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珍 羅 迪 趙 燕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8)
·放血療法·
委中穴刺絡放血治療下肢丹毒24例
李 珍 羅 迪 趙 燕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8)
下肢丹毒;委中穴;刺絡放血
中醫學認為丹毒是由于素體血分有熱,外受火毒,熱毒搏結,或者由于皮膚破損部位有濕熱之邪乘隙侵入,郁于肌膚而出現皮膚突然發紅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本病發無定處,但多發于頭面部及小腿足部。下肢丹毒多因濕熱蘊結所致。西醫主要應用抗感染藥物治療,起效快,但需長期使用抗生素,易引起耐藥,并易復發。中醫刺絡放血療法副作用小,經濟適用。筆者于2015年對24例下肢丹毒患者采用委中穴刺絡放血治療,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24例患者均為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針灸科門診收治患者,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齡24~65歲,病程1~2周。患者均為下肢丹毒,主癥均為局部紅赤腫脹、灼熱疼痛,或見水皰、紫斑,甚至結毒化膿或皮膚壞死,偶有發熱惡寒,其血常規提示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有關診斷標準擬定。
取穴:患側委中穴。操作方法:患者采取站立位,不能耐受者,可采取側臥位或被動側臥位,使患肢伸直,充分暴露病側腘窩部位,先用帶子或橡皮管結扎在患側委中穴上端后,用記號筆進行定位,先用2%的碘酊由腧穴部位的中心向外繞圈消毒,稍干后,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脫碘,醫者雙手嚴格消毒后用三棱針垂直快速點刺委中穴,可刺3~5針,進針2~3 mm,隨即出針,令其出血,出血量為3~5 mL,待暗紫色血液自然流盡,松下帶子或橡皮管,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療程:每周治療2次,1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治療效果。
注意事項:①針具和放血部位必須嚴格消毒以防感染;②進針、出針時應快速準確;③針刺不宜過深,以免傷及腘窩處動脈,避免出血過多;④對體質虛弱者慎用,對血液病及其他疾病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礙者禁用;⑤放血前應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對放血的顧慮,以免因緊張發生暈針等意外事故。
1.療效標準[1]。痊愈:紅腫疼痛及伴隨癥狀完全消失,復查血常規提示正常。顯效:紅腫疼痛減輕,伴隨癥狀消失,復查血常規提示正常。無效:經2個療程后,臨床癥狀未見明顯減輕。
2.結果:24例患者中,痊愈20例,占83.4%;顯效2例,占8.3%;無效2例,占8.3%;總有效率為91.7%。
下肢丹毒又稱為“流火”,《圣濟總錄》概括其病機為“熱毒之氣,爆發于皮膚間,不得外泄,則蓄熱為丹毒,濕與熱搏結,下注而成本病。又濕為陰邪,重濁黏膩,纏綿難愈。故血熱為病之本,外受毒邪乃病之標,久則血行被阻瘀而成”[2]。故中醫多采取清熱解毒、行氣利濕為治療原則,在治療上采取委中穴刺絡放血的方法,其理論依據如下。
委中穴位于腘橫紋中點,肱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屬足太陽膀胱經穴。膀胱經為少氣多血之經,膀胱經的濕熱水氣聚集于委中穴,該穴又名血郄,具有清熱利濕、化瘀消腫的功效,此穴刺絡放血可泄血分之熱,起到清熱利濕解毒的作用,故委中穴最宜刺絡放血。
古人稱三棱針刺破皮膚后放出一定血液的方法為“刺血絡”或“刺絡”。此療法具有開竅泄熱、消腫止痛的作用。《素問·調經論》指出:“血有余則瀉其盛經,出其血。”故三棱針刺絡放血療法可令血氣經脈通行,以達到清熱解毒、行氣利濕的作用,是治療下肢丹毒經濟適用的方法。臨床采取此方法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41.
[2]董文啟.涼血解毒利濕法治療下肢丹毒的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07,25(12):87-88.
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2016-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