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昕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基層社會管理不斷進步與發展,經歷了單位制、街居制、社區制三個階段。本文結合筆者自身的工作經驗,對城市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的變遷,他探討各個階段的概念、內涵、主要特征以及出現的原因,對以后的基層社會管理提出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城市基層;社會管理;單位制;街居制;社區制
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國家基層社會管理走入單位制為主的管理體制,國家以單位以組織形式進行管理,其他的社會閑散人員、救濟人員、優撫人員都需要通過街居制進行管理,實現對城市基層人員的控制,穩步城市發展。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向,單位制逐漸落后,在管理上逐漸走向困境,這個時候城市基層社會管理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管理形式與管理形態,解決在社會中出現的問題,加強對社會管理,這是社區制出現的背景,社區制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對社會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這三種形式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基層管理存在的主要形態。鑒于此,下面筆者將就這三個方面的形態進行細致的研究與討論。
一、單位制的管理體制
單位制管理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管理產物,是計劃經濟的重要部分,單位制的管理模式具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具有單一性與封閉性,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單位制的管理模式對整合社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單位制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功能,從本質上來講,單位制的管理模式,是結合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管理形式,為了解決社會問題選擇的社會組織形式,單位制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對社會進行整合,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果,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單位制度中的“單位”具有較強的政治功能,不論是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單位,在當時都是由行政級別的人組成的,每個單位內部都有黨群組織,聯系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組織群眾參加各種活動,有利于方針政策的實施。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單位制的管理模式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單位制逐漸走向崩潰。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的實施,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封閉走向開放,社會轉型,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單位制的管理模式逐漸走向了崩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指令性計劃經濟逐漸被市場經濟取代,國家走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發展依靠市場規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企分離之后,單位制的管理模式沒有了生存的土壤。同時,社會流動增加,戶籍制度的改革、人事社會的改變,農民大量的涌入城市,城鄉二格局的現象改變,企業單位之間的人員流動加劇,單位制的管理模式不能夠在控制人員。
二、街居制的管理模式
新中國成立以后,街居制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四個階段:起始階段,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的建設與管理工作逐漸轉向城市,為了加強城市的管理,在都市中出現了街道居委會等組織,隨后一系列政策法規的頒布,逐步確立了街道辦事處,按照當時的固定,街道辦事處的主要職責與認為就是要辦理市區、市轄區人民委員會有關居民的工作事項,指導居委會的工作,反應居民的意見,調節民間糾紛,進行安撫工作;膨脹階段,1958年開始,街道機構的發展逐漸興省,逐漸膨脹,特別是人民公社的開展,街道的權利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接到的組織結構一般是兩個派出所、兩個菜市場、方管所、糧管所等等,全面實施基層的行政管理,組織生產、生活、醫療、衛生等相關工作,但是在大躍進戰略的失敗,街居制的管理權力迅速被收回;曲折發展階段,文化大革命時期,街居制遭到嚴重破壞,街居制的發展沒有發揮為人民服務的職能;最后,恢復結算,隨著改革開放的實施,文化大革命的結束,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的發展走向新的階段,街道工作的對象不斷拓展,工作任務大大的拓展,機構設置大大擴充,工作范圍逐漸擴大。街道辦事處大概經歷以上幾個階段,但是隨著社會改革的深入發展,城市基層管理出現新的問題,街居制的發展面臨許多新的問題,主要有職能超載、職員游俠、角色尷尬幾個方面的困境,街居制的發展逐漸走向沒落。
三、社區制
社區制的管理模式是結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是在單位制、街居制管理模式后的全新的模式,社區制的管理模式具有典型的特點:從管理理念上來講,社區制的管理模式面向全體居民,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強調對人的關懷,關注局面的物質利益、精神文化、生活交往等方方面面,關注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事物。在單位制、街居制的管理模式中,主要是限制人口的流動,固定人口與單位之間的關系,社區制度的管理模式要為了服務群眾,解決社區中的問題,為社區的居民營造良好的、優美的環境,為居民創設生活良好、交通便利、人際關系和睦的環境,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過去的單位制、街居制過于強調行政功能,過于強調政府與單位、單位與職工之間的關系,社區制管理模式下,要求全體居民共同參與,為社區的發展與建設提出自己的意見,居民是社區的主體,是社區發展的主要動力。在社區制的管理模式下,管理的主體是多元的,社區管理要彌補政府管理的缺陷,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事物要由社區自己進行管理,在政府、社區、居民之間想成有效的合作關系,達到社區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社區制的管理模式,符合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瓦解,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們在工作與生活中具有非常強大的自由性,人們逐漸由單位人過度到社區人,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依賴于社區,特別是在經濟體制變革后,職工與單位之間的聯系逐漸減弱,城市老齡化家具,管理任務逐漸家具,在這樣的形勢下,需要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社區制管理應運而生。社區制的管理模式,滿足人全面發展的需要,居民生活水平逐漸的提升,人們的生活要求不再僅僅是滿足于吃飽穿暖,而是追求豐富多彩的生活與自我價值的實現,追求精神文明建設與舒適的生活環境,社區制有利滿足人全面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陳偉東:城市基層社會管理體制變遷:單位管理模式轉向社區治理模式—武漢市江漢區社區建設目標模式、制度創新及可行性研究[J]理論月刊,2000年第 12期.
[2]朱健剛:國家、權力與街區空間—當代中國街區權力研究導論[J].中國社會科學季刊2009.
[3] htt p:/ /www.cn- tm.com/ new p a g e125.htm。
[4]參見馬仲良:城市社區自治是社會主義新型民主的生長點[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