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蕾
摘要:大教育觀認為,只有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有機整合才能為居民的終身教育和學習提供基礎。本研究以溫州市鹿城區五馬街道各社區與周邊學校互動情況為案例,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探討我國學校和社區互動的問題所在,并提出一些啟示和建議,以提高居民和學生的素質。
關鍵詞:社區互動;大教育觀;資源整合
一、研究背景
大教育觀認為,教育是一個多樣的、開放的、綜合的大系統,在時間和空間上均應突破傳統的教育方式,這就要求學生要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社區,在社會這個大學校里學習各類知識和培養能力,提高綜合素質。1998年,以“面向 21 世紀教育”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上提出了《學會關心:21 世紀教育》報告,該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想形成符合 21 世紀要求的不同于目前的教育模式的教育體制,應該加強社會與學校的聯系,使學校更多地參與社會、生活,同時社會更多地參與學校。”因此學校與社區溝通、互動成為現代社會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大教育觀也認為,只有尋求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有機整合,才能為居民的終身教育和學習提供基礎。
作為教育大國的美國,其學校和社區的聯系密切,互動和合作的歷史悠久,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發展得較為成熟,而我國的學校和社區互動起步晚,發展慢,對于如何借鑒美國的學校和社區互動成功經驗來加強其交流溝通合作方面涉獵較少。
目前,溫州社區教育發展迅速,全市四級社區教育體系已初步形成,作為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實驗項目試點,溫州市鹿城區五馬街道各社區在與附近中小學互動教育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在我市處于前列,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因此本文著眼于結合我市的實際情況,以溫州市鹿城區五馬街道各社區與周邊學校互動情況為案例,探討適合我國學校和社區互動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一)調查問卷
為對溫州市鹿城區五馬街道各社區的居民和附近中小學就學校教育理念、政府的扶植力度等等互動溝通情況進行了解,特意設計調查問卷。
第一步:確立調查對象及人數。
選取來自溫州市鹿城區五馬街道各社區人員和學校師生不同年齡段共 310人。
第二步:設計調查問卷的內容
問卷包括七個方面25道題。其中1-3題為基本情況,4-6題為參與動機,7-9題為政府和社會的支持(扶植力度、經費來源等),10-15題為居民和師生對已經開展的學習活動項目(包括開辦的課程,講座,比賽,評選,義賣等)的活動參與度、活動滿意度和效果,16-18題為社區和學校的公共設施開放程度,19-21教學資源共享情況、22-25題為社區居民和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培養等。
第三步:發放調查問卷給溫州市鹿城區五馬街道各社區的居民和附近中小學不同年齡段共310人,回收有效問卷280份。
(二)個別訪談法
隨機選取80人進行深度訪談就社區與學校的互動溝通情況,資源開發意識進行深入了解,內容包括5個開放性問題,其中涵蓋學校教育理念,社會各界團體的配合情況,互動項目的內容選擇,對于居民和師生素質提高上存在的問題,結合問卷調查和訪談內容,歸納總結出社區教育和學校教育互動情況的問題癥結所在。
三、研究結果分析
(一)調查問卷結果分析
總體情況分析,社區人員中總體學歷水平以高中為主,占41.1 %(115人),具有大專學歷和本科學歷的主要集中在教師,分別占24.2 %(68人)和16.4%(46人),初中及以下學歷為47人,占16.8% %,碩士及以上學歷為4人,占1.4 %。
調查顯示,只有7.5%(21人)的人認為政府和社會對于學校和社區合作互動的支持力度夠或基本夠(30人,占10.7%),81.8%(229人)的人認為支持力度不夠,44.3%(124人)的人認為開展活動的經費來源比較欠缺或非常欠缺(69人,占24.6 %)。
