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銀河
清代學者蔣兆奎在《河東鹽法備覽·序》中寫道:“運治之在河東,初不過彈丸一鄉鎮耳。自城設而裕賦通商,遂為河東名區。河東者,古郡號也。以太行之西曰山西,以在黃河之東曰河東。秦分天下三十六郡,河東居其一。漢都關中,文帝謂:‘河東,吾股肱郡。’厥后相因,歷代皆有河東之名。”這里所述的“河東”即今天山西運城市,因有鹽池而得名,后發展壯大成為自秦代至今有名的歷史文化城市。
我國的鹽業有5000多年歷史,早在神農時代,以宿沙氏族為代表的海鹽生產團體就已形成;我國最早的戰爭是黃帝與蚩尤的戰爭,是因爭奪中原河東鹽池而起;《商書·禹貢》中,有鹽作為地區物產向國家政府上貢的記載;《華陽國志·巴志》中,有巴族巴氏向周天子貢鹽的記載;早在唐代,就有“天子之賦,鹽利居半”的歷史記載。隨著鹽業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以鹽產地為中心興建起一批以產鹽和鹽業運輸為主的城市,如山西運城,四川自貢,江蘇鹽城、揚州,天津長蘆等,繼而人口的不斷增加和文化的不斷繁榮。
在古代,鹽業經濟決定著整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政治命脈,與其同時繁生出諸多文化現象。在民間文學方面,如神話、傳說、故事、歌謠等;在文學方面,如小說、散文、詩歌、詞賦等;在藝術方面,如繪畫、書法、石雕、木雕、舞蹈等。
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一種歷史現象,在中國早期,正是鹽業文化催生出民族文化,繁榮出中華文化。在此,我們不妨對中國古代詩歌中描述鹽業城市文化內涵進行一次探討。
所謂城市,指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的地方。換言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相對稱的經濟支撐。由鹽而興的城市,自然需要依靠鹽業資源及其相對應的經濟發展做基礎。在中國古代文人的詩歌中,這類現象比比皆是。
(一)朱思本(1273—1333),元地理學家、詩人。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字本初,號貞一。自幼博覽經史。至大四年至延七年(1311—1320),奉命代天子祀五岳四瀆,周游今冀、晉、魯、豫、蘇、皖、浙、贛、鄂、湘等地,實地查看郡邑,訪問父老,尋求遺址,核實山河,驗證古地圖,采用“計里畫方”法,歷十年,著《輿地圖》二卷。兼善詩文,有《貞一齋詩文稿》。
長蘆鎮
長蘆際東海,海水日夜盈。
斥鹵白皓皓,窮年事煎烹。
舟車遍燕趙,射利俱營營。
官鹽苦高價,私鬻禍所嬰。
里胥肆奸販,均輸及編氓。
長蘆鎮,今為河北滄州市,屬京津冀重要鹽產區。因“海水日夜盈”斥“窮年事煎烹”鹽業生產經營“舟車”來往不絕。可惜的是有錢有勢的鄉官胥役,違法販賣私鹽。
(二)史鑒(1434—1496),直隸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詩人。弘治十年(1499)已未科進士。雍正《敕修兩淮鹽法志》載其《至通州》一詩:
至通州
絕域經游少,重關啟閉嚴。
官租兼菽粟,民業盡魚鹽。
海氣朝成市,潮聲夜入檐。
狼山渺何許,空翠遠浮尖。
詩中江蘇通州,今通州市。詩寫初到通州的印象,雖然當地交通閉塞,游人稀少,但由于當地生產“魚鹽”而“朝成市”。
(三)甄敬,太原平定州(今山西平定縣)人,字子一,明代詩人。嘉靖三十三(1553)進士。早期山東兵備副使,后官至太仆寺少卿。博覽群書,工詩文。
