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夢飛+周正義

摘要:各級政府明確要求職業技術教育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因此對高職教育的改革應該從地方產業發展的角度著眼,而不是僅僅靠學校本身的改革。本文基于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角度,綜合地方政府、產業發展、企業需求和高職院校的角度探討高職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相應的改革對策。
關鍵詞:地方產業;高職教育;人才培養
高職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受教育者的職業能力,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和國民就業。這就從本質上也要求高職教育與實際緊密結合,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
一、地方產業發展角度下高職教育存在的典型問題
(一)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結構不相適應
按學科設置專業,追逐根據經濟熱門或新專業,而不是從區域經濟出發來設置和調整。以安徽省為例,2015年位于前五位的產業為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力熱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但是,安徽省專業設置是以電子信息、財經、文化教育類專業數量較多,而礦業、材料能源、資源、制造業、交通以及旅游類專業數量較少。
(二)就業結構與地方經濟發展不適應
畢業生就業并不是按照經濟發展程度分布的,本地化率低,大多向著沿海發達地區集中。以湖南郴州為例,每年2000畢業生,能夠留在郴州的不到300;長株潭經濟發展迅速,但是在畢業生就業崗位調查中,這三個市安排畢業生就業的比重卻并不高。雖然各個高職院校聲稱就業率達到95%甚至100%,但是如果按照體現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指標:本地化就業率很低。
(三)傳統的教學模式與社會實踐要求不相適應
傳統教學模式是知識傳授型教育,以知識代能力,培養的學生動手能力差,更不能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計劃,也是與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不相適應。高職教育仍然是一成不變地沿襲若干年一貫制的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就是按照學科設計,而課程教學計劃就按照教材的章節安排而來。脫離社會實踐,課堂教學與具體應用相脫節,以知識理解為主而不是技術應用為重。
二、高職教育與地方產業發展不相適應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認識不足
地方政府對職業技術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認識不足,沒有將職業技術教育納入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在經費投入、資源配置、辦學條件等方面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夠,用工制度、就業保障等一些政策得不到很好落實,甚至認為招生、就業都是院校自己的事,政府不必過問。
(二)高職院校本身的不足
高職院校沒有真正樹立服務地方經濟的人才培養觀,只講辦學效益,不講社會效益;注重文憑和一次性就業,對學生職業能力、服務地方產業等關注少。一些院校仍然把職業技術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學歷教育,在專業設置、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沒有充分體現出職業技術教育緊跟市場經濟發展需求、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特征,不能真正從地方產業著眼培養企業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
(三)就業準入制度落實不到位
勞動預備制度和職業證書制度是《職業教育法》規范勞動力市場形成的兩項重要制度。但由于行業管理不規范,執法不嚴,導致“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就業準入制度沒有得到有效執行。企業和單位用人只注重學歷、不注重職業技能,一些單位繼續聘用未經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的勞動力,不但使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缺乏激勵機制,而且挫傷了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嚴重影響職業技術院校生源和規范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
三、基于地方產業主導下的高職教育改革
(一)建立地方政府主管的高職教育機制
《高等教育法》和《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都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由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因此要堅決執行地方政府對高職教育的主管,從促進地方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設計高職教育和教學,將地方政府、產業、企業和學校等綜合起來,形成切合地方實際、服務地方產業的高職教育主管體制,如下圖1所示。
(二)明確責任,打造為地方產業服務的高職教育
地市政府應轉變包袱思想,主動承擔起高職院校的建設和管理責任,正確認識到高職教育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助推劑,而不是財政負擔。各地政府應該采取積極的心態,主導建設和領導,建立服務于本地的高職教育系統。其中最直接的措施就是要從地方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出發,來打造高職院校和專業結構。如2003年江西省公布的《江西省六大支柱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江西省高職院校建設要服從這六大產業建設。再如湖南外貿協會主管下的湖南對外貿易職業技術學院,專門服務于湖南省外貿人才需求。
(三)基于服務地方產業改革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機制
對本地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進行調研,調研的內容包括:本地產業情況和對人才的需求量、當地青少年的學習情況、企業各崗位對技術應用人才的要求、經濟的發展趨勢以及對人才要求的變化趨勢、國內外職業人才要求及技術前沿等。根據調研的結果,制訂地方人才需求大綱和產業發展人才需求大綱,以此為基礎制定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
(四)建立地方政府指導下校企合作機制
企業需要高技能人才,高職院校也要融入地方經濟和企業。因此在政府主導下建立合作教學機制,將高職院校和企業集合在一起,合作教學、培養。具體措施包括:一是政府主導和規范,通過減稅、政策優惠等促進與企業參與高職教育,提供實習實訓基地等,同時制訂合作教學的法律規章,規范合作教學。二是高職院校作為教學組織者,承擔起教學和管理的主要責任。三是企業全面參與,利用其社會司設備、崗位和熟練員工等資源參與到人才培養中。總之在政府主導和規范下、高職院校作為主體、發揮企業的資源優勢,優化專業和課程設置、實施職業能力教學,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的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朱振岳.寧波職業教育:與地方區域特色經濟聯動[N].中國教育報,2005.10.05
[2] 翟帆.江蘇省鹽城市:六大職教聯盟支撐地方產業升級[N].中國教育報,2016.06.07
[3] 陳青嬌 彭翔.論職業教育專業與地方產業對接的思路對策——以吉安市為例[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