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妍 呂 靜 劉素杰 張紅石 王丹丹 靳志超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中西醫(yī)結合“三位一體”干預方案預防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水腫的療效
董 妍 呂 靜 劉素杰 張紅石 王丹丹 靳志超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目的 探討中西醫(yī)結合“三位一體”干預方案預防和緩解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水腫的效果。方法 接受乳腺癌根治術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乳腺癌根治術術后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中西醫(yī)結合“三位一體”干預方案,即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改良康復操訓練、艾灸療法及患肢穴位按摩。比較兩組患者療程前后患肢水腫發(fā)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術后患側上肢水腫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中西醫(yī)結合“三位一體”干預方案可有效預防乳腺癌根治術后患側上肢水腫的發(fā)生,可以提高患者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有利于健康宣教,促進護患關系,為患者出院后的康復訓練提供保障。
乳腺癌;上肢水腫;艾灸;穴位按摩;康復操
目前臨床上乳腺癌治療的方法仍然以手術為主。乳腺癌根治術廣泛切除局部病灶,創(chuàng)面較大,故術后極易出現影響上肢功能的多種并發(fā)癥〔1,2〕。研究顯示〔3〕,目前乳腺癌根治術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發(fā)生率為6%~62%,且發(fā)病率與術后時間的推移呈正相關。上肢淋巴水腫作為乳腺癌根治術后的嚴重長期并發(fā)癥之一,患者不得不終生忍受此病帶來的上肢功能障礙、外觀異常、疲勞、麻木等痛苦,嚴重降低患者術后生活質量〔4〕。本文結合中醫(yī)學理論,建立中西醫(yī)結合“三位一體”干預方案,并對其預防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水腫的效果進行評價。
1.1 對象 選擇2015年3~12月在吉林省某三甲醫(yī)院接受乳腺癌根治術的患者100例。完全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納入標準:①TNM臨床分期Ⅰ~Ⅱ期,行乳腺癌根治術的患者。②非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年齡35~60歲。③患者本人清楚所患疾病真實情況,精神狀況正常,且自愿參加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干預前已出現非乳腺癌根治術所致的患肢水腫者。③不能耐受艾灸氣味,有呼吸系統疾病、慢性病史者。④有其他疾病不適合方案操作者,如有嚴重傳染性皮膚病或皮膚潰爛,凝血功能異常,心、肝、腎嚴重損害,嚴重精神障礙等。⑤依從性差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術后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中西醫(yī)結合“三位一體”干預方案,該方案是結合中醫(yī)理論知識,在術后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改良患肢康復操訓練,配合艾灸穴位及按摩,將三者緊密結合的一套系統的、科學的干預方案。改良康復操訓練:此康復操在常規(guī)功能鍛煉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共13節(jié),每小節(jié)二八拍,適合于術后1個月內的患者,從術后第1天開始由責任護士指導進行,從手指運動到手臂運動,通過手臂的運動,肌肉的收縮,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防止淋巴水腫,促進傷口愈合。穴位按摩:術后第2天開始,在辨證取穴原則下,選擇患側手臂兩條經絡上的穴位作為主要按摩穴位。康復鍛煉早期主要取前臂和手掌穴位,隨著鍛煉程度循序漸進的加大,對癥循經取全手臂穴位。具體取穴及按摩方法:①手厥陰心包經:手厥陰心包經走行為從胸走手,按照手掌-前臂-上臂的順序進行按摩,即中沖-勞宮-大陵-間使-內關-郄門-曲澤-天泉。②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走行為從手走胸,按照上臂-前臂-手掌的順序進行按摩,即肩髃-臂臑-手五里-曲池穴-偏歷-陽溪-合谷穴。③根據經絡循行,遠端取穴足三里、三陰交。穴位按摩時先采用點按法。即拇指屈曲垂直按在穴位上,根據術后恢復情況調整按壓力量,做一緊一松的按壓,頻率約為30次/min,每個穴位按摩5 min,最后每個穴位揉捏拍打各5 min。穴位艾灸:穴位艾灸于術后第9天開始。康復操訓練后進行穴位艾灸,每個穴灸5~8 min。在辨證取穴原則下,取患側手上勞宮、太淵、手五里、曲澤和天泉穴,用無煙溫灸盒進行溫灸。穴位艾灸早期要取前臂和手掌穴位,隨著康復鍛煉程度循序漸進加大,對癥循經取全手臂穴位。1.3 評價方法與指標 評價方法:每天按時完成干預方案后,通過測量雙上肢虎口掌徑、腕橫紋、前臂中點、肘橫紋和上臂中點五處圍度〔5〕,并且對比患側與健側圍度差,判斷患者手臂水腫程度,填寫記錄表。評價指標:雙側手臂周徑差值≥2 cm視為出現水腫。水腫程度〔6〕:①輕度水腫:雙側手臂周徑差值<3 cm,常見于上臂近端。②中度水腫:雙側手臂周徑差值3~6 cm,水腫影響范圍可達整個上肢。③重度水腫:雙側手臂周徑差值>6 cm,患側上肢皮膚硬韌,整個上肢及末端均出現水腫,患者上臂和肩關節(jié)功能嚴重受限。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
對照組發(fā)生重度水腫1例,中度水腫3例,輕度水腫4例,水腫發(fā)生率為16%;其中28例患者出現患側上肢麻木、腫脹感。觀察組出現輕度水腫2例,發(fā)生率為4%;其中10例患者出現患側上肢麻木、腫脹感。隨著護理方案的順利實施,麻木、腫脹感均得到改善。經過方案實施,患者術后發(fā)生水腫情況、肢體感覺狀況、護理滿意度等,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64,P=0.035)。且觀察組術后第15天患肢功能優(yōu)良48例(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33例(66.00%)(P<0.05)。
