療的早產兒,由于生后日夜均被迫接觸各種不良刺激及醫療護理操作,不能建立起正常的睡眠規律[5],一旦不能建立起早期睡眠節律,將會影響早產兒以后的睡眠質量,并且有可能對早產兒大腦發育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3.5對情感發展的影響
由于新生兒病房內一般接受體重較低的早產兒,大部分時間家長不可以探視,使得母嬰分離或者母嬰不能長期在一起。另外,在NICU進行治療期間,新生兒接受不同程度的噪音,早產兒接觸到更多的是照護者的聲音,對母親的聲音陌生,這有可能導致早產兒情感發育障礙。
3.6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噪音對新生兒神經系統也造成一定的影響。研究表明噪音水平高,會使體內的皮質醇、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濃度明顯升高。當新生兒處于安靜環境里,給予一個聽覺刺激,他們會有明顯的行為反應。他們的行為在刺激消失后的很長時間里表現為擾亂不安,無法恢復到最初的安靜狀態。若早產兒長期處于噪音環境中,生理紊亂發生率高,干擾神經系統的發育,嚴重者可出現神經系統長期后遺癥。如多動癥,噪音環境引起的新生兒低氧血癥可造成感覺神經的紊亂,從而導致兒童多動癥的發生。
減少病房噪音需要對病房環境進行改造,而這些改進措施需要大量的資金輸出。領導者需意識到降低噪音所能帶來的好處并且積極提供資源進行改進。領導者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在于組織及教育所有的員工竭盡全力去實施降低噪音的措施,為患兒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
4.1使用隔音材料
由于暖箱中的新生兒聽力水平可能會下降,國外一些醫院使用SAP(3D錐形的開放式的泡沫聚氨酯)這種特殊的材料在暖箱的三個側壁及吊板上。使用SAP后病房噪音56分貝,暖箱中噪聲47分貝,由此可見,SAP可以有效的降低暖箱的噪音,使早產兒能夠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還有一些醫院的天花板使用隔音吊板,并且安裝靈敏的聲音接受儀,使早產兒病房的聲音降至最低[6]。我國的NICU醫護人員可以到國外進行學習,引進外國的一些隔音效果好的材料,從而降低噪音。
4.2改變醫護人員的行為
4.2.1員工行為及設備聲音是決定噪音水平的關鍵因素
醫院應當對降低病房噪音引起重視,提高所有醫護人員對噪聲的敏感性,使全體人員能夠自發的下意識的為降低病房噪音而努力。要求日常工作做到“四輕”,即說話輕、走路輕、開關門輕、操作輕。當早產兒哭鬧時,及時給予安撫,以減少哭鬧對其自身及周邊早產兒產生影響。多留時間給早產兒休息,有助于降低噪聲,促進早產兒睡眠,維持其生理穩定[7]。
4.2.2積極的宣教是降低NICU噪音的有利措施
而據國外學者調研,病房聲音下降3dB將會大幅度改善病房噪音水平。通過對醫護人員進行宣教,可以使病房噪音明顯減低,然而若未重復強調降低噪音的重要性,病房噪音水平又會恢復到高噪音水平[8],因此對醫護人員降低病房噪音的意識進行強化,取得醫護人員的 合作,對降低病房噪音取得成功至關重要。
4.3關注潛在可能的有害聲音
很少有人注意到由于新生兒自己哭吵而在暖箱內產生較高的噪音, 有實驗研究顯示,暖箱內密閉的環境導致聲音產生回響作用,使暖箱內噪音水平升高,實驗中指出患兒哭聲產生的聲波撞擊到暖箱內的各內壁上,反射到患兒耳中[9]。這樣反射回來的聲音因積累而放大。若在暖箱的每個內壁放置吸音材料,可明顯降低暖箱內的噪音。
4.4盡可能使用單獨的房間,避免集體房間
2009年楊玉梅研究表明,住在集體房間的早產兒,由于環境嘈雜,鄰近新生兒的哭鬧聲,醫護人員給不同新生兒進行治療操作頻繁,均使早產兒不能得到良好的生長環境。因此,使用單獨的小房間,有利于給早產兒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因此應該大力提倡單獨房間,盡量避免使用集體大房間。
4.5設置安靜時段
設置安靜時段,即在每天的某幾個小時,降低病房內的聲音及光線,降低監護等的報警聲,減少各種治療操作的進行,并且使醫護人員盡量放低聲音,來營造一個安靜的時間段[10]。通過設置安靜時段,可以給患兒更多的休息時間,促進早產兒的生長發育。可以使早產兒的各項生理指標在安靜時間段的測量值均比日常時間段低,其中安靜時間段的舒張壓、收縮壓、平均脈壓、經皮氧飽和度、脈搏明顯比日常時間段測量值低,安靜時間段的肛溫、呼吸無顯著性差異,但呼吸比正常時間段深、沉,肛溫一致,也證實了安靜時間段的設置可以對早產兒各項生理指標產生有利影響。 如果在早產兒的護理中盡可能多的設置安靜時間,減少不必要的活動和聲音,可以使早產兒的睡眠質量得以提升,能量消耗減少,有利于其生長發育。
4.6改進NICU設施,降低噪音
工作人員穿合腳且走路時產生聲音小的拖鞋;將各類儀器放置于儀器臺上,不要放置在暖箱上,并調低監護、呼吸機等的報警聲;治療車、尿布車等車輪改為橡膠輪,降低車輪產生的聲響。
4.7降低噪音的幾種簡單設置
4.7.1耳罩
新生兒噪音防護耳罩,使用呼吸機或在暖箱中的患兒可預防性使用耳罩,可降低噪音對患兒產生的刺激,營造安靜的環境,增加患兒的睡眠時間,有利于早產兒的生長發育。
4.7.2帽子
為早產兒戴帽子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噪音,尤其是使用呼吸機的患兒,為患兒戴上帽子,可以降低呼吸機產生的噪音對患兒造成的影響。
4.7.3暖箱上蓋暖箱罩
暖箱上蓋暖箱罩可降低暖箱內的噪音水平約4.8分貝,使用暖箱罩不僅可以降低噪音水平,而且可以減少光照對早產兒的刺激,有利于為早產兒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4.8音樂療法
舒緩、優美的樂曲聲可通過刺激早產兒的聽覺器官,調節運動神經系統和呼吸、循環、消化系統功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減輕外界壓力;舒緩的音樂促進早產兒體重增加,促進吸吮能力的建立,使奶量增加,有利于胃腸功能成熟;促進大腦皮層覺醒,提高肌張力;輕柔的音樂減少早產兒的活動,降低能量消耗,可以促進早產兒生長發育。
