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向軍
(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從“木不疏土”探討腫瘤術后胃癱綜合征的證治
高向軍
(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木不疏土;腫瘤術后;胃癱綜合征;健脾疏肝和胃
腫瘤術后胃癱綜合征(PGs)是一種功能性胃腸紊亂的疾病,表現為胃排空延緩和非機械性梗阻[1]。臨床常見癥狀有無食欲、食后飽脹、惡心嘔吐、腸鳴音減弱、排氣減少等。PGs多見于上腹部手術后,國內報道其發病率多數為0.6%~7%,國外報道為5%~10%[2],特別是胃和胰腺手術后發病率更高,有統計胰腺癌術后PGs發生率可達20%~30%。近年來中醫藥在PGs治療中取得較好的療效,患者術后及時有效地針對胃癱進行治療可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質量。
胃癱歸屬中醫學“痞滿”“嘔吐”“反酸”等范疇。脾胃乃先天之本,是受納水谷、運化精微的根本,一臟一腑相為表里。《素問·靈蘭秘典論》言:“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脾胃功能失調,脾失健運,胃失傳化,脈絡損傷,氣滯血瘀,中焦受阻,升降失常而出現嘔、脹、痞諸證。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明確指出:“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曰:“其病之候,但腹內氣結脹滿,閉塞不通。”《素問·脈解》謂:“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逆,故嘔也。”《圣濟總錄·嘔吐》說:“嘔吐者,胃氣上而不下也。”可見胃癱的主要病機為脾胃虛弱,中焦氣機痞塞不通,胃氣上逆。《實用中醫內科學》將胃癱歸于脾胃病證類,首次將術后胃癱定病名為“胃緩”,認為其病機為脾虛胃弱,氣機升降失司。
對于腫瘤術后引起的胃癱,現代中醫學者認為,消化道腫瘤患者本身存在正虛邪實,氣滯血瘀,脾胃運化不利,氣機不暢,加之手術創傷進一步損傷中焦脾胃脈絡,耗傷人體氣血,致脾土虧虛,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傳導失司,中焦氣機升降失調。術后患者由于擔心病情,出現精神抑郁、情志失調而致肝失疏泄、肝郁氣滯,且脾土虛弱不耐肝木的克制,肝氣犯胃犯脾,導致飲食水濕停滯中焦,中焦受阻,腑氣不通,濁氣上逆,故見腹部脹滿、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部隱痛等胃腸功能紊亂表現[3]。故腫瘤術后胃癱為本虛標實之證,虛乃脾胃之虛,實乃氣滯濕阻之實[4],基本病機為“木不疏土”,故在治療中應以疏土行氣和中為重。
1.脾虛肝胃不和在胃癱患者中常見。寒證見胃脘寒涼、胃脹喜溫喜按等;熱證見胃脘部灼熱、喜涼惡熱,可伴胃酸等;氣滯者見胃脘脹或痛,痛處不固定;血瘀者多見胃脘刺痛,痛處固定;虛證喜按而實證拒按。本病病證復雜多樣,病機虛實夾雜,同一個患者可有虛寒、氣滯、血瘀等多證并見。腫瘤術后患者濕濁瘀毒未盡,手術損傷脾胃,患者術后情緒欠佳導致肝氣郁滯,故腫瘤術后胃癱患者辨證為脾虛肝胃不和。
2.局部肝胃不和與全身脾胃虛弱相結合。腫瘤術后胃癱癥狀有2個特點,一是術后可見明顯的周身乏力,自汗或盜汗等氣陰兩虛的全身表現;二是局部胃脘痞滿、脹痛,甚至惡心嘔吐等氣滯濕阻癥狀,全身癥狀多表現為脾胃氣虛證,局部肝氣郁脾,肝胃不和證更為明顯,故辨證論治時應結合其特點合理用藥。
3.腫瘤術后胃癱以虛為主,普外科術后胃癱以實為主。普外科手術患者多為膽結石、膽囊炎、闌尾炎、胃穿孔等,以中青年多見,病機以體內濕熱、瘀血、痰毒內蘊,術后邪熱未清,以泄熱通腑為主要治法,效果顯著;而腫瘤常見于中老年人,且多為平素飲食欠規律,多食肥甘厚味者,脾胃功能減退,加之手術損傷,故應以行氣、溫補多法聯合運用為主。臨床上腫瘤術后胃癱以“虛而不通,滯而不通”為主,常見胃脘脹滿疼痛、不欲飲食、周身乏力、汗出氣短,辨病屬脾胃之病,辨證屬氣滯濕阻之證。治療時應一手抓局部之理氣化濕,一手抓全身之健脾益氣滋陰。綜上,腫瘤術后胃癱癥狀虛實夾雜,病機特點以脾胃虛弱、氣機逆亂、木不疏土為主,證型以脾虛肝胃不和多見。
臨床中,胃癱患者除無食欲、易飽、腹脹、惡心嘔吐、排氣減少無大便,還伴有煩躁、抑郁、汗出、不寐等全身癥狀,其舌象多見質紅苔白膩,該病病位在胃,但涉及肝脾,發作、加重與情志相關[5],術后胃癱癥狀表明肝臟疏泄功能失常,肝脾氣機失調,胃不降濁,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證脾胃升降協調的重要條件[6]。腫瘤術后胃癱患者多存在肝實和脾虛的病理狀態,且脾虛為主,以扶其弱者為綱。治療時常用治法以補益脾胃、調理氣機為主。臨床上多以香砂六君子湯或木香順氣丸加減治療,胃功能平均恢復時間8.8 d,最長11.3 d,比同類西醫治療周期縮短約10 d[7],如配合針灸治療,效果更佳[8]。山西省中醫院王晞星教授熟諳經典,喜用經方,尤善用和劑治病,經過多年臨床經驗總結,認為中醫診病療疾之真諦貴在“和”,且治病時主張應從中焦脾胃入手,乃和中治療,應首先調和脾胃,恢復脾胃功能,脾健胃和,生化有源,氣血充和,可達到激發和促進機體陰陽自和機制而使疾病向愈。王晞星教授經常告誡學生:無論何時,和中顧護脾胃治療都是治病救人第一要務,尤其是危重病患者更應先和脾胃以扶救胃氣,胃能納食,或可為患者贏得一線生機,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也。所以對于腫瘤術后胃癱患者,當以調和肝、脾、胃為重,以健脾疏肝和胃立法治療肝強脾弱、木不疏土之證,選用和法方劑六君子湯合四逆散加減治療術后胃癱綜合征,療效甚佳。
