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敏
摘 要:在我國新課改不斷深入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也愈加突出,并且在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實踐中,有些老師很難真正意義上的將學生當作學習教學的主體。基于此,為進一步體現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主體活動,相關老師應該就此展開深入探討,找出一條與當前形勢相符的語文教學策略,從而有效培養以及提升學生語文運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學生;主體活動體現;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036-01
一、引言
“學生為教學主體”是新課改提倡的重要教學理念之一。在教學活動中,老師僅僅起到引導作用,而學生才是真正發揮主體作用的重心。而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成為教學的“主體人”,并有效落實自身的主體地位,是當前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探討的問題。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摒棄原有的教學觀念,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為學生創造和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以此來促進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活動體現的意義
主體作用,顧名思義就是指人在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時所具有的能力、地位以及作用,也就是人在參加活動過程中能否實現自主、主動、能動以及自由。而想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就要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有目的的創造機會,用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及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進而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且對于未知的事物有主觀能動性的思維方式。然而現實是,很多小學生在學習語文時,仍然處于被動接收老師講解知識的狀態,而要改變這種現狀,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學習的大潮中,愿意去學、樂意去學,就要將教學重心從轉移到學生身上,讓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從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下,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活動體現的有效策略
(一)營造主體環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想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活動,并確保其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老師應該為學生創造和提供一個輕松地學習環境,并堅持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身邊一切可利用的工具以及資料,來自主進行預習閱讀文本,從而對教學內容有一個基本概念。與此同時,老師還應該鼓勵學生對某些知識點進行深入挖掘,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同時還培養和提高了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中,一味地將知識硬塞給學生是不現實的,在教學中,老師應該正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意識到成為自己學習主人的重要性,并且與學生共同構建一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協作,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漸漸擺脫面對老師的畏懼心理,勇于向老師表述自己的觀點以及想法,在經過老師的正確引導后,推動自身健康發展。
(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認識、學習以及掌握新知識以及新事物,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享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可以運用豐富的知識來吸引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充分體會到掌握新知識帶來的精神上的滿足。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其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提高學生的求知欲:第一,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新知識是否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關鍵在于他是否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借助一些多媒體設備,通過圖片、視頻以及音頻等媒介,向學生展示那些課文中描述的場景,這也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方式;第二,設置懸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講解一篇課文時,可以有選擇的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規避,引而不發,這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并促使他們想盡一切辦法去找出答案。舉例來說,在講到《鯨》這篇文章時,可以向學生提問:“鯨的體積有多大?屬于哪一科?生活習性如何?……”在老師提問的過程中,學生都在等待老師向他們公布答案,但是老師不能簡單的就將答案告訴學生,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章,來找出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就會潛移默化的將原有的“要我學”模式轉變為“我要學”,從而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的同時,為今后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保障。
(三)注重學生特長的發揮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新課標要求老師要對每一學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特點引起重視,以便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進而培養學生不同的興趣以及特長。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想要保證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體現,就必須要對學生的這些特點有一個正確認識。打個比方來說,老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不同層次或者不同水平的學生,開展分層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利,并從中領會到學習的樂趣,既發展了自身特長,又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除此之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還可以抽出一部分時間,供學生進行自由討論,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表述自己的觀點。舉例來說,在講解《媽媽的愛》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鼓勵引導學生選擇文章中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利用自己擅長并愿意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比如,唱歌、跳舞、表演等。這一方面向外界生動展示了學生各自的想法,同時還在充分發揮學生特長的前提下,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推行普及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將怎樣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質作為研究重點,并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變,將原有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基于此,老師可以從營造主體環境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揮他們的特長,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腦海中形成主人翁意識,從而在培養和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為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活動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葦子溝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趙慧.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J].都市家教月刊,2015(7).
[2]胡弦,龍贏.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缺失原因和對策[J].黑河學刊,2014(12):97-98.
[3]譚英.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4(8):124-124.
[4]劉麗.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J].讀與寫:上,下旬,2015(21).