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習+胡珀
摘要: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與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增強中小學環境教育的有效性成為中小學教學活動需要思考的主要問題之一。本文將結合筆者自身的工作經驗,探討生態文明的背景下,如何對中小學環境教育課程進行變革,提高環境教育的教學效果與教學效率,建設綠色校園環境,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中小學環境教育
在當今世界的發展中,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成為世界各個國家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如何在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狀態,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黨和國家也不止一次的提出,要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并且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教育各個領域,在這個過程中,環境教育應該貫穿于中小學的始終,從根本上發現環境問題、找出解決策略。但是,在當強的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環境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不利于環境教育的有效性進行。
一、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中小學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對環境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學生的環境觀念與環境意識比較大伯。在中小學環境教育的開展中,環境意識是重要的而基礎,但是中小學的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不強,對環境污染產生的危害性認識程度還不足,還沒有意識到保護環境、教育為本的思想,學校更是沒有將環境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在滲透環境教育的時候,具有隨意性,基本上沒有人會將環境教育作為正式的課程進行開展,環境教育的主題活動更是寥寥無幾。92%的學校沒有將環境教育列入到正式的教學活動中,有50%的學生僅僅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還有一部分教師從來不進行換件教育,對環境教育缺少正確的認識,這種認識偏差的現象,主要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過于注重學生的分數,學生學習負擔比較重,對環境教育的功能、意義理解的不到位,擔心環境教育會分散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影響自己的學習,學生從主觀上也不愿意參與到環境教育中。
2.環境保護、環境科學的知識比較缺乏。除了環境的相關專業人員,社會認識、學校教師、學生對環境科學的知識了解的比較少,絕大多數人對于溫室氣體、酸雨、臭氧層損壞長線的環境問題都不了解,更不要說產生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對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條文、國家環境保護公約等知識更是知之甚少,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有85.4%的人認為自己環境保護的知識非常少,有57.5%的人壓根就不知道環境保護日,有32%的只是聽說過相關的環保政策法規,對于具體內容不太了解,由此可見,環境科學、環境保護的知識都比較匱乏,社會公眾、學校教育對中小學環境教育的關注力度不足,學校環境教育得不到重視。
3.環境保護師資力量比較薄弱、資金缺乏,教材缺乏創新性。在中小學環境教育中,師資力量比較薄弱,環境科學在中小學環境教育中處于邊緣化的地位,環境科學涉及地理學、地質學、化學、生物學等相關知識,環境科學與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互交叉,需要具有專業的教師進行教育。但是在培養教師的高校中,確實設置環境教育學,但是主要為環保部門提供人才,沒有結合基礎教育對環境教育對人才的需求,因而中小學環境教育中,進行環境教育的學生都是其他學科的教師進行代課,缺乏專業的環境知識與環境培養,很難保證環境教育的有效開展。同時,對中小學環境教育的資金投入也不足,在中小學環境教育的開展中,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作為支持,要有國家環保局與教育部門的投入作為支撐,但是在環境保護相關部門的投入中,對于環境教育的投入非常非常少,大部分都投入到了環境污染治理上,在教育部門的資金投入上,除非具有環境保護專業的學校外,并沒有明確規定對其他環境教育的支出,這不利于環境教育的有效開展。
三、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完善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策略
1.改變對環境教育的概念,更新教學觀念,營造良好的環境教育范圍,在中小學的環境教育中,需要具有良好的環境意識與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對環境實踐有良好的影響,提高對環境教育的認識,是環境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礎。中小學的環境教育應該從社會實際出發,在全社會創設良好的氛圍,實現科學的環境意識與環境理念,讓環境教育得到社會的支撐,實現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目標。
2.將環境教育納入到教學計劃中,建立環境教育教學體系。在中小學環境教育中,要建立有效的教學模式。中小學環境教育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設置不同的層次體系,突出重點與難點,講授環境知識,培養學生的素質,將環境教育通俗易懂的滲透到各個學科的學習中,加強環境教育與各個學科整合,針對不同的學科特點區分重點與難點,將環境教育基本的內同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的教學內容應該突破傳統的學科界限,倡導新的環境倫理觀念。
3.注重環境教育教師的培養與教材的建設。環境教育的內容非常的廣泛,教學內容涉及到環境科學、生態學、法學、環境科學、地理科學、經濟學等等方面的特點,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如何將環境與其他學科知識結合到一起,將課程主題與地理學科、化學學科、物理學科、歷史學科、生物學科等方方面面的結合在一起,認可教師需要具備深厚的科學知識,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在一起,并且提煉處符合實際的、學生 感興趣的教學內容,保證教學質量的提升與教學效果的提高,需要加強對任課教師的培訓,通過對相關政策的引導,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不斷提升其教學能力,針對不同的教學要求,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4.采取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擴充自身知識,提升自身能力的過程中,應該多多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靈活的組織教學內容,改建教學方法,充分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結合學生的血虛興趣,制作多媒體課件,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有效的展示更多的教學內容,通過聲音、圖片、文字、相互結合,加深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該采取學生喜歡的方式,近年來,霧霾天氣逐漸嚴重,為學生講解大氣污染為人們帶來的問題,為人們身體健康帶來的挑戰,引導學生探討解決環境問題的策略,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為學生播放優秀的紀錄片、電視片等內容,引導學生對環境問你進行探討,加深學生的思考,組織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而言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需要結合新形式以及學生的學習特點,轉變教育理念,采取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形成學生的環境意識,提升學生的環保能力。
參考文獻:
[1]成 文,曾寶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環境教育的比較研究[J]. 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32(3):94 -98.
[2]劉 朋.芬蘭的環境教育教師培訓者項目[J].環境教育,2001,43:42 -43.
[3]劉敬奇,張寶森,王紅旗,等.“綠色奧運”對提高北京公眾環境意識的影響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3):71 -74.
[4]朱亦仁,劉 翠,王錦華,等. 高等師范院校非環境類專業環境教育課程化的探討[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07,32(3):95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