公署即雨擬泛海未遂
村市依流曲復斜,土墻茅屋帶煙霞。
潮聲夜動千門雪,鹽蕊晴開萬頃花。
斥地經春無草木,商船入夏足魚蝦。
觀風暫駐皇華節,泛海難從博望槎。
詩看似寫通州城市公署之外的“村市”,但從“井地經春無草木,商船入夏足魚蝦”可以看出,是當地的“潮聲夜動千門雪,鹽蕊晴開萬頃花”在支撐著通州的城市經濟發展。明代江蘇通州鹽業經濟發達,對城市發展貢獻突出,由此可見。
(四)周厚轅,江西湖口人。清代詩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進士,授翰林院修編,乾隆十六年(1795)游蜀途徑犍為。
犍為縣
亦有子云亭,高峰列翠屏。
鹽官爭古井,花色到公庭。
一水分江漢,雙峨斗尹邢。
歸心逢舊侶,竟夕溷居停。
四川犍為,縣名,漢代為犍為郡,設有鹽官。北周置武陽縣,隋改犍為縣,今仍為犍為縣。詩的前四句,不僅寫出了犍為縣外圍“高峰列翠屏,雙峨斗尹邢”的宜人景色,而且詩中寫了“鹽官爭古井”“與民爭利”的現象。
(五)查實穎,清代詩人。江南婁縣(今上海市松江區)人。
犍為詩
綠水悠悠逝,連灘怒不平。
懸崖開古廠,擊楫下孤城。
傍井鹽切漉,分田蔗漸成。
江天流暮靄,好趁白鷗輕。
詩寫犍為江行見聞。綠水悠悠綿長遙遠,江河中水淺多石而水流湍急處。獨處群山的城市犍為縣城,江畔鹽泉淋濾分田,像整成小塊的坡地,好似江上水鳥輕快飛翔。詩情畫意躍然筆端。
無論是由海鹽哺育的城市,無論是由湖鹽哺育的城市,鹽業對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是可喜可賀的,但同時更是殘酷無情的,是血腥的。
宋代詩人柳永在《煮海歌》詩中如此描寫海鹽區的百姓的生產生活情況:
煮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
衣食之源何寥落?牢盆煮就汝輸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島嶼。
風干日曝鹽味加,始灌潮波溜成鹵。
鹵農鹽淡未得閑,采樵深入無窮山。
豹蹤虎跡不敢避,朝陽出去夕陽還。
船載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熱。
晨燒暮爍堆積高,才得波濤變為雪。
自從潴鹵至飛霜,無非假貨充糇糧。
稱入宮中充微值,一緡往往十緡償。
周而復始無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煮海之民何苦辛,驅妻逐子課工程。
雖作人形俱菜色。安得母富子不貧。
本期一物不失所,愿廣皇仁到海濱。
甲兵凈洗征輸輟,群有余財罷鹽鐵。
太平相業爾惟鹽,化作夏商周時節。
此首詩是柳永任浙江省定海縣曉峰鹽場監督官時所作。用海水煮鹽,俗稱“煮海”。柳永在這首詩中,先說不事耕織的鹽民,以“煮海”為業,引出下面煮鹽的艱辛一段;接著再引出鹽民在官租私租逼迫下過著苦難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太平盛世下黑暗的社會現實。最后是議論,并把改變鹽民的愿望寄予回歸到遠古夏商周時期。
明代詩人鹽官朱裳《撈鹽》詩曾經如此描寫湖鹽區百姓的生產生活情況:
撈鹽之詩,何為而作也?勞鹽丁也。所以勞鹽丁者何也?撈鹽最苦,故勞之,使忘其勞也。易曰:“說以先民,民忘其勞。”
二州十縣,鹽丁萬余。
夏五六月,臨池吁且。
臨池吁且,炎暑薰灼。
且勤且懼,手足俱剝。
手足俱剝,亦既勞止。
載饑載渴,亦既病止。
亦既病止,公事靡監。
彼此相念,豈敢辭苦。
豈敢辭苦,不日不月。
豈不懷歸,憲法明切。
憲法明切,不敢離伍。
陟彼條山,瞻望父母。
瞻望父母,誰共饔飧,
