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霞
(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針刺配合通督推拿治療急性期妊娠面癱65例
郭 霞
(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急性期妊娠面癱;針刺;通督推拿
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病證,為針灸科常見病。妊娠期的面癱患者因擔心胎兒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多數不愿用藥物治療。但是如果在急性期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往往會導致面癱逾期不愈,留下口角倒錯、聯動等后遺癥。筆者采用針刺配合通督推拿治療急性期妊娠面癱,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65例患者來自2013年4月—2016年4月山西省中醫院門診,均為已確診的妊娠面癱患者,年齡22~35歲,孕齡4~33周,病程1~7 d。其中初產婦52例,經產婦13例;風寒型46例,風熱型19例。
診斷標準:參照《內科疾病診斷標準》第二版中“面神經麻痹”的診斷標準[1]。
中醫辨證分型[2]:分為風寒證和風熱證。風寒證:面部有受涼史,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緊。風熱證:多繼發于感冒發熱,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分型者;確診妊娠者;病程1~7 d。
排除標準:異位妊娠;合并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心腦血管等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不能耐受針灸治療者。
針刺治療:參照《針灸學》制定[2]。主穴:陽白、攢竹、四白、顴髎、地倉、頰車。配穴:風寒證配風池,風熱證配曲池,乳突部疼痛加翳風,聽覺減退或過敏加聽宮,舌麻、味覺減退加廉泉。風池、曲池取雙側,余穴取患側。針具:使用漢醫牌0.30 mm×(25~75) mm的一次性針灸針。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陽白向魚腰透刺25 mm,攢竹向絲竹空透刺40~50 mm,四白向睛明透刺25 mm,顴髎、頰車直刺25 mm,地倉向下關透刺50~60 mm。各穴均捻轉進針,平補平瀉,針刺得氣后留針40 min,不行針。
通督推拿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先以一手拇指點、按、揉百會穴,再將雙手中指和無名指并攏,自上而下依次點、按、揉面部兩側的陽白、攢竹、魚腰、絲竹空、太陽、迎香、四白、顴髎、下關、牽正、地倉、頰車、夾承漿等穴各約30 s。患者再取坐位,由頸項部風府穴至大椎穴沿督脈和膀胱經施點按法、指揉法和拿法等約5 min,重點在風府、大椎穴。最后揉捏翳風和風池各約1 min。揉捏風府、風池和翳風時,以患者頭項后的皮膚出現濕潤感為宜。
第一周每日治療1次,第二周開始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不休息,治療2個療程。
1.療效標準[3]。痊愈:面部肌肉功能正常。顯效:靜止時面部對稱、張力正常,面部有輕微的功能減弱,上額運動中等,輕用力眼裂能完全閉合,口角輕度不對稱,可能出現輕微的連帶。有效:面部功能有明顯的減弱,靜止時面部張力正常,上額運動微弱,眼裂用力時可完全閉合,口角明顯不對稱;運動時單雙側無損害性不對稱,半側面部可有不嚴重的連帶運動、痙攣或攣縮。無效:靜止時面部不對稱,上額無運動,眼裂用力不能完全閉合,口角僅有輕微的運動。
2.結果:65例妊娠面癱患者中,痊愈54例,占83.1%;有效8例,占12.3%;顯效2例,占3.1%;無效1例,占1.5%;總有效率為98.5%。
妊娠期婦女體虛或勞累,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入侵面部經絡,致氣血運行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而發為本病。《素問·評熱病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正氣不足為本,風寒或風熱外侵為標,屬本虛標實。“扶正祛邪”為治療本病的根本原則。
手足六陽經經筋均循行于面部,針刺面癱局部的陽白、攢竹、四白、頰車、顴髎、地倉等穴位,具有疏風祛邪、活血通絡的作用,可疏調局部經筋,使經脈氣血運行通暢,經筋得以濡養。現代研究證實,針刺可有效促進面部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神經調節,使面神經興奮,并且能有效地消除局部水腫,促進面神經功能的恢復[4]。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本病的扶正固本是通過推拿督脈經穴來實現的。督脈起于胞中,行于人體的后正中線,為陽脈之海,有統領全身陽氣和諸陽經的作用,可調整人體一身之陽氣。其主干分支都循行于頭面部,通過經絡下與腎相聯系,又與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交會聯系。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脾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督脈經氣通達,則氣血經絡運行通暢,人體正氣充足。因此推拿督脈經穴,有調節先天后天、扶正固本祛邪之功效。
《行針指要賦》云:“或針風,先向風府,百會中。”百會為督脈和手足三陽經交會之處,貫通諸陽經。點、按、揉百會既能升陽益氣、扶助正氣,又能向面部傳導擴散氣血,還可疏散面部風邪,活血通絡,濡養面部經筋[5]。風府位于項后,為督脈與足太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是風邪易襲之處,善于治療一切風疾,有通陽益氣、祛風通絡之功。大椎為督脈和手足三陽經之會,總督全身陽氣,可通督振陽祛邪。翳風位于耳后,屬手少陽三焦經,是面神經出莖乳孔之處,有祛風活血通絡的作用,是臨床治療面癱的要穴,正如《針灸甲乙經》所言“口僻不正……翳風主之”。風池屬足少陽膽經,為祛風的要穴,可疏風解表通絡。通過對面部及頸項部的推拿治療,可有效地加快新陳代謝,調節機體生理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炎性物質的吸收,促進面神經的再生,加速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復[6],從而達到治愈之目的。
采用針刺配合通督推拿治療急性期妊娠面癱,充分發揮了兩種療法的互補作用,能有效地提高療效和縮短療程,且安全無副作用,患者更易于接受。但是由于患者處于妊娠的特殊生理和心理時期,在治療前,應對患者做心理疏導,消除其畏懼心理,使其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并積極配合治療。治療時,針刺和推拿手法宜輕柔,針刺應淺,推拿手法應平緩有滲透力。治療過程中要密切觀察孕婦的反應以及胎動情況,確保安全。
[1]貝政平,蔡映云.內科疾病診斷標準 [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711.
[2]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20.
[3]House J W.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s[J].The Laryngoscope,1983,93(8): 1056-1069.
[4]毛莉.章逢潤教授治療周圍型面癱的思路和方法[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8):1-2.
[5]馬惠芳,李瑞.督脈經穴主治作用規律探討[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22(3):77-79.
[6]司井夫.推拿結合超短波治療面癱74 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7,15(10):51-52.
2016-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