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
〔關鍵詞〕心理劇;高中生;憤怒情緒管理;個案
一、心理劇與憤怒
心理劇是20世紀30年代由奧地利精神科醫生雅各布·列維莫雷諾(Jacab Levy Moreno,1889~1974)創建并發展起來的。它是在團體導演的帶領、支持和幫助下,通過團體成員作為主角、配角和觀眾的創造性地參與表演的過程,使團體成員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使情緒得以表現、釋放,并且提升自己的洞察力,獲得對問題和自身的更深層的理解,進而發展出健康、積極、富有建設性的新行為[1]。與傳統的談話心理治療相比,心理劇屬于表達性藝術療法,強調在行動中開展工作。心理劇最基本的五項工具分別是:舞臺、主角、導演、輔角、觀眾,而心理劇的過程主要分為三個環節:熱身、行動(演出)和分享[2]。心理劇的導演(推動者)通常對主角的邀請是:不要只告訴我們,要演示給我們看。心理劇之所以能夠產生治療效果,主要因為在團體中,它提供了一種安全信任的氛圍,通過劇中角色的扮演,能幫助主角將自我和所扮演的角色相分離,當人們能將自己從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區分開來,即形成了角色差距。在臨床上,當事人形成角色差距,削弱了習慣性言語防御功能,更容易激活喚醒自身的創造力、自發性、想象力、靈活性和自我表達力,當事人便能從原先的困境中找到更多的出路與辦法[3]。目前,心理劇廣泛應用于心理治療環境,對幫助那些遭遇抑郁、焦慮、強迫等心理障礙,以及情緒困擾和行為問題的人們發揮了積極作用[4-6]。
憤怒是由與其價值觀、信仰或權利不一致的刺激而激發的一種強烈的、令人不舒服的情緒反應。憤怒情緒對個體有利有弊:一方面,憤怒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可以激活個體健康的自我保護行為;另一方面,憤怒是一種負面情緒,處理不當會引發侵犯和暴力行為。生活中,人們若一味采用壓抑回避的方式,則無法較好地管理情緒,只有宣泄轉化才能疏導負面情緒,恢復情緒健康。心理劇可以幫助當事人在行動的過程中合理宣泄情緒并處理未解決的事件,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建立新的健康行為,為管理憤怒情緒提供有效途徑。
二、個案背景
小張,男,高三,18歲,主動來到咨詢室求助,中等身高,體型較胖,面色凝重。
自述:最近總是做噩夢,夢到初中的班主任王老師對自己訓話,反復的噩夢也影響了睡眠。王老師對待自己似乎總有偏見,不是諷刺就是挖苦。雖然自己初中成績不差,班級前十,但是王老師似乎總在針對自己,而自己的確沒有調皮淘氣,因為害怕王老師,平時在班里表現得很乖。王老師對自己傷害最深的一次是在樓道里扇了自己一個嘴巴。起因是在放學之后,自己到隔壁班門口等好朋友,隔壁班的女班長走過來說:“滾開!”當時自己覺得在門口等人,沒有干擾別人,于是堅持站在門邊。結果這個女班長就去找她的班主任,不久王老師走了過來,沒等自己解釋就一個巴掌直接扇了上來!當時我沒有辯解,轉身默默地走開了。除了這件事,還有很多委屈……如今在學習生活中,難以處理好與現任班主任的關系,并非是因為目前的班主任不好,相反現在的班主任對自己不錯,可在自己的心里與班主任總是有種隔閡,從來不敢回答班主任提出的問題。每次回想起過去的事,就一直想回去報復,恨不得與初中的班主任同歸于盡。現在很想改變一下當前內心的情緒狀態,學會與周圍的老師正常相處。
三、心理分析
對于小張來說,初中三年的生活,班主任王老師給他的內心留下了創傷,受傷時他選擇了逃離,那時候面對班主任,更多的是恐懼、克制和壓抑,由于內心不夠強大,不敢去表達自己的憤怒。雖然當時的憤怒壓抑了,但是小張一直生活在陰影之中,當年的一巴掌,還有受到的其他傷害,使小張開始不相信周圍的老師,影響到他對老師這個群體的看法。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張的內心逐漸成熟,雖然極力想要處理問題,但由于當年的創傷太重,憤怒總是與理智發生沖突,最終被壓抑。理智雖然表面更加強大,但憤怒的情緒卻持續影響著小張外在的行為,使他難以適應當下的學習生活。
