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田家溝村,于我而言,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村落,從我聽說村莊的名字到我走進村莊,是在這個陽光很好的周末的一個小時之內完成的。
田家溝村,位于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東峽鎮。
而某種意義上,田家溝村,于我并不是完全陌生。因為這里和我曾經走過的河湟谷地的許多村落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憑借雙手和汗水換取幸福,詮釋生活的真正意義。
我就出生在河湟谷地的一個與田家溝村類似的小村莊里,對于父輩和祖輩以及許多人在村莊里的不輟勞作和村莊難以擺脫的貧困,更是有著直觀而深切的體驗。
沒有體驗過村莊貧困的人一定很難想象,為吃一口水要靠牛馬的腳力,要走十幾里甚至幾十里山路;很難想象一輩子沒有進過醫院沒有體檢過的花甲老人大病拖著、小病靠扛的無奈;很難想象每日圍著柴米油鹽打轉,在黃土地上用掉下來能摔八瓣的汗水換取生存最基本的資本時有多么疲憊和絕望……
其實用不著我多描述,關于貧困以及貧困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很多人有著更為切膚的體驗。
所以如何脫貧致富,更是成為許多人所以夙夜不解的主要原因。
昨日見到山西文學主編、著名作家魯順民。魯順民先生曾做過一項深度調查,后撰寫了報告文學《380毫米降水線——世紀之交中國北方的農村和農民》,并獲得趙樹理文學獎。他告訴我,他曾調查過一個自殺率非常高的村子,他發現,所以有如此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貧窮。
“當長期掙扎在貧困線上,看不到一絲改善的希望,有時候,一些很小的事件,也會成為一些人選擇決然離開的誘因,比如楊改蘭。”交談中,魯順民先生這樣說。
相信魯順民先生和我所憂心的基本相同:被放大的唏噓代替了悲涼的吶喊,激憤掩蓋了真正的病根。
而就在這個話題結束之后的第二天,我走進了一個貧困村——田家溝村。
2
遠處,長云連接著雪山,
暮色下的水面收集著最后的
光線。它想把最后的倒影,
連同雞鳴犬吠聲一起帶進頑皮了
一天的那些孩子們的夢里。
這是同去的海東詩人流沙先生寫給這個村子詩句。
一條小河穿村而過,幾只雪白的鴨子在水中嬉戲。河的兩岸,是錯落有致的低矮民居。
這個離我的出生地逾百里的小村莊,和我所見的許多河湟谷地的村落一樣,安靜,樸拙。外面的世界喧囂與沸騰,仿佛都與這里無關。
王書記,本名王衛華,原系西寧市農牧和扶貧開發局局長,去年三月起轉為西寧市林業局調研員,今年年初開始擔任田家溝村的第一書記。
我們早前曾有過謀面。此時再見王書記,發現他和許多駐村的第一書記一樣,面色變得黝黑,不斷奔忙操勞,仿佛世居這里的村民。這無疑是他不斷奔忙操勞的直觀見證。
我堅信默默行動勝于豪言壯語。王書記并不健談,寡言的他更讓我覺出誠懇和認真來。
我留意到幾個細節。
村里路邊新栽植的草皮上,偶爾可見一兩株油菜花。當王書記帶我們前往新修的廣場時,他俯下身子,一根根將沿途的這些花拔出來。當有人因為不解而阻止時,他說,這些油菜會嚴重影響草皮的培育,必須拔除。
當我回過頭來再細看被他拔除雜草的草皮,一片青翠點綴的河岸有著舒心而別致的美。尤其是河兩岸的草皮,泛著這個季節里特有的綠意,純粹,無雜。
沿河兩岸,擺放了長長的兩排河湟石,造型并不奇特,只是為了防止車輛經過時壓壞草坪,但大小相仿的兩排石頭在草地邊點綴出另一種風景,古樸而簡單,透著別樣的韻致。兩位正在施工的人正吃力地將一塊過于靠外的石頭向內挪動。石塊沉重,要脫離原來的地面有難度。看見兩個人頗顯吃力,王書記快步上前,躬下身子,伸出雙手,三人一起用力搬挪,于是,大石終于被挪了進去。
整個過程中,三人都沒有太多的話,除了搬挪時發出的拼力之聲。
