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雪草
那時候寧寧還小,五六歲的樣子,剃了一個小光頭,前面留一撮略長點的頭發,看上去有些古典的范兒。他活潑,調皮,一副人見人愛的模樣。和他一起出門旅行,他總會在我耳邊不停地聒噪,什么時候能到啊?還有多遠啊?怎么還不到啊?急死人了!真是太遠了!真盼著能快點到!
他的問題太多了,他的每一句話后面不是問號就是嘆號,加重語氣只是強調他內心的焦急,太多的問題,打得我措手不及,想不到五六歲的小人兒還是個急性子,眉頭緊鎖,不停地在那兒走來走去,一副憂國憂民憂天下的樣子,讓人忍俊不禁。他的想法很單純,出來玩兒就要直奔目的地,那是他的終極目標,至于在路上,至于過程,仿佛都是無關緊要的事兒,甚至成了負累,在路上磨蹭掉的時間仿佛都浪費了,若能省略掉最好。
我摸了摸他的頭笑了,他和我小時候簡直一模一樣,想問題不會拐彎,去哪兒,目的地最關鍵,至于怎么“去”這個過程,已經被排除在去之外。豈不知旅行不僅僅只包含一個目的地,也包含了去的路上。
我跟他說,出來玩兒,任何一個環節都很重要,我們的樂趣不僅僅是終點,過程也很重要,點點滴滴的樂趣都在旅途中。他搖搖頭說,我不要在路上,我只要去那個地方。
我哭笑不得,不在路上,怎么能到達地方,哪怕是飛,這個過程能省略掉嗎?我想了半天,不知道該怎樣跟他解釋,我知道,跟一個如此小的孩子說如此深奧的問題,他肯定不會懂,好在他并沒有就這個問題一直糾纏下去,很快就換了一個興奮點,和旅行中的陌生人——另外一個和他年紀相仿的孩子,玩成一團,瘋成一團,樂成一團,再沒有閑心糾纏這些令我頭痛的問題。
不管是坐火車還是汽車,不管是坐飛機還是輪船,不管是背包族還是自駕游,旅途中的風景永遠都是最精彩的,天南地北的旅人,操著不一樣的口音,南腔北調匯成一勺,閑侃風俗人情,閑聊五谷人生,熱熱鬧鬧,快意自然。不喜歡熱鬧的人,可以自成一家,自己欣賞自己的風景,自己品味自己的人生,看花開,看草綠,看雪山,看大海,在陌生的人群中體會自己的孤獨,體會不一樣的滋味。
離開熟悉的地方去遠方,不一樣的山水人文地理,給你不一樣的視覺沖擊;給你不一樣的心理感受,給我們不一樣的人生感悟,那是我們愛上旅行的理由。德國作家歌德曾經說過:人之所以愛旅行,不是為了抵達目的地,而是為了享受旅途中的種種樂趣。
出門旅行,其實去哪里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重要的是在路上,是旅行的過程,用美好的風景洗滌我們的眼睛,洗滌我們的心靈,回歸自然,寧靜抱樸。用一雙美好的眼睛,一顆美好的心靈,發現并回歸生活,捕捉不一樣的感受。
我想說,其實旅行的過程和人生的過程有點像,都是一直不停地往前走,用心體味沿途的風景,等到風景都看透,人生也就抵達終點。
終點是我們不得不去的地方,不管是旅行還是人生,到達終點就意味著這段行程結束了,可是我們不能因為懼怕終點而停滯不前,也不能因為留戀沿途的風景而不愿意抵達終點,因為人生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我們能做的,就是走好每一步,細細品味沿途的美麗景致,不管途中會發生什么,等待我們的是什么,都要以積極的心態待之,不后悔,不抱恨,就是最好的人生。
旅行的樂趣在途中,人生的樂趣也在途中,我們一直不停地走在路上,讓我們在旅途中慢慢咂摸生活,品嘗生活賜予我們的一切美好和不美好。
(編輯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