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誠
一、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大學生心理因素分析
1.心理困惑:接受內容與現實的反差
網絡時代加速了信息的傳播,在帶來好的影響的同時,也放大了一些社會事件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尤其是一些具有負面效應的事件經由網路放大,被大學生接觸后,容易產生較壞的影響,因為現實的負面事件的效應的擴大,與校內的思想政治教育給予的思想導向之間的反差會愈發明顯。一些折射社會黑暗面的新聞資訊以及一些負面影響事件容易被網絡媒體渲染、放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社會現實的反差更加突出。然而,當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初步定型,思想也相對成熟,追求理論創新和自由個性的意愿相對強烈,對所接觸的社會現實有著相對獨立的看法。這一突出的現實問題使得一些大學生不能從本質上認識和對待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社會現實的反差,甚至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產生了困惑、懷疑,這嚴重制約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2.心理拒斥:師生交流與溝通的不暢
大學生文化水平高、民主參與意識突出,自我管理能力較強。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多采取研究式、互動式、對話式的教學模式,注重與大學生的思想碰撞與觀點協商,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達到師生雙主體之間對社會規范的會通和共識。然而,隨著網絡技術與教育的結合,網絡在拓展了教育的環境、豐富了教育的內容、改善了教育的方法的同時,也使得師生之間直接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次數大大降低。正是大學生與專業導師、任課教師之間思想上、政治上交流溝通不暢,才使得大學生群體對教育內容與現實的反差所產生的心理困惑得不到及時消解。隨著困惑程度的逐漸加深,大學生群體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逐漸產生心理上的拒斥。
3.心理誘導: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是價值哲學的重要范疇。所謂價值取向,就是一定主體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度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傾向。90年代以來,我國把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與此同時,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逐漸在人們心中生根,一切向“權、錢”看齊的傾向也被很多意志不堅定之人所接受。另外,基于網絡開放性的特征,各種“門”事件、“豆腐渣”工程事件、官員腐敗問題、學術造假問題、“地溝油”事件等時不時在網絡上流傳,在潛移默化中給大學生群體的價值判斷和選擇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使得他們原本理性的頭腦日益趨向以功利主義為本的價值取向。功利主義價值取向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泛濫對大學生群體的行為取向產生心理上的誘導,使一些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存在諸多誤區與盲區,例如理想信念模糊、公益觀念淡薄、學術道德失范、知行相對割裂等問題,嚴重削弱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
4.心理盲從:行為理性的匱乏
大學生群體是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高層次人才,其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自身也存在著一些缺陷和不足。諸如:年齡結構上趨向年輕化、培養模式趨向多樣化(成教、專升本、五年制等)等。涉世不深、社會實踐不足的現實造成他們心理素質不強,經驗不豐富,意志不堅強,面對社會上各種思想道德觀念的沖擊,無法作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此外,處于心理發展動蕩時期的大學生群體,情感發展不夠穩定,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以至于在道德認知上出現偏差。
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對策
基于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大學生心理因素分析,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可行性的措施,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關鍵。
1.更新教育內容、改善教育環境,縮短理論與實際的差距
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現實之間的反差問題有兩條路徑,一是不斷更新教育內容,使理論適應現實;二是不斷改造社會環境,促進社會進步,使現實趨向理論。正如馬克思所說:“光是思想力求成為現實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個雙重生成、雙向協調的過程。然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由于理論性比較強,聽起來、學起來比較枯燥乏味。因此,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育內容的選擇要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解釋實際,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針對性、現實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一定的教育內容處在不同的教育環境中,所表現出的接受效果是不一樣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構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社會宏觀環境。社會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質的影響是間接地的、深遠的、強大的,尤其是強烈地影響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的認同心理。因此,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所需要的強有力的社會支持體系,由家庭、學校、社會、網絡傳媒、社團、政府等各方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合力,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接受效果的重要手段。
2.創新教育方法,強化師生之間的心理溝通與互動
談到方法問題,毛澤東曾經十分形象地指出:“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好的教學內容如果不以好的教學方法去表達和傳授就不會有什么好的實際效果。因此,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科學性、藝術性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相對于其他活動,教育活動是一種充滿藝術色彩的實踐活動。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同樣道理,大學生群體日常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它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它應當是師生之間心靈的和諧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響、互相欣賞的創造過程,應當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精神歷程。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上應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廣泛采用能夠體現出教師洞悉學生心理世界,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發揮的“對話式”教學法、“情景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網絡教學法等新穎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大學生群體主體地位的發揮,多多與學生交流、溝通、互動,給他們提供主動參與、自我展示、自我表達、自我發揮的平臺和機會,提升其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
3.正視個體權益,引導大學生價值取向的方向性
價值取向問題直觀上說也就是個體的價值觀問題。克拉克洪從價值觀的本質出發將價值觀定義為“一種外顯的或內隱的有關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區分不同個體與群體之間差異的特征,它影響人們對行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選擇。”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指出“明顯而堅定的價值觀念的有無是區分一個人人格是否健康、心理是否成熟的標志。”可見,日常生活中堅持行為價值取向的方向性對個體乃至群體的發展至關重要。在當今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大學生群體面臨著諸如學業、科研、愛情、就業、心理、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壓力,而當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學業和科研方面的教育與訓練,輕視甚至忽視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對其的愛情觀、婚姻觀教育、就業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人際倫理等方面的教育。從一定程度上說,正是因為這些方面教育的缺失,才使得廣大大學生群體在日常行為的價值導向上傾向于“一切向錢、權看齊”、“利益至上”等功利主義的價值傾向,從而缺乏公益、情感等精神層面上的價值取向。因此來說,廣大教育部門在制定相關教育政策及出臺教育措施時,要真正把“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強調在口頭上,并落實在行動中。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真正做到“權為學生所用,情為學生所系,利為學生所謀”。尤其是高校在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思想教育時,要充分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引導其行為價值取向的方向性,培養其具有人文精神素養的價值取向。
4.理性辨析負面社會事件,培養大學生政治理性能力
大學生群體思想問題的出現與社會客觀環境的影響密不可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事業取得了驕人成績。與此同時,一些負面社會事件也借助新型傳播媒介——網絡的力量迅速而廣泛地傳播和蔓延,不僅充斥著國人的思想,也對廣大大學生群體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其中以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在社會上逐漸泛濫;貪污腐敗、弄虛作假、橫行霸道、仗勢欺人等丑惡現象日益在社會上涌現,腐蝕著社會的肌體,侵蝕著大學生群體純潔的心靈。然而,大學生群體是一群有著較高專業基礎知識、獨立意識強的高學歷人才,對社會事件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但他們平時迫于學習、科研及升學上的壓力,大部分時間呆在了學校里,社會鍛煉機會相對較少,這使得一些大學生群體對負面社會事件的認識不到位,以至于在日常行為中投機取巧、不思進取、思想頹廢,甚至政治方向發生動搖,缺乏應有的政治理性。
參考文獻:
[1]梁丕恒.網絡時代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1,(6).
[2]梁金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熱點問題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