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春 閻小彤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醫院分院,河北 唐山 063100)
銀質針療法治療頸源性頭痛30例
劉振春 閻小彤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醫院分院,河北 唐山 063100)
頸源性頭痛;銀質針;針刺;艾灸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習慣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頸源性頭痛在臨床上的發病率呈日趨增長的趨勢。尤其是各類新興電子產品的出現,更加劇了人們頸部軟組織的勞損程度而引發頭痛,頭痛日久還可伴有頭暈、耳鳴、耳脹、目脹、咽喉異物感及頸項僵硬等癥狀。
收集2008年9月—2015年12月唐山市古冶區醫院分院針灸科門診收治的30例頸源性頭痛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19~56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9年;均經過??茩z查,排除顱腦等器質性病變和精神障礙。
1.銀質針:直徑1.1 mm,3號針針柄長6 cm,針身長12 cm。艾條:將艾條切成長1.5 cm的小段,中間用竹簽穿孔以便裝在針尾備用。
2.治療部位:一般引起頸源性頭痛的部位主要是項枕部和頸椎棘突旁兩部分[2]。
(1)項枕部軟組織銀質針針刺操作。①體位:患者取俯臥位,胸部墊一薄枕,前額墊一薄枕,使面部架空以利于呼吸。頭部輕度前屈易于針刺操作。②定點:在枕外隆突處定點第一點,沿上項線兩側距1.5~2 cm為皮膚進針點群,向兩側可以延伸至乳突部。在上項線進針點群下方1.5~2 cm處定下排進針點群,下排進針點定在兩個上排進針點之間。③皮膚消毒。④局部麻醉。⑤針刺操作:先在第一點進針,針尖刺至枕外隆突骨面后調整針體向下項線做骨膜下刺,深度不超過2 cm,其兩側靠近枕骨大孔進針點操作方法相同。其余上排進針點刺至骨面后調整針體向下項線做骨膜下刺,針感可上傳至頭面部。下排進針點針尖稍向上斜刺至上下項線之間骨面后,向下做小幅度提插至下項線骨面。⑥針間墊布,裝艾條,注乙醇,點燃艾條,去除艾灰,撤去墊布,拔除銀質針,按壓出血針孔,針眼消毒,下床活動。
(2)頸椎棘突旁軟組織銀質針操作。①治療體位:患者取俯臥位,胸部墊一薄枕,前額墊一薄枕,使面部架空以利于呼吸,使頭部輕度前屈易于針刺。②定點:根據壓痛點自第二頸椎棘突旁至第二胸椎棘突旁定內排皮膚進針點群,內排進針點旁開1.5~2 cm定外排進針點群,外排每一進針點定于相鄰兩內排進針點之間,針距1.5~2 cm。③皮膚消毒。④局部麻醉。⑤針刺操作:先針刺內排進針點,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均可。進針速度要緩慢,沿棘突直刺到椎板,觸及椎板骨面后進行小幅度提插,尋找到特別強針感部位后停針。外排針尖稍向內做斜刺,到達頸椎椎板骨面后向外做小幅度提插至小關節突,找到特強針感部位停針。⑥針間墊布,裝艾條,注乙醇,點燃艾條,去除艾灰,撤去墊布,拔除銀質針,按壓出血針孔,針眼消毒,下床活動。⑦注意:頸椎位置較高,有重要的血管神經,針刺操作應輕柔,到預計深度未找到骨面時可小幅度左右擺動針尖尋找骨面,不可盲目深刺,以免引起意外發生。
治療時間:每隔5~7 d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
1.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痊愈:頭痛完全消失,頭暈、惡心、目脹等伴隨癥狀消失。顯效:頭痛基本消失,伴隨癥狀基本消失,偶爾稍感頭部重脹。有效:頭痛癥狀減輕,伴隨癥狀明顯減輕,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無效:頭痛程度及伴隨癥狀無改善。
2.結果:30例患者中,痊愈24例,顯效4例,有效1例,無效1例,痊愈率80.0%,總有效率96.7%。
患者,男,53歲。2014年5月2日就診。主訴:后頭痛7年,加重10 d。自訴2007年夏天落枕后頸部疼痛波及后頭部,繼而頸部僵硬。在家中敷貼膏藥3 d無效,又在某按摩診所治療7 d,頸部僵硬緩解,但頭痛一直未得到改善。某次感冒后頸痛、頭痛加劇,感冒痊愈后頭痛仍無改善。此后幾年里一直持續頭痛,每遇天氣變化、情緒變化時頭痛加重。經某三甲醫院系統檢查:頭部和頸部CT無異常,臨床診斷“神經性頭痛”。近年一直服用止痛藥維持,后經人介紹就診于針灸科門診。查體:表情痛苦,蹙眉,頸部左側項平面壓痛明顯,且按壓項平面后頭痛立刻緩解。診斷:項枕部慢性軟組織損害繼發頭痛。治療:行項枕部軟組織銀質針針刺操作,起針后頭痛消失。為鞏固療效,囑其1周后繼續治療1次,共治療2次頭痛痊愈,1年后隨訪無復發。
密集型銀質針療法是中醫傷科與西醫骨科相結合的優秀成果,是治療軟組織疼痛的三大方法之一。陸氏傷科銀質針療法始于順治年間,為浙東著名的民間療法,迄今已有350年的歷史。第七代傳人陸云響醫師1959年任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中醫傷科主任,對家傳銀質針的臨床應用獨具一格,時稱“上海傷科八大家”之一。銀質針療法的奇特療效引起了時任靜安區中心醫院西醫骨科主任宣蟄人醫師的關注。陸云響醫師打破家規,毫無保留地和宣蟄人醫師開展合作。正是中醫傷科與西醫骨科的通力合作,促使宣蟄人醫師創立了治療軟組織疼痛性疾病的密集型銀質針療法,并在全國推廣,為陸氏傷科銀質針在基層的應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3]。
軟組織外科學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椎管內外軟組織因急性損傷后遺或慢性勞損形成病變,病變產生的化學刺激是疼痛的發病機制,其病理是無菌性炎性反應。在發病機制上,闡明了炎性軟組織向粘連變性攣縮發展的病理過程,并概括出“通則不松,不松則通”“因痛增痙(攣),因痙(攣)增痛”的治療原則[4]。當頸項部軟組織由于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形成無菌性炎癥病變區域后,局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會發生組織變性繼而發生攣縮,因而形成局部痛和傳導痛。銀質針療法具有解剖學定位精準、針體有良好的導熱性、松解病變軟組織廣泛的特點,對于由頸部軟組織病變引起的頭痛有著確切的療效。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6-37.
[2]董宏然.軟組織外科學基礎與臨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5:166-167.
[3]陸念祖,程少丹,錢作堯.陸氏傷科銀質針療法[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2:96-100.
[4]宣蟄人.宣蟄人軟組織外科學[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9:299.
2016-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