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
曾幾何時,中國老百姓經常說一句話:報紙上都說了,還能有錯?如今,傳統媒體犯低級錯誤,某些媒體人因涉嫌敲詐勒索而被法辦,這類新聞已引不起多大的轟動。因為網絡媒體、自媒體聲勢浩大地席卷而來,傳統媒體風光不再。博客時代已經開始出現亂象,到了微博、微信時代,標題黨、買粉絲、刷流量,可謂亂象叢生。羅爾剛消停,羅玉鳳又刷屏。劇情反轉已成家常便飯,受眾一次次成為被戲耍的猴子。被網絡媒體瞬間感動的眼淚無比廉價。冷眼旁觀,讓子彈久久地飛,已經成為唯一選擇。
今天誰還可以說:媒體上說得還能有假?能這樣說的人大都已上了點年紀,或者對新媒體不太了解,常常成為網絡詐騙、微信謠言下手的對象。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民眾對于媒體的信任感就只剩1/3左右。為什么會這樣?商業化是西方媒體的唯一方向,媒體以賺錢為第一原則,自然就將其他原則放在一邊。有人也許會說,美國對商業行為的監督有一套完整制度。事實上,美國制度對于媒體的監督是最弱的。例如,美國的反壟斷、反托拉斯法對于媒體基本沒有作用,美國媒體在這個問題上幾乎是唯一具有豁免權的。再如,美國法律已經不允許使用童工,唯獨媒體還可以變相地使用童工。美國媒體的私有化、商業化是媒體失去民眾信任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當年中國老百姓信任報紙,是因為信任政府。如今老百姓不信任媒體,是因為不信任羅爾這樣賺完眼淚賺版費的商人。
人們說記者是無冕之王,媒體是第四權力。人們還說,沒有監督的權力會導致腐敗。那么,誰來監督私有化、商業化的媒體?媒體是一種公權力,那么,這種公權力完全掌握在私人手中能有公信力嗎?誰來把私有化媒體的公權力關在籠子里?當媒體失去民眾信任后,為了吸引民眾,只能訴諸情感,而不在乎真相。這個道理就同對明星的偶像崇拜一樣。于是煽情成為媒體生存的手段。這一系列現象如今都進入中國,幸好我們還有一點警覺,媒體還沒有像臺灣地區那樣成天信口雌黃。▲
(作者是北京學者)
環球時報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