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摘要:共犯處罰的根據,在理論上存在多種學說。本文通過比較分析其各自優缺點后,認為混合惹起說值得提倡。
關鍵詞:共犯;處罰根據;混合惹起
一、共犯處罰根據的概述
(一)共犯與正犯的概念
1、共犯的概念
共犯有最廣義、廣義及狹義的共犯之分。最廣義的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可分為必要的共犯和任意的共犯。刑法總則中規定的共犯處罰原則就是針對任意的共犯而言的。廣義的共犯,是指共同正犯、教唆犯與幫助犯。狹義的共犯,是指教唆犯與幫助犯。
本文涉及與正犯相對應的“共犯”概念時都是指狹義的共犯,本文探討的共犯處罰根據也是指狹義共犯的處罰根據。
2、正犯的概念
正犯是相對狹義的共犯而言,指實施了滿足基本構成要件的實行行為的情況。正犯概念分為單一的正犯概念、擴張的正犯概念與限制的正犯概念。
(二)在我國研究共犯處罰根據問題的可行性
雖然在我國刑法理論中少有專門論及共犯處罰根據問題,只是在介紹大陸法系共犯理論時才有相關論述,但這并不意味著在我國刑法理論中就不存在產生這一問題的理論基礎。有學者指出,“我國學界基本上認同參與犯不能直接解釋到分則規定的具體犯罪成立條件下加以處罰的觀點”。有學者將犯罪構成分為基本犯罪構成與修正犯罪構成。
以上論述可知,共犯行為與刑法分則規定的構成要件行為是有區別的,共犯只能適用刑法總則的修正構成要件的規定。在我國,共犯與正犯相異這一點是得到普遍認同的,限制的正犯概念符合一般觀念的,是我國刑法理論中研究共犯處罰根據的理論前提。
共犯處罰根據的學說觀點
關于共犯處罰根據的學說觀點很多,有不同的分類方法。通說是三分法,即責任共犯說、違法共犯說與惹起說。且為我國大多數學者所支持。故筆者在下文將按照這種分法進行探討:
(一)責任共犯說
責任共犯說,認為共犯之所以受到刑罰,是因為其使正犯受到誘惑而墮落。在責任共犯說看來,共犯和正犯在質上不同。正犯是實行殺人行為的人,侵犯刑法分則所保護法益;而共犯是制造殺人犯的人,侵犯的對象是正犯。
(二)違法共犯說
違法共犯說,認為共犯之所以受到刑罰,是因為其使正犯陷入了反社會狀態從而擾亂社會和平。在違法共犯說看來,正犯與共犯違反規范的本質不同。正犯是違反了“不得殺人”的規范;而共犯是違反了“不得教唆、幫助他人殺人”的規范,兩者在違反規范的本質上是不同的。
(三)惹起說
惹起說,認為共犯之所以受到刑罰,是因為其通過介入正犯行為而間接引起法益侵害。由于在共犯違法連帶性的問題上有不同的立場,該學說內部又分為純粹惹起說、修正惹起說與混合惹起說。具體情況如下:
1、純粹惹起說
純粹惹起說,認為共犯之所以受到刑罰,是因為其自己的行為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法益,不是通過正犯行為侵犯法益,強調自身違法行為的獨立性,肯定違法的相對性,既承認“沒有共犯的正犯”,也認可“沒有正犯的共犯”。
2、修正惹起說
修正惹起說,認為共犯之所以受到刑罰,是因為正犯行為的違法性,共犯與正犯違法與否始終是一致的,強調共犯違法性從屬于主犯,肯定違法的連帶性,既否認“沒有共犯的正犯”,也反對“沒有正犯的共犯”。
3.混合惹起說
混合惹起說,認為共犯之所以受到刑罰,是因為其通過正犯間接侵害了法益,共犯的違法性體現在自身行為與共犯行為兩方面的違法性,其既是獨立性與從屬性的折衷,又是相對性與連帶性的兼顧,在肯定“沒有共犯的正犯”的同時,否定“沒有正犯的共犯”。
三、“混合惹起說”之提倡
通過上文論述,我們發現,責任共犯說與不法共犯說在探尋共犯處罰根據時都脫離了法益保護的基點。而惹起說正體現了之一點,其認為正犯與共犯沒有質的差別,僅是侵犯的方式不同,該學說的進步之處是責任共犯說與不法共犯說所不能及的。故我們應堅持惹起說。
但是,在惹起說內部,我們不難發現,三學說均存在一定的不足。
純粹惹起說,雖屬法益侵害的“結果無價值”惹起說的內部分支之一,但因其全面承認共犯行為違法性的獨立性與相對性,實質是從行為人的角度把握違法性,既承認“沒有共犯的正犯”,又認可“沒有正犯的共犯”,明顯是行為無價值的主張,偏離了法益侵害說的軌道。
修正惹起說,主張結果無價值,堅持共犯的從屬性與連帶性是妥當的,對于非身份者參加的真正身份犯的共犯行為,其可罰性能夠得到合理的說明,這是該學說的優點。但該學說的不足是,否認共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獨立性。故如何協調共犯違法的從屬性與相對性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修正惹起說所面臨的新課題。
混合惹起說綜合了前兩個學說的優點,是行為無價值與結果無價值的結合,既兼顧獨立性與從屬性,又重視相對性與連帶性,但其陷入到另一個困境中,在說明共犯處罰根據時無法做到真正透明,且在獨立性與從屬性沖突時或相對性與連帶性沖突時,何者優先,就成為問題。
但筆者仍認為,我們應堅持混合惹起說,堅持結果無價值的同時,兼顧行為無價值立場。因為,一方面,從犯罪本質來看,犯罪是對法益的侵害(結果無價值),而非對規范的違反(行為無價值),那么應以“結果無價值”為基點進行思考,則排除僅以行為無價值基礎的純粹惹起說。另一方面,比較修正惹起說與混合惹起說可知,混合惹起說一定程度承認共犯違法的相對性,能妥善處理“沒有共犯的正犯”與“沒有正犯的共犯”等問題;而修正惹起說將共犯行為違法的連帶性貫徹始終,完全否定“沒有共犯的正犯”及“沒有正犯的共犯”的存在,導致“不當罰而罰”與“當罰而未罰”等問題產生。故以混合惹起說作為共犯處罰根據是合適的見解。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07,313-314.
[2]黎宏.刑法總論問題思考.中國人民出版社,2007,50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