憂心如醺,何云歸哉。
憂心如醺,何云歸哉。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詩中所說的二州十縣:二州指蒲州,解州;十縣指監晉、猗氏、萬泉、榮河、河津、安邑、夏縣、聞喜、平陸、芮城。據《河東鹽務法備覽》卷五載:“鹽丁制度,始于明初于蒲、解等州編審鹽戶八千五百八十五戶,定鹽丁二萬二百二十名。每二十名立料頭一人。“鹽丁制度是明朝時期的特殊產物。朱裳出任河東巡御期間,親眼目睹了鹽丁過著牛馬不如的苦難生活。作者寫此詩的目的,正如詩前序言中所說,是“說以先民”,讓“民忘其勞”,給鹽丁精神上以慰藉。
每個時代鹽業城市發展,都有著時代的烙印,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特別是戰爭和朝代更迭對鹽業城市的興哀影響最為深遠。
(一)杜甫(712—770),唐代著名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曾祖時遷居鞏縣。開元中舉進士不第,漫游各地。。后一度在劍南西川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檢校工部郎中。大歷三年(768)攜家出峽,漂泊鄂湘,死于赴郴州途中。其詩以廣泛反映時代社會,號“詩史”,后尊為“詩圣”。對后世影響深遠。有《杜工部集》。
鹽 井
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
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
汲井歲榾榾,出車日連連。
自公斗三百,轉致斛六千。
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闐。
我何良嘆嗟,物理固自然。
據清乾隆二十六年《元和縣志》記載,鹽井在成州長安道縣(今甘肅西和縣)東三十里。詩中首先刻畫出了鹽官此鹽井附近監管鹽務時的場景,爾后又描寫了鹽井生產、食鹽交易時的盛況和弊端,最后一行是作者內心無可奈何的感嘆。詩人作《西山》詩共三首,此為其中之一。
西山
彝界荒山頂,蕃州積雪邊。
筑城依白帝,轉粟上青天。
蜀將分旗鼓,羌兵助井泉。
西戎背和好,殺氣日相纏。
辛苦三城戍,長防萬里秋。
煙塵侵火井,雨雪閉松州。
風動將軍幕,天寒使者裘。
漫山賊營壘,回首得無憂。
子弟猶深入,關城未解圍。
蠶崖鐵馬瘦,灌口米船稀。
辯士安邊策,元戎決勝威。
今朝烏鵲喜,欲報凱歌歸。
這首詩是作者親眼目睹了四川社會現狀,發出的傷感之作。從“煙塵侵火井”可以看出,四川當時興旺發達的井鹽業,也未能逃脫戰爭的侵襲。
出 郭
霜露晚凄凄,高天逐望低。
遠煙鹽井上,斜景雪峰西。
故國猶兵馬,他鄉亦鼓鼙。
江城今夜客,還與舊烏啼。
詩寫長安故都城外,戰爭之后一片慌亂的景像。“高天逐望低”,指隨著“遠煙鹽井上”眼睛從遠低到斜陽,看到的只有兵慌馬亂和戰鼓的創傷隨著進入夢鄉。
(二)盛景年,元詩人。浙江新昌人。字修齡。登至正十一年(1351)進士第。
哀歌行
楚人輕佻厭承平,抵掌吹唇弄鉤戟。
私鹽船上插紅旗,下江攻城如翦急。
前年江州李侯死,余候今歲舒州沒。
獻策俱登龍虎榜,專城不避豺狼窟。
文章已照汗竹青,姓名只與秋虹白。
當時儒服世所輕,一代綱常兩侯立。
李侯能死亂離初,劃地斫開忠義途;
題詩屋壁雷電走,下視白刃能捐軀。
可憐幼子如玉雪,揮之不去亦已殂。
余侯固守六載馀,捍庇江淮功莫逾。
鄰藩不借準陽票,間道久絕長安書。
一朝城壞侯已死,妻子賓客同時俱。
兩賢相對如壁立,江水欲流流不得。
翟塘破碎白日昏,盤渦無底潛蛟泣。
江南江北春冥冥,忠魂對語百鬼驚。
汀蘭既芳復欲歇,江豚吹浪何時平?