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水腫是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7〕。本研究顯示,中西醫(yī)結合“三位一體”干預方案的介入,借助中醫(yī)“未病先防”的理論,讓患者術后第一時間開始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降低患者術后的不舒適感,達到預防水腫發(fā)生的目的。西醫(yī)認為,乳腺癌根治術因術中清除腋下淋巴,導致患者出現上肢水腫的情況,同時伴隨疼痛、麻木、腫脹感〔8〕。中醫(yī)理論認為,“氣滯血瘀”引起阻滯經脈、氣機不暢是導致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水腫的原因〔9〕。中西醫(yī)結合“三位一體”干預方案結合中醫(yī)藥的理念,將西醫(yī)臨床常用的康復操進行改良,結合中醫(yī)的穴位按摩和穴位艾灸,達到預防術后患側上肢水腫發(fā)生的目的。改良康復操訓練是通過手臂的運動,肌肉的收縮,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防止淋巴水腫,促進傷口愈合。穴位按摩以祖國醫(yī)學理論為指導,其基礎為經絡腧穴學說,主要施治為按摩,通過手法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間接作用于經絡,激發(fā)經絡之氣,已達到調節(jié)機體經絡暢通,氣血運行旺盛的一種防病治病的手段。艾灸是用艾葉或艾絨點燃,利用艾火溫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溫通經絡,疏通氣血運行,調整人體紊亂的機體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以上三者緊密的結合,在患肢康復鍛煉的基礎上,配合艾灸穴位及按摩,依據祖國醫(yī)學“氣滯血瘀”的理論,運用穴位按摩疏經通絡,艾灸“溫而通之”的原理,借用手法、熱力和藥物的作用,刺激經絡通暢,增強患側上肢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促進病理產物如浮腫、炎癥、滲出物等的消散吸收,從而達到緩解患側上肢不舒適感、預防和緩解患側上肢水腫的目的。中西醫(yī)結合“三位一體”干預方案實施的過程中,由責任護士全程陪同進行。解決了患者及家屬不敢甚至不會按照醫(yī)囑進行功能鍛煉的情況。責任護士指導患者進行康復操訓練,幫助患者進行穴位按摩和艾灸,同時向患者進行相關知識的宣教。讓患者認識到乳腺癌術后的康復訓練是一個復雜又長期的過程,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其康復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出院后的功能鍛煉同樣重要,其最終要達到的康復標準是患側手經頭頂可摸到對側耳朵。通過責任護士的逐步引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患者配合度高,其治療效果得以保證。也使患者了解康復鍛煉的方法,為出院后的功能鍛煉打好基礎。方案實施的過程中,護士的規(guī)范指導、精心照顧、細心宣教,使得護士和患者之間有效溝通增加,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系,護士給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及時滿足患者的相關需求,護士與患者之間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情交流。另外,此方案不會給患者帶來經濟負擔,沒有副作用,穴位按摩和艾灸緩解了患者患肢的麻木、腫脹、疲勞等不舒適感,患者接受度較好。因此,通過方案的實施,提高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建立了良好的護患信任關系,更利于患者患側上肢功能鍛煉的進展。
1 鄭 瑩,吳春曉,張敏璐.乳腺癌在中國的流行狀況和疾病特征〔J〕.中國癌癥雜志,2013;23(8):561-9.
2 王建東,趙春英.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中西醫(yī)治療現狀〔J〕.亞太傳統醫(yī)藥,2013;9(7):72-4.
3 李榮榮,曹 鵬,霍介格,等.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結水腫中西醫(yī)治療的研究進展〔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8(1):102-4.
4 張保寧.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預防措施及治療原則〔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35(7):723-7.
5 王 玲,李惠萍,王本忠.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危險因素的研究現狀〔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2;19(13):1036-40.
6 李樹玲.乳腺腫瘤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422-693.
7 周文紅,張 玄,井月秋,等.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患者生活質量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7):661-4.
8 王連東,亓 亮,孔 亮,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手術并發(fā)癥原因分析及預防對策〔J〕.河北醫(yī)學,2013;19(10):1495-8.
9 劉華玉.艾灸穴位聯合按摩預防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的研究〔J〕.北方藥學,2013;10(5):73-4.
〔2016-11-04修回〕
(編輯 滕欣航)
吉林省中醫(yī)藥管理局科技項目(2014-H8)
呂 靜(1966-),女,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西醫(yī)結合護理理論與實踐研究。
董 妍(1990-),女,在讀碩士,主要從事中西醫(yī)結合護理理論與實踐研究。
R73
A
1005-9202(2017)06-1402-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6.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