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昭璇
(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5)
民間中醫何益全老先生臨床病案舉隅
何昭璇
(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5)
何益全;附子理中湯;小柴胡湯;參附湯;四逆湯
近年來,我國政府非常重視中醫的傳承和發展,尤其是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整理與傳承[1]。吾曾祖父何益全老先生酷愛醫行,從醫80余年,博覽醫典,躬耕醫域,鄰里鄉人爭相請醫,無不妙手回春,而聞名西南鹽蓬數縣,其對《傷寒論》尤有獨到見解,并著有《六經證解》等相關書作,因此運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現以具體病案為例,將其經驗總結如下。
病案1.患者,男,65歲,2001年6月初診。患者于20世紀50年代末過食肉食,后以涼水沖澡,感風寒而致腹瀉,后一食肥甘即腹瀉不止,全身瘙癢伴發皰疹。幾十年來病情反復,經多年醫治,只能暫時緩解病情,一食肉食,上述癥狀即發作。來診時癥見:食肉食后即腹瀉不止,全身瘙癢伴發皰疹,精神欠佳,形體消瘦,苔略厚微黃,口中黏澀,脈沉細。證屬脾陽虛弱,濕毒阻遏。治擬理中健脾,燥濕解毒。處方:炮干姜20 g,黨參20 g,白術20 g,甘草15 g,土茯苓20 g,金銀花20 g,附片15 g(先煎)。5劑后,囑患者稍食肉食,仍有皰疹發出但瘙癢明顯緩解,無腹瀉癥狀。囑患者續服10劑,再食肉食,上述癥狀未再發作。
按語:患者過食肥甘后染風寒而致此病,且腹瀉時間長,因此致脾陽虛衰而濕氣蘊結發為皰疹,予以附子理中湯溫陽健脾,土茯苓、金銀花解毒燥濕。
病案2.患者,男,54歲,1998年4月初診。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胸脅部走竄性疼痛10余年,疼痛劇烈難忍,甚至需弓背行走,不能直立。西醫檢查未發現明顯病灶。多年來遍訪名醫,服藥無數,療效不佳。來診時癥見:疼痛遍及整個胸脅部,難以明確病位,口不干、不苦,苔薄白而干,脈微弦。證屬陰陽不調,腎氣不納。治擬調和陰陽,收納腎氣。處方:柴胡25 g,法半夏15 g,黃芩10 g,大棗10 g,生姜(半個雞蛋大),甘草10 g,黨參15 g,枸杞子20 g。患者服用3劑后,疼痛緩解,續服6劑后,未再發作。
按語:患者10余年來,遍訪名醫,其處方驗單皆予以收藏,老先生觀其治療處方都為小柴胡湯加減之行氣活血之藥,諸如青皮、木香、穿山甲、沒藥、全蝎等,但服用之后卻無療效。老先生認為此病乃體中之氣無通降之路,焉有不痛之理?故在小柴胡湯調和陰陽的基礎上加用枸杞子,以納腎氣歸真,有“引水歸海”之意。
病案3.患者,男,70歲,2002年10月初診。患者舌頭從中間橫裂,裂痕較深,疼痛難忍,隨時有斷裂危險。前往某西醫院就診,建議其手術縫合。患者自訴平日納食差,每日只能進食一碗小米粥。來診時癥見:形體消瘦,舌頭斷裂處裂痕較深,苔黑無津,口干不欲飲,脈沉細微弱。治擬回補真陽。處方:干姜30 g,鹽附子30 g(先煎),甘草30 g(另包),金銀花10 g。囑患者少藥多次服用,3劑藥后,患者舌苔由黑轉黃。上方服用1個月后,去金銀花,續服藥1個月,舌頭裂痕處恢復正常,苔不黑,口不干,食量大增。
按語:該患者診斷為真陽衰微、陽氣不升,故舌頭乃為極寒凍傷所致。予以四逆湯急救回陽,金銀花消腫止痛,處方用藥簡單,但療效甚好。
病案4.患者,女,45歲,2003年7月初診。患者因感冒后,身體虛弱,動則大汗淋漓,其汗不收,全身無力。平素怕冷尤重,即便盛夏,亦需穿厚棉大衣,戴口罩、棉帽保暖。患者在深圳多方尋醫,療效均不佳。由于患者就診不便,通過電話問診。患者自訴怕冷嚴重,盛夏之時亦需穿棉大衣保暖,且動則汗出,大汗淋漓,周身無力,口不干、不苦,大小便正常。證屬陽氣虛弱,衛氣不固。治擬調和陰陽,固護衛氣。處方:黨參30 g,附片30 g(先煎)。患者服藥3劑后,汗止,怕冷癥狀有所緩解。囑患者續服10劑而愈。
按語:該患者發汗后傷及衛氣,汗多亡陽,故以參附湯補腎陽,調和陰陽,固護衛氣。
病案5.患者,女,55歲,2004年2月初診。患者每于冬春交替時發病,發病時突然暈倒不省人事,全身僵硬,兩三天后逐漸恢復意識,醒后全身疼痛無力,歷經半月方可恢復。如此反復10余年,從未間斷,當地醫生每次予以附子理中湯治療,雖能暫時緩解癥狀,但未能斷根。2004年春節時,患者再次發病,當地另一醫生予以生脈散治療,服藥3劑后,患者癱軟無力癥狀加重,甚至站立不穩,后再予以附子理中湯5劑,病情未好轉,遂請老先生就診。來診時癥見:患者嗜睡,納差,形體消瘦,苔淡薄,脈沉細著骨。證屬素體陽虛,陰陽失交。擬治回陽救逆。處方:干姜30 g,鹽附子30 g(先煎),甘草30 g(另包)。患者服3劑后,精神狀態恢復較好,可自行下床,胃口有所恢復,病情大有好轉,續服1個月,患者病愈。回訪5年,未再發。
按語:冬春交際之時,乃陰陽交替之際,患者素體陽虛,不能與天地陰陽交替同步,所以每當立春之時發病,故予以四逆湯大劑量回陽。
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疑難雜癥的效果毋庸置疑,尤其用經方治療收效甚好。吾曾祖父從醫多年,總結出小兒奶癬瘡及創傷后遺疼痛癥等多種疾病的中醫特色療法,可見民間中醫特色之處。中醫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在源遠流長的中醫歷史文化中,民間醫學自古以來就是不可忽視的,它對我國醫學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2]。
吾曾祖父何益全老先生醫德高尚,不圖名,不圖利,以救人為終身奮斗目標,即使已達96歲高齡,仍不顧力衰,為患者治病。縱觀當今我國民間中醫的現狀,雖然國家有扶持中醫發展的政策,但由于地理以及各方面的原因,對民間驗方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嚴重不足,特別是偏遠地區。這樣造成了許多有效的藥方流失,這對我國的中醫傳承和發展是不利的。因此,重視民間師承中醫,重視民間中醫人才,重視民間中醫藥發展迫在眉睫。筆者僅以曾祖父醫治的特殊病案為例,展現中醫藥治療疑難雜癥上的療效,為我國民族醫藥的發展、繁榮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1]楊永暉.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之傳承方法芻議[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5,27(1):26-28.
[2]胡祖科.傳承中醫國粹 弘揚民間醫學——記陳剛對傳統中醫的傳承和自主創新[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0,7(7):43.
2016-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