江邊大船搖四槽,不載私鹽載兒女。
卻厭紛爭無了期,夜祭船頭過江去。
江州在江南,舒州在江北,這首詩追記江州、舒州兩位守城官員事跡與人格品德,折射元末鹽販起義巨大規模與聲勢,及對江蘇鹽業地區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和亂像。
(三)陳基(1314—1370)元詩人。臨海人。字敬初,號夷白子。受業于黃侍講溍,至正中,從至京師,授經筵檢討。性忠耿,應張士誠招,奉母入吳,教授諸生。南州用兵,起行樞密院都事,轉浙江行省郎中,參張士信軍,進參大射府軍事。軍旅倥傯,飛書走檄多出其手。明立,太祖召入,預修《元史》,賜金而還。卒于常熟寓舍。有《夷白齋稿》。
陳基不僅是同時期元代詩人,而且親自參與了元末農民起義隊伍。乾隆《通州志》、雍正《敕修兩淮鹽法志》《吳王張士誠載記》卷五,分別錄其詩多首。不僅具有文學價值,更具有史料價值。
泰州
吳陵古名邦,利盡揚州域。
舊城雖丘墟,新城如鐵石。
昔為魚鹽聚,今為用武國。
地經百戰馀,士恥一夫敵。
征人還舊鄉,下馬問親戚。
踟躕慨蒿藜,徘徊認阡陌。
桓桓霍將軍,出入光百辟。
位生言益卑,功高志彌抑。
誓欲報仇讎,不肯懷第宅。
人羨到家榮,驚喜爭太息。
白日照旌旗,閭里有顏色。
皓首太玄經,雖勤亦何益?
通州
渡江潮始平,人港濤已落。
泊舟狼山下,遠望通州郭。
前行二舍馀,四野何漠漠。
近郭三五家,慘憺帶藜藿。
到州日亭午,馀暑秋更虐。
市井復喧囂,民風雜南期。
地雖江海裔,俗有魚鹽樂。
如何墟里間,生事復蕭索?
原隰廢不治,城邑靳可托。
良由兵興久,羽檄日交錯。
水陸飛粟芻,舟車互聯絡。
生者負戈矛,死者棄溝壑。
雖有老弱存,不克躬錢镈。
我軍實王師,耕戰宜并作。
惟仁能養民,惟善能去惡。
上官非不明,下吏或罔覺。
每觀理亂原,愧乏匡濟略。
撫事一興慨,悲風動寥廓。
如皋縣
曉行過如皋,草露凄已白。
井邑無人煙,原野有秋色。
緇褐兩三人,牢落徒四壁。
似訝官軍至,拱立衢路側。
伊昔準海陬,土俗勤稼稿。
瀉鹵盡桑麻,閭閻皆貨殖。
及茲值兵燹,道路紛荊棘。
十室九逃亡,一顧三嘆息。
王師重拯亂,主將加隱惻。
戒吏翦蒿萊,分曹理鹽莢。
眷眷恤瘡痍,遲遲歷阡陌。
上天合助順,九土期載辟。
白首忝戎行,臨風增感激。
癸卯二月二十日舟中望虞山有感
一望虞山一悵然,楚公曾此將樓船。
間關百戰捐軀地,慷慨孤忠罵寇年。
填海欲銜精衛石,驅狼愿假祖龍鞭。
至今父老猶垂淚,花落春城泣杜鵑。
第一首《泰州》,寫元至正十五年(1355),作者隨張士誠弟士德所部發高郵,攻取通州,行經泰州時所見所感。第二首《通州》,寫元末鹽農民大起義后通州殘破景象,反映戰爭對經濟的破壞,記錄風土人情,后段作勉勵語,蒼涼中見積極。第三首《如皋縣》,描述白露時節作者旅行途徑如皋縣城的所見及其產鹽歷史倉儲的感慨。尤其是張士誠鹽民起義對鹽業勞動帶來的創傷。如皋,今為江蘇如皋市,其濱海地帶舊為準南重要鹽區。第四首《癸卯二月二十日舟中望虞山有感》,為紀念元末鹽民起義名將張士德作。因名鵑曰杜鵑,善啼,聲若“不如歸去”,啼至血出乃止,故曰杜鵑啼血。
(四)宋訥 (1311-1390)元末明初詩文家。滑縣(今河南滑縣)人。字仲敏,號西隱。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進士。任鹽山尹,以戰亂辭官歸。明洪武二年(1369)征儒士十八人編禮樂諸書。洪武二十三年卒于家,工詩文,有《西隱集》。雍正《新修長蘆鹽法志》錄其《舟過長蘆》詩。