中醫認為疏肝健脾、補氣行氣是治療消化道腫瘤術后胃癱的“王道”,即以相對溫和平穩之劑補中有攻、攻中有補,可使患者生存質量提高,生存期延長[9]。本病基本病機為肝氣郁不疏脾,故宜疏理肝氣之郁以增肝用,健脾和胃以復脾運胃納之常,臨證治療以補虛為主,也要顧及邪實,輔以疏肝行氣。六君子湯合四逆散主要中藥為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半夏、陳皮、柴胡、白芍、枳實。現代研究表明六君子湯具有抑制胃黏膜充血、水腫,減輕炎細胞浸潤,減少上皮化生等作用。四逆散可調節人體內胃動素、胃泌素、內皮素的分泌。健脾益氣、和胃燥濕化痰的六君子湯合疏解肝郁的四逆散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很好地提高了臨床療效。
患者,男,58歲,2012年5月26日初診。行胃癌開腹術后16 d,因無明顯排氣排便來診,就診時已置胃管,24 h引流液約1 000 mL,病房給予促進胃動力藥物后無明顯效果。癥見:腹脹腹痛,惡心嘔吐,不欲飲食,口干口苦,舌淡紅,苔白膩,脈弦。查體:腹部柔軟,無壓痛、反跳痛,腸鳴音弱。待胃液抽凈后給予六君子湯合四逆散加減口服并關閉胃管,直到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癥狀后再開放胃管,若無癥狀持續閉管。方藥:太子參15 g,茯苓10 g,白術10 g,陳皮10 g,半夏10 g,柴胡10 g,白芍10 g,枳實10 g,大黃5 g,芒硝5 g。患者口服上方5 d后出現明顯的排氣排便,24 h引流液為200 mL,拔除胃管,囑其少量進食后無明顯不適,上方去芒硝,繼服2劑后,患者出院,隨訪未再反復。
[1]Wente M N,Bassi C,Dervenis C,et al.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DGE) after pancreatic surgery:a suggested definition by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Pancreatic Surgery (ISGPS)[J].Surgery,2007,142(5):761-768.
[2]Tang D M,Friedenberg F K.Gastroparesis:approach,diagnostic evaluation,and management[J].Disease-a-Month,2011,57(2):74-101.
[3]李佩文.中藥外敷促進術后胃腸動力恢復[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7,13(4):393.
[4]魯海婷,姜偉青,彭保國.和胃通降合劑治療腹部手術后胃癱30例[J].陜西中醫,2009,30(1):43-44.
[5]楊格娟,龐瑞,王崎三.逍遙散在胃癌術后胃癱治療中的作用觀察[J].新疆中醫藥,2011,29(4):11-14.
[6]李有田,李冰,趙莉.淺論肝主疏泄與肝郁氣滯的關系[J].吉林中醫藥,2002,22(3):4.
[7]陳會林,顏福根,沈加君.經鼻膽管加中藥治療結腸癌術后胃癱臨床體會[J].中國中醫急癥,2009,18(3):451-452.
[8]李建勝,俞美萍.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術后胃癱綜合征[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1,17(1):25-27.
[9]陳銳深.現代中醫腫瘤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7.
歡迎訂閱《中國民間療法》雜志合訂本
2010、2011、2012、2013年《中國民間療法》雜志合訂本,每本定價128元。2014年《中國民間療法》雜志合訂本,每本定價158元。2015、2016年《中國民間療法》雜志合訂本,每本定價168元。
請按以下地址到郵局匯款: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路28號易亨大廈1602室。收款人:中國民間療法編輯部收。郵編:100029。請務必寫清您的姓名、詳細地址、郵編、電話及詳細購刊目錄。
也可通過微信小店(微信號:zgmjlfzz)購買。
2016-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