四、行動過程
第一階段:前期訪談
第一次會談主要收集小張的基本資料,根據小張的情況,提供解決的建議,制定咨詢輔導的方案;第二次會談介紹輔導方案并征求小張的同意,與小張達成一致,即采用心理劇的方式嘗試解決小張的心理問題。
第二階段:現場熱身
通過心理社團的網絡宣傳組建心理劇興趣小組,團體成員共七人,成員是中學心理教師及心理學愛好者。輔導現場邀請小張向團體簡要說明自己的問題和對這次輔導的期待。之后,小組進行團體熱身,通過趣味游戲激活團體成員的思維,提升現場的能量。
團體熱身游戲中采用即興戲劇的技巧,讓團體成員在熱身的過程中,逐漸了解和學習心理劇的基本技術:替身、鏡照、角色交換等。熱身持續了大概二十分鐘,團體成員做好準備后,筆者(導演)邀請小張回到現場,大家圍坐一圈。導演讓小張回憶一個當年班主任給自己留下印象較深,并且自己很想去處理的場景。
小張回憶道:“初中時自己曾經在樓道里被班主任扇過一巴掌。下午放學,我在隔壁班級門口等好朋友一起回家,隔壁班的女班長不讓我站在門口,我覺得站在那里沒什么,雙方爭執不下,她就去告訴班主任,不一會兒班主任王老師走過來,沒等我說話,就扇了我一巴掌,我心里很難受,但當時沒有反抗,只是默默轉身離開了。
第三階段:行動演出
第一幕
導演讓小張在現場憑直覺找到自己、班主任及女班長的替身。導演通過鏡照讓替身把當時的場景在現場回放。
時間:下午放學
地點:教學樓樓道某班門口
人物/替身:小張/周某,班主任/李某,女班長/曹某
三位替身準備好后,觀眾圍坐一圈,小張/周某站在班級門口等人。
女班長/曹某看到小張/周某,說道:“你別站在我們班門口,滾開!”
小張/周某說:“我站這里又沒礙事,憑什么讓我滾!”
女班長/曹某氣憤地說道:“你要不讓開,我就去告訴班主任!”
小張/周某:“你去呀,我不讓!”
女班長/曹某轉身去找班主任。
女班長/曹某下場后,班主任/李某上場,見到小張/周某,沒等他說話,班主任/李某給了小張/周某臉上一巴掌。
這時導演喊停,畫面靜止(替身保持動作)。此刻,導演走到小張/周某面前,問道:“此刻你的內心有什么感受?”
小張/周某說道:“很憤怒,憑什么打我!我做錯了什么?他問都不問,不分青紅皂白,太生氣了!”
導演轉身問當事人小張:“當時你也是這種感覺嗎?”小張點點頭。接著導演問小張/周某:“此刻你會有什么反應?”
小張/周某說道:“我很想爆發,憑什么打我,就因為他是班主任嗎?”
于是,導演讓助手將提前準備的宣泄手套給小張/周某,班主任/李某站在對面,宣泄球放在他們中間,導演讓小張/周某把所有對班主任/李某的憤怒宣泄出來,往宣泄球上打。小張/周某打完之后,導演轉身面向當事人小張:“現在請你和替身交換一下。”當事人小張戴著手套,面對宣泄球,導演對小張說:“去把你對班主任的憤怒宣泄出來吧!”
面對班主任/李某,面對宣泄球,小張遲遲沒有行動。過了一會兒,導演問道:“小張,你怎么了?”小張說道:“我也不知道,雖然我內心非常想,甚至做夢都想報復,但是我又覺得這樣不好,我不知道該怎么面對這個曾經傷害過我的人。”
第二幕
由于小張內心并未修通,所以突然的宣泄行動會受到影響。導演說道:“現在請你在現場選擇一下角色,一個是你理性善良的一面,一個是你感性憤怒的一面,可以嗎?”小張點頭,于是班主任/李某下場,小張憑感覺選擇了兩個扮演者,其中一個是理性善良的一面,另一個扮演他感性憤怒的一面。兩位扮演者面對面。
人物:理性善良/肖某,感性憤怒/林某
導演說道:“請你們扮演小張的不同部分,面對這件事,你們會對小張說什么?”
理性善良/肖某對小張說:“忍忍吧,他畢竟是班主任!”
感性憤怒/林某對小張說:“我受不了這種氣,他是班主任,難道就可以這樣對待學生?”
理性善良/肖某對小張說:“你是可以控制住自己的,別跟他計較了,你得考慮沖動的后果啊!”
感性憤怒/林某對小張說:“他這樣欺負你,你難道不想揍他一頓!”
理性善良/肖某對小張說:“你是個懂事的孩子,不會這樣不尊重長輩!”
感性憤怒/林某對小張說:“他這樣的長輩,不尊重別人,我不尊重也罷!”
導演喊停,轉向小張問道:“當時你的內心有這些想法嗎?”