舟過長蘆
列肆亭臺土已崩,舊時和氣冷如冰。
城池人物分今昔,市井繁華間廢興。
斷碧野花迎客棹,壞橋津柳曬漁罾。
誰知兵后商人少,歲課猶隨國用增。
此詩寫到長蘆“列肆亭臺土已崩”“市井繁華間廢興”“壞橋津柳曬漁罾”的時候,可想而知,詩人對當時鹽業產業和城市的現象是多么絕望。
自唐代開始,歷經元代,到明代,戰爭對于鹽業產業和城市的催殘,一刻沒有停止過。
(五)郭延冕,明詩人。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曾任常州府知府,巡按御史。隆慶《海州志》錄其《海州詩》二首。
其一
人境凄凄海氣寒,民皆饑色不堪觀。
停車試問生民計,日午尋求草實餐。
其二
高秋按歷海東涯,四顧荒涼重自嗟。
鴻雁不知哀向往,西風蘆獲一川花。
詩寫巡視海州所見民生凋敝景象。百姓因乏食而面容灰暗,中午百姓為維持生存的辦法是食草籽之類的果實。本來是天高氣爽的秋日,人們無奈像鴻雁一樣哀鳴著飛翔覓食。
(六)賈大光,明詩人。隆慶元年(1567)任山東利津縣知縣,首創撰修《利津縣志》。
均田至官灶城有感
古城誰筑在荒陬,遺址猶存動客愁。
草色連天迷望眼,潮頭噴雪簸漁舟。
乍經茅屋人民少,慣見沙洲狐兔游。
空有鹽花堆似玉,年年辛苦幾時休?
官灶城,在利津縣城北七十里,戰國古跡,管伸相齊圖霸經營渠展煮鹽的中心,古濟水漯水在此交匯入海,為港口海防重地,齊建城池禁垣,屯兵防守,秦皇毀之,后漢重修;其地冬不見雪、土不封凍,有鹽宗廟供奉夙沙、膠鬲、管伸,有古井七十,惟臺上一井甘洌,今皆不存。詩寫官灶城舊日盛況不存,“空有鹽花堆似玉”,只剩有荒灘和餓的慌窮民,仍然在平均田賦負擔。
(七)楊于巨,明嘉靖至萬歷時詩人。淮安府山陽(今為江蘇淮安市)人。字名世。郡學廩生。有《枝玄堂集》。雍正《敕修兩準鹽法志》錄其《海州》詩。
海州
壯哉表東海,宿晚宣尼轍。
周官問郯子,孔望觀廖泬。
溪云常滃郁,殆是靈氣結。
熬沙謹出素,帆墻絡不絕。
侵權及估算,下灶力已竭。
斥鹵不成腴,況復魃與孽。
昔稱文獻藪,今見逃亡埒。
昨歲妖氛熾,四山皆寇穴。
鏟剔兼撫循,寧坐催科拙。
幸免溝澤量,憂余方惙惙。
海州,鹽區名,今為連云港市。前“壯哉”八句,寫昔日繁榮景象。詩往后重點寫海州昔時繁盛,今日困窘,及救弊方略。
己卯清明即事
天涯節序幾清明,風木馀思倍慘情。
燕子初來春晝永,柳條欲動曉煙輕。
哭聲何事盈郊野?枯骨難憑問姓名。
多少蒼生零落盡,荒田此后倩誰耕?
此詩描寫了萬歷七年(1579)鹽城春荒餓死窮民,造成人口減少的真實現象。
參考資料:
1.鐘長永:《中國鹽業經濟》,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2.趙波主:《中國湖海詩歌》,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張銀河:《中國鹽業詩歌》,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4年版。
4.柴繼光、吳約:《南風歌》,山西人民春秋電子音音像出版社 2008版。
5.張銀河:《中國鹽文化史》,大象出版社 2009年版。
6.張榮生:《中國歷代鹽文學作品選》,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