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妍
月滿則虧
有道是“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自然現象如此,世間之事亦然。
昔春秋戰國、秦漢之際,多少功臣名將賢相,煊赫一時,權力、榮譽達到頂峰,舉世無雙,最終的結局令人嘆息。
一代功臣文種,是范蠡曾對越王勾踐建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的人。借范蠡之口,說出了文種治理國家的才能。當時的越王勾踐剛剛經歷“會稽之恥”,他善于納諫,知人善任,“于是舉國政屬大夫種”。此后,國政大權落入文種一人之手。文種也不負眾望,將越國上下治理得井然有序,為之后伐吳積累了雄厚的力量。從這方面可以說越王勾踐得以雪“會稽之恥”,文種為他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之后所發生的事,果如范蠡預料“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政績顯赫的文種,最終下場是被借自己之力登上霸王之位的勾踐賜死。
“月滿則虧”的現象在《史記》中還有許多,此舉較為典型的例子說明:人生得意時留三分,內斂的性格未必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事有因果
所有失去的,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當下所發生的事情,若得不到答案,未來也會找到答案。這并非宿命論或其他的迷信思想,我想有些事情是有因由的。
一提到“人彘”,我們自然會聯想到戚夫人,那個因劉邦的寵愛遭呂后妒忌最終下場悲慘的女子。在高祖劉邦死后,她不僅被做為“人彘”,兒子如意也被呂后殘忍殺害。這也是呂后為何會給后人留下歹毒婦人印象的原因。然而在戚夫人得幸時,“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不僅如此,就連呂后的女兒魯元公主的婚嫁問題,戚姬也曾干涉。可見戚姬的野心,想憑借劉邦的寵愛取得呂后的位置,也想讓如意登上太子寶座。試想若戚姬的野心得逞,呂后的日子也不會好過。劉邦有個兒子劉長,他的母親趙美人在他出生后自殺,劉邦“令呂后母之”。劉長平安長大,未發生早夭的不幸情況。這可從側面看出呂后的善良一面,并非容不下劉邦的其他子嗣。而戚姬的下場,是有一定緣由的。
世間有許多事是有因果的,我們能做的,是將事情盡量處理得完滿。若其中的對方處于劣勢,也要留出一定的余地。
為人謹慎
當今有句話叫做“細節決定成敗”,以此來說明細節處需要謹慎的重要性,細節處如此,做人亦是如此。
萬石君石奮,之所以被稱為“萬石君”,是“以父及四子皆二千石,故號奮為萬石君”。他們家的人以恭謹著稱,向來以謹慎行事。如“萬石君少子慶為太仆,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慶于諸子中最為簡易矣”。或許現在看來,萬石君及其家人過于謹慎,但在當時伴君如伴虎的情況下,我認為還是值得借鑒的。
縱觀西漢一朝眾多功臣賢將,賜爵封侯封地,然而傳至幾代終失國,或“坐酎金失侯”,或貶為庶人,甚至無法壽終。其中不乏一些政治因素,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太過安逸,早已將祖上的艱苦打拼拋到九霄云外,有的又太過張揚,不再記得做人做事需謹慎的道理。
可見,為人謹慎不僅是黃老思想中的一種保身術,有時也可助其成就一番基業。
(編輯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