我國新生兒病房的噪音遠遠高于國際規定的水平,然而,噪音使早產兒心率、呼吸增快,降低早產兒睡眠質量,使早產兒生長發育減慢,體重增加慢,對聽覺系統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同時可能造成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的損傷及影響情感發展。總之,醫護人員應當重視噪音給早產兒帶來的影響,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努力給早產兒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
[1]Lahav A.Questionable sound exposure outside of the womb:frequency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noise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J]. Acta Paediatr,2015,104(1):e14-e19.
[2]Szymczak S E,Shellhaas R A.Impact of NICU design on environmental noise[J].J Neonatal Nurs,2014,20(2):77-81.
[3]Discenza D.Reducing noise levels in the NICU[J].Neonatal Netw, 2014, 33(1):41-42.
[4]Szymczak SE, Shellhaas RA.Impact of NICU design in environment noise[J].Neonatal Nurse,2014,20(2):77-81.
[5]Shimizu A,Matsuo H.Sound environments surrounding preterm infants within an occupied closed incubator[J].J Pediatr Nurs,2016,31(2):e149-e154.
[6]Aita M,Johnston C,Goulet C,etal.Intervention minimizing preterm infants' exposure to NICU light and noise[J].Clin Nurs Res,2013,22(3):337-358.
[7]Key A P,Lambert E W,Aschner J L,etal.Influence of gestational age and postnatal age on speech sound processing in NICU infants[J].Psychophysiology,2012,49(5):720-731.
[8]Trickey A W,Arnold C C,Parmar A,etal.Sound levels, staff perceptions, and patient outcomes during renovation near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J].HERD,2012,5(4):76-87.
[9]Freudenthal A.A quiet NICU for improved infants’ health,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 systems approach to reducing noise and auditory alarms[J].Cogn,Technol Work,2013,15(3): 329-345.
[10]Hassanein S M,El Raggal N M,Shalaby A A.Neonatal nursery noise: 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J].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3,26(4):392-395.
[專業責任編輯: 周熙惠]
Adverse effect of noise on premature infant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ZHAO Li-jin, ZHAO Min-hui
(ShanghaiFirstMaternityandInfantHospitalAffiliatedto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1204,China)
At present the noise level in infant care unit in our country is higher than international stipulated level, which has serious impact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adverse effect of noise on premature infants in the ward,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reduce noise, strengthen staff’s awareness of the noise 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and survival rate of premature infants.
neonatal ward; noise; premature infant; improvement measures
2016-12-20
趙麗金(1988-),女,護師,碩士在讀,主要從事新生兒科護理。
趙敏慧,副主任護師。
10.3969/j.issn.1673-5293.2017.04.040
R72
A
1673-5293(2017)04-04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