關于居民和師生對已經開展的學習活動項目的活動參與度、活動滿意度和效果顯示,只有16.4 %(46人)的人經常參加社區或學校舉辦的各類活動,46.4%(130人)的人偶爾參加。12.5%(35人)的人對活動感到滿意,53.6%(150)的人基本滿意,20%(56)的人不太滿意,還有13.9%(39)的人不滿意。只有24.2%(68人)認為舉辦活動效果顯著,60%(168人)的人認為效果不大,15.7%(44人)的人認為基本沒什么效果。
關于社區和學校的公共設施開放程度和教學資源共享情況:只有 11.7 %(31人)的人認為學校的教學設備和場地和學校的圖書資料被社區經常使用,57.1%(160人)的人認為不太經常被使用,31.8%(89人)的人認為從未被使用過。12.5%(35人)的人認為社區場地被學校經常使用,67.5%(189人)的人認為不太經常被使用,20%(56人)的人認為從未被使用過。
關于社區居民和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培養的調查表明,只有21.4%(60人)的人認為學校和社區承擔起對居民和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培養,30.7%(86人)的人認為能基本承擔,47.9%(134人)的人認為效果不大。
(二)訪談結果分析
隨機選取80人進行深度訪談。內容包括5個開放性問題。82.5%(66人)的人認為政府職能部門對社區學校互動重視有待提高;93.8 %(75人)的人認為學校教育理念相對滯后社會發展和需求,急需轉變;人才培養模式亟待更新,包容性亟待提升,70%(56人)的人認為社會各界團體的配合情況不盡如人意,互相推諉情況普遍,78.8%(63人)的人認為互動項目的內容和選擇渠道比較單一,有待拓寬,部分內容脫離實際,可增加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87.5 %(70人)的人認為居民和師生素質有待加強,教師的學校與社區互動知識與技能有待加強,部分項目流于形式,并未發揮應有的作用,收效甚微。
四、啟示和建議
結合以上調查結果并從我國國情出發,提出一些適合我國學校與社區互動的啟示和建議,以提高居民和學生的素質。
(一)政府扶持力度上,經費籌措上加大力度
政府職能部門對社區學校互動重視有待提高。政府應促進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在制度上的溝通,制定相關法規和政策,指導社區制定發展計劃,協調各部門以推進學校和社區的良性互動,經濟上通過專項撥款或通過慈善機構募捐、個人和企業捐贈等方式籌措資金。社區可以通過招募一批義工和志愿者來節約活動成本,減輕政府經濟壓力。
(二)政府,學校和社區管理人員轉變教育理念
學校與社區工作人員思想閉塞,教育觀念落后,不能充分認識到社區的教育功能,教育意識不強,部分社區居民學習意愿不夠強烈。應通過宣傳使人們確立大教育和終身教育理念。應意識到教育資源不是學校獨家占有的,認識到社區與學校開展雙向服務和良性互動的重要性,這是促使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銜接的思想基礎。
(三)學校和社區應加強聯系,教育資源應雙向開放
目前社區和學校的聯系不夠密切,互動和開放的程度不夠。社區和學校應充分發掘和整合利用各自的優質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學校應積極挖掘社區中的教育資源,如一些企業家,老革命,和民間藝人,項目傳承人并請進校園,豐富拓展校園活動,形成教育合力。同時學校優質教育資源也向社區全面開放,包括請校園名師走進社區舉辦各類講座和培訓,提高社區居民素質。學校和社區的文體設施和場館在閑置情況下也應雙向開放,實現人力和物力資源共享,從而達到“教育社區化,社區教育化”的教育設想。
五、結束語
只有充分整合利用社區和學校資源,達到資源最優化配置和雙方共贏,使社區成員和師生從學校教育的狹隘教育轉變到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大教育觀念上。才能改變重人才培養、輕公民素質提高的舊觀念,確立社區發展與人的發展辯證統一的新觀念,從而提高全民素質,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
[2]葉忠海.學校和社區的溝通——上海城市社區教育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1999,(03).
[3]厲以賢.學校與社區的溝通和互動[J].河南教育,2001.
[4]韓芳.美國社區教育本土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
[5]馬宇.試論社區教育與我國社區教育的發展趨勢[J].寧波大學學報,2002,(05).
[6]陳云,陳國玲,王信芳.國外社區教育對我國學習型社區建設的啟示[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