小張點頭,導演說道:“在你的生活中,理性善良非常強大,總是占上風,把你的憤怒壓抑著(示意憤怒的扮演者蹲下)。今天,我們讓你的理性善良試著減弱(示意善良的扮演者蹲下),讓你的感性憤怒呈現出來(示意憤怒的扮演者站起來),如果你理性善良的部分給你的憤怒松綁,那么你身體里憤怒的部分接下來會做什么?”
小張說:“可能會和班主任打起來。”
于是,導演讓班主任/李某上場站在宣泄棒前,憤怒的扮演者帶上宣泄手套,導演說:“做你想做的事情吧!”于是憤怒的扮演者開始擊打宣泄球。
打了一會兒,導演喊停,然后讓當事人小張與憤怒的替身交換角色,小張再次準備好時,導演說:“現在,你就是憤怒,平時生活中,你的理智善良壓抑了你,現在面對班主任老師,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導演說完,小張立刻開始擊打宣泄棒,終于把自己憤怒的一面釋放了出來。小張打完后,導演說道:“小張,看著對面這個人,這個人現在真實地存在你的生活中嗎?”
小張搖頭,導演說:“那么,既然不存在,只是一個過去的人,為什么還讓他影響你現在的生活?現在把他推出你的生活圈(觀眾圍成的圓圈),讓他消失,快去!”
小張走到班主任/李某的面前,使出全身力量將其推了出去,然后回到圓圈中間。導演問道:“現在你感覺怎么樣?”小張說:“心里舒服多了!”
第三幕
導演讓憤怒的小張轉身彎腰將理性善良/肖某扶起來,面對面地讓兩個部分之間進行現場交流,分享感受,讓兩個部分達成和解,互相聯結。
理性善良/肖某對小張說:“剛看到你的表現,我終于理解你被我壓抑著心里是多么難受,對不起!”
小張對理性善良/肖某說:“我今天終于感受到了自己,這些年,你一直讓我克制,我的確很難受。”
理性善良/肖某對小張說:“每個人有憤怒,是很正常的情緒,我會讓你合理地宣泄,不會只是壓抑了。”
小張對理性善良/肖某說:“其實,正是因為有你,我才可以成為自己能接受的自己。”
說完,導演讓理性善良/肖某下場,讓小張扮演自己善良的一面,讓感性憤怒/林某上場,導演讓二者面對面將剛才的對話重復一遍,讓小張站在理智的角度看著自己憤怒的一面,從內心去接納被壓抑的那一部分,對話完畢,導演讓二者互相擁抱。
第四幕
最后,導演讓當事人小張回到當下,在現場憑感覺找到扮演自己現在新的班主任/蔡某的替身,學習面對新的生活情境。導演設置情境,讓小張學習面對課堂上班主任/蔡某(英語教師)的提問。導演詢問小張并設置情景問題:英語的八大時態分別是什么,小張表示自己知曉答案。
于是班主任/蔡某一直詢問道:“英語的八大時態分別是什么?哪位同學有答案就請舉手回答!”(不斷重復,直到小張舉手站起來)
此刻,面對新的班主任,小張舉起了手,并完整地回答了問題,大家給予了掌聲鼓勵。
完畢之后,導演問道:“現在我們的心理劇可以結束了嗎?”小張點點頭。
第四階段:分享交流
演出完畢,替身演員依次分享了對整個演出過程的感受和想法,觀眾也分享了各自的建議。最后小張也分享了自己對整個過程的感受,并表達了對大家的感謝。
在憤怒情緒的處理過程中,咨詢師幫助來訪者調整認知,接納自己的憤怒情緒,將壓抑的憤怒宣泄轉化,使來訪者的內心沖突化解。
利用心理劇技術針對來訪者的憤怒情緒開展輔導,現場能給來訪者帶來強烈的心理沖擊力和真實的情境體驗,讓來訪者可以在現在、過去、未來之間進行穿梭,打破時空的限制,完成未了的心愿,處理未了的情結,學習新的態度與健康的行為,在未來新的情境中使得自己心靈更加自由和諧,行為更加積極健康。
參考文獻
[1]張海燕.心理劇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的應用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4,(1).
[2](英)威爾金斯.心理劇[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3]李鳴.心理劇的歷史和理論[J].臨床精神醫學,1995,5(6):353-354.
[4]李經忠.憤怒障礙的評估與干預[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0,27(2):108.
[5]韋耀陽,秦振飆,王麗.心理劇在學生抑郁癥治療中的應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8):162-163.
[6]江琴,林大熙.心理劇療法在震后喪慟者心靈重建中的應用[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9,10(2):41-44.
(作者單位:新疆烏魯木齊八一中學,烏魯木齊,830000)
編輯/于 洪 終校/劉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