我們返回時已逾下午兩點,因為走了不少路,大家都略顯疲態。這時的王書記,給大家添上水,又去村委安排另一樁事情。等他匆匆回來和我們一起坐回桌前,伴隨著一陣陣急促的呼吸,他一口氣喝下大半杯水。
3
新修建的廣場一側,有一條正在修建中的棧道通向山頂。站在山頂,整個田家溝盡收眼底。這條散著松柏幽香的棧道,應該不僅僅是一條將來用于觀光瀏覽的棧道,更是一條通往脫貧致富的道路。
田家溝村位于美麗的鷂子溝景區,距離藏傳佛教圣地廣惠寺,鷂子溝主景區1.5公里,距正在修建的藍雀山國際滑雪場4公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這里的旅游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
通過旅游設施建設,營造濃郁的旅游氛圍,帶動民宿游和休閑觀光,使全村貧困戶收益的同時,帶動全村群眾增收,助力村民依托旅游資源實現脫貧夢想,是王書記等人正在做的事情之一。
于是,這里新建了集文化活動、休閑娛樂、村委會辦公場所三位一體的村文化活動廣場。這里有了新開發的彰顯本村特色諸多村莊景觀,比如河道內的一道道疊水置石,比如年代久遠的土鏊,比如那兩股清冽的泉水分別從村頭和村中所修建的兩處龍嘴中噴涌而出,更加有意思的是兩股泉水分別落進上下兩盤石磨的磨眼當中,可謂匠心獨具……
243戶人家,1013人,貧困戶65戶。王書記告訴我們,這里適合發展旅游業,而民宿游(農家樂)是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直接通道。他帶我們進入一家營業不到兩個月的農戶家中——這里唯一的一家農家樂,有村民正在這里跟著這戶人家學習,準備著第二家農家樂的開張。
這里,干凈整潔的屋內陳設、可口實惠的農家菜自然值得一提。更加值得一提的是,當日主廚的兩位廚師,是育有一兒一女的一對年輕夫妻。當有著紅蘋果一樣臉蛋的主婦和面色黝黑的男主人在廚房內忙碌時,兩個孩子——哥哥略大些,五六歲的模樣,妹妹看來三四歲的樣子——進進出出卻不糾纏大人,哥哥照顧妹妹,兄妹倆幾乎形影不離。
我向兩個孩子投以微笑,這對小兄妹以小鹿一般的警惕代替了好奇,對我的微笑不置可否。而當哥哥找來膠帶準備纏住小手上不小心弄出的流血的傷口時,小妹妹幫著他扯膠帶……
這種懂事與乖巧,在城市里同齡孩子的身上我很少見到。
而當我們起身準備離開時,兩個孩子隨著父母站在大門口,一家人出門相送。
沒有太多的煽情話語,只是一個勁地讓我們再來,說他們會做得更好。而那對小兄妹,不時揮一下手,羞怯而可愛。
離別的瞬間,有一種東西涌上來,潮濕且溫暖。
年過不惑,這個年齡,我竟會如此易感。有朋友曾這樣說,寫作的人,總有異于常人的敏感與細膩,更容易被觸動。
深以為然。
而此時,我只想避開那些無關痛癢的文字,表達我對這樣一個村莊以及無數個貧困的村莊的深切期待與憧憬:
但愿不止一個西寧市大通縣東峽鎮田家溝村,但愿不止一個兢兢業業致力于精準扶貧的“王書記”,當千百個田家溝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我相信,幸福,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們每一個人。
【作者簡介】雪歸,本名楊秀珍,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人,中國作協會員,青海省作協會員,曾就讀于魯迅文學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小說等作品見于《文藝報》《清明》《中國鐵路文藝》等省內外多家報刊雜志,入選多種選本。曾出版中短篇小說集《暗蝕》《無腳鳥》以及散文隨筆集《云端或泥淖》。有小說作品獲得青海省政府文藝獎、青海省青年文學獎、全國電力文學大賽單篇作品一等獎、海東市首屆河湟文藝獎金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