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法金
摘要:針對當今世界日新月異的科技文化發展,以及日趨激烈的經濟競爭及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在不斷的實踐中和探索中發展符合中國國情且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創新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一系列創新理論體系,這一系列的理論體系是通過實踐檢驗和事實證明的真理,本文通過世界科學文化的發展變革過程,對當今中國特色創新理論體系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創新理論;科技文化;三次工業技術革命
當前世界科技文化發展變化迅速,而且國際經濟與政治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國要在不斷的實踐探索和理論革新中發展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創新理論體系。從資本主義發展歷程角度來看,在戰后資本主義經歷恢復期之后從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經濟高速發展,其后在七十到八十年代經歷了經濟停滯及通貨膨脹困難時期,資本主義從此開始實行新自由主義,再到八十年代以后資本主義趨向于全球化和金融化,全球各國經濟上的合作交流和政治活動關系越來越密切,在九十年代以后蘇聯解體,資本主義國家更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后來美國的次貸危機引起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發生的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使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陷入了低速增長階段;而對于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等影響以后,社會主義制度陷入了低谷,并且由原先的十六個社會主義國家到僅剩五個,而在五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只有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發展,目前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如朝鮮、越南、古巴及老撾等經濟相對比較落后,需要進一步的發展。
從科技革命的角度來看世界的格局變化又是不同的,二戰以后迎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術革命,科技在新材料技術與通信信息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和長足的發展,它逐漸滲透進了人們正常的生活中,在社會面貌和人類的生存環境等各個方面引起了深遠的影響,并且世界的各方面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了,這都極大地促進了整個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例如第三次技術革命主要涉及到的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和壯大,第一和第二產業的比重相對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服務領域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服務業、教育業及商業等方面,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與信息相關的部分也占了很大的比例,隨著世界的科技革命的發展和經濟危機的威脅,資本主義國家大都進行了一些產業調整,逐漸強化了國家對一些控制經濟命脈部門的控制,增加了對于這些部門的資金投入和政府方面的宏觀控制,這是對于資本主義內部進行的一些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發生的變化,而世界上的經濟格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目前國家與國家間的競爭主要來自科學技術創新和人才方面的競爭,而這兩方面的競爭對于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網絡經濟的推進和緊密聯系,促使競爭更加激烈并且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差距也越來也大,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遠遠領先于發展中國家,因而經濟方面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也是越來越大,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控制更多的體現在經濟控制上,發達國家一般會建立一些大型的跨國公司以發達國家為中心,在發展中國家建立工廠并就地采集廉價的原材料和雇傭廉價的勞動力,然后將產品銷往世界其他各國,并實現了利潤最大化,同時發達國家不允許建設的一些污染和消耗較嚴重的工廠,也把他們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來進行生產,這樣不知不覺中就實現了污染和消耗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的的不斷轉移,而發展中國家為了實現經濟的發展和新技術的引進,不得不引進這些產業成為發達國家低一級產品生產、原料及廉價勞動力的供應地,這樣發達國家不僅實現了利益最大化,同時也有效的實施了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命脈的控制,最終結果導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差距越來越大。
對于中國國情而言,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初我黨就提出我國將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理論論斷,并且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提出了經濟上既要借鑒蘇聯方面的成功經驗,又不能將重心完全放在重工業上,而忽略農業和輕工業等相關領域的和諧發展,但是因為建設社會主義經驗不足也出現過一切挫折和彎路,在此期間中國的工業和經濟也是有了一定的發展和增長,并且在長期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上為以后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重新確立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調動起人民的積極性,使人民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并且先進的制度就是要從生產力與經濟發展中體現出來,要認清貧窮落后不是社會主義,這時期中國的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中國的改變也是日新月異的而且通過改革開放中國真正的開眼看世界,認識到中國和世界接軌的重要性,創造性地提出了檢驗真理的標準以及現階段的主要矛盾等一系列的創新理論,創新性的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現實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式發展。通過勞動人民的不斷建設社會主義實踐和改革,中國開始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好,吸取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很多的精華,而且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并解決了香港澳門回歸問題。
在此以后,中國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并且堅持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在政治理論上創新性的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這進一步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得到了完善和發展,并且面對日益嚴峻的高消耗、高投入與低效率的經濟模式,以及中國居民的貧富差距等問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目標是使中國經濟不僅要快速向前發展,而且要持續發展下去。在國際上中國提倡和平與發展,和平是世界未來也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在黨政問題上一如即往地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這些創新理論都是在中國建設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踐中形成的并被無數事實檢驗過的真理。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一直保持高速的發展態勢,經濟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從美國次貸危機以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下滑,中國的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并且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從表面上看中國似乎已經成為了世界經濟大國與經濟強國,在此期間中國的威脅論也層出不窮,但是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同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失業問題、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和污染問題,同時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收入增幅遠遠要高于農村的收入增幅,而且很多地方政府不注意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性,很大比例的經濟增長是建立在自然生態環境的大量破壞基礎上的,比如近幾年中國很多地區出現了霧霾現象,就是自然環境遭到大量破壞的結果,因此中國的經濟雖然發展迅速,但發展方式必須要變革,以實現和諧健康發展的目標。
現在國際形勢總體上是和平的,就綜合實力而言美國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等各方面超過其他國家,但是局部的小戰爭和摩擦是一直不斷的,中國也面臨著領土問題,在這些問題上中國一直都保持著和平對話的方式來解決,因為我們主張和諧世界、和平和發展才是當今時代主題,同時中國近些年經濟迅速發展并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實體,但是中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在人均GDP方面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且人口基數很大,因此我們必須以和平為主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抓住經濟發展的大好時機,針對當今世界的新科技革命與日趨激烈的的經濟競爭和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不斷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不斷深入改革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并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創新理論體系,我們要始終堅持與擁護中國特色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地位不動搖,用這一理論體系指導我們向國家的發展和繁榮富